柴屋娲居几口人,为娘灶台炊烟轻。儿孙远去家国事,岂亵羔羊跪乳恩。
1949年年底,离家24年的伍修权,双脚再次踩在了故乡武昌的泥土上,这次回家,他是来找自己的爹娘的。
革命24年,为保护家人,他早早就跟家里断了联系,他不知道父母还在不在人世,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在他们身边尽孝,内心忐忑至极。
24年时间,武昌的变化很大,他带着警卫员,在武昌的小巷子里转了许久,才在一条弄堂中,找到了自己家破旧的小屋,一进屋子,他就看到了自己苍老的母亲独自一人坐在小板凳上发呆。
娘还活着!这让伍修权心中稍安。
这时候,老太太也看到了他,她一眼就认出,这是她“失踪”24年的四儿子,是又惊又喜,一时之间手足无措。
安抚好激动的母亲,伍修权问她,父亲呢?三个哥哥呢?四个弟弟呢?
伍修权的话,勾起了老人家的伤心事,她的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她告诉儿子,他的父亲和3个哥哥,都没能熬过黑暗的旧社会,一个个离开人世了,他的四个弟弟,也不在身边,都在为生计奔波,这些年,他们日子过得很苦。
闻言,伍修权泪流满面,自从参加革命后,他都在为国事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家庭,这下好了,新中国成立了,老百姓有好日子过了,他也终于有时间好好陪伴母亲了。
转过身,他让警卫员先回去,让他告诉当地政府,自己不去住招待所,就在这个破旧的小屋,陪着自己的老娘,晚上要跟娘一起住!
儿子回家了,老太太也高兴,边做饭边絮絮叨叨,跟伍修权说着他离家的那些年的事情,虽然都是些琐事,但落在伍修权耳中,却如同仙音。
老母亲穷,给他做的都是家乡的粗茶淡饭,可伍修权却觉得,人间没有比这更美味的饭菜了。
晚上,他就跟母亲一起睡在小屋的小破床上,陪着母亲说话,直到深夜母亲沉沉睡去。
看着母亲睡梦中脸上依旧挂着笑,伍修权的思绪,也不由回到那个贫穷困苦的年代。
伍修权,祖籍湖北大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湖广总督衙门的小吏,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虽然没啥油水,便毕竟有编制,也算是小康之家。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儿,但对于伍修权一家来说,却是灭顶之灾,因为武昌起义后,湖广总督衙门没了,伍修权的爷爷、父亲都失业了。
因为找不到工作,爷爷在贫病交加中离世,父亲在四处求职碰壁后,无奈只能靠糊柴火盒勉强谋生,母亲则去了有钱人家,给人家当“下婆”。
当时伍修权才3岁,他也不得不跟着哥哥们去江边捡烂菜叶子,去山上拣拾煤渣柴枝,从记事儿起,他们一家子就在为吃饭发愁,父亲脸上鲜有笑容,尤其是他的四个弟弟相继出生后。
虽然家庭败落,但毕竟是“文人之家”,小时候的伍修权,虽没有上过私塾,但在父亲那里,也学会了读书写字,比起旧社会的同龄人来,起点还是高了不少。
伍修权运气也比较好,在12岁那年,武汉高等师范附属的“单级学校”搞免费教育,他得以被选中,有了读书的机会。
几年后,这所学校停办,他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进了高师附小上学,在这里,他遇到了陈秋潭、董必武等人,在他们的引领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5年,17岁的伍修权在党组织的指派下,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告别了父母兄长,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之路。
在苏联,这一学习就是6年,他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进了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了军事。
在他学习的这段时间,国内时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伐战争、国共分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朱毛井冈山会师等等。
他去苏联学习,是为了学有所成报效国家的,可学习结束,苏联方面却不愿意放他离开,而是把他安排在了苏联远东边疆保卫局工作,这让他心急如焚。
不仅如此,为了把向伍修权这样的人才,留下来为己所有,苏联方面也是真的“大方”,不断有人给伍修权介绍苏联女友,想让他在苏联“成家立业”。
在那个时期,有不少中国青年都娶了苏联姑娘,留在了苏联,为苏联服务,可伍修权不愿意啊,他要回国,为祖国的革命贡献力量!
1931年,伍修权在莫斯科同志们的帮助下,突破层层阻碍,踏上了回国之路,到达了中央苏区。
回国后的伍修权很受重用,因为他在苏联接受过正轨军校教育,于是中央苏区的领导就让他进了瑞金红军学校教学。
教授第一期学员的时候,他只是连指导员,到了第二期,他已是政治营教导员,等到第三期时,他已是军事团教育主任,因为军事素质过硬,他还参与编写了我军的早期军事教材。
除了为中央苏区培养军事干部,伍修权还参加了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还在一次战斗中负伤。
1933年秋,伍修权成了“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对于李德这个人,伍修权是打心底里不喜欢,因为他这个人爱胡乱瞎指挥,而且太自以为是,甚至动不动就骂人、训人,连朱老总都不放在眼里,红军大将肖劲光,更是差点被他枪毙。
虽然是李德的翻译,但伍修权的思想,并未被他影响,在工作中,他也尽力缓和李德跟同志们的矛盾,李德骂人的话,他能不翻译就不翻译,被李德处分的人,他是能保护就保护。
终于,在遵义会议上,李德下台了,伍修权解脱了,他去当了红三军团副参谋长,去跟彭老总等亲密战友一起共事去了,这让他开心不已。
李德之后,伍修权又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人,他就是张国焘。
那是1937年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几个月后,陕甘宁边区做了一次大的人事调动,原来的边区主席林伯渠,被调到西安从事统战工作,而接替他的就是张,伍修权则担任边区政府秘书长一职!
因为工作的缘故,伍修权跟张氏夫妇住在一个院子里,他们住东屋,伍修权住西屋,中间只隔着一个办公用的堂屋。
开始的时候,张对他是百般不信任,认为伍修权是被派来监视他的,可有跟李德打交道经验的伍修权,对付起张来,也是有下手的。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张氏夫妇也是谦虚有礼,日子一长,张就觉得伍修权这个人不错,便起了拉拢的心思。
张的老婆杨子烈,更是对伍修权喜欢不已,甚至还提出要把自己在延安学习的妹妹,介绍给他当老婆,但却被伍修权给拒绝了,原因无他,当时的他已经有了妻子,而且已怀有身孕!
伍修权的妻子名叫张毓兰,比他小10岁,陕西榆林人,巧的是,他们都在家中排行老四,而且同一天生日。
被伍修权拒绝后,张氏夫妇并没有生气,因为他们是真的喜欢这个人。
在边区政府,伍修权跟张共事一年有余,在伍修权调离2个月后,张就借着去黄帝陵扫墓的机会,投奔了国民党……
离开边区政府,伍修权被调到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很快,喜讯传来,他留在延安的妻子张毓兰,给他生了一个女儿曼曼。
张毓兰生育后不久,便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兰州跟伍修权团聚,团聚之后,他们接连生育两个孩子,一个是儿子天福,一个是女儿望生。
1941年,伍修权接到命令,让他返回延安,因为路途遥远,又战火连天,战友们怕他带着3个孩子负担太重,就建议留一个孩子在兰州,由当地老乡照顾,伍修权同意了,他把儿子天福留给了战友罗扬实抚养。
对于天福,罗扬实一家是喜爱不已,视为己出,也是因此,两家人接下了深厚的友谊,即便是建国后,罗扬实把孩子送还伍修权,伍修权依旧让儿子姓罗,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回到延安后,伍修权担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在延安工作的这段时间,张毓兰又为他接连生育2个女儿,有一子四女的伍修权,家庭可谓幸福美满。
然而好景不长,回延安没多久,伍修权就感染了肺结核,虽然最终治好了,但照顾他的妻子张毓兰却被感染。
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担任东北局委员、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的伍修权很忙,而且部队缺医少药,张毓兰的肺病越拖越严重。
1948年1月,张毓兰离开了人世,年仅30岁。
妻子的离世,让伍修权悲伤不已,为了让4个女儿记住自己的母亲,他拉着她们,在妻子遗体前拍了一张合影,办完丧事后,就匆匆离开投入战斗。
辽沈战役结束后,伍修权没有跟着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而是留在了东北,参与创办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和第一所海军学校。
终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伍修权在东北的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他才有时间回到武昌,去寻找自己的老娘,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一幕。
在武昌,伍修权几乎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睡都在一起,可是,他是一名军人,他还有职责在身,不能一直留在武汉,于是,他就劝说母亲跟他一起走,好让他能时时刻刻尽孝,但老人家却拒绝了。
原因很简单,故土难离,况且,他在武昌还有4个儿子,他们也可以照顾她,见母亲不愿意跟自己走,伍修权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去。
当时的他不知道,多年后,他的老母亲,还会因为他,遭受一场无妄之灾。
1950年,伍修权被任命为外交部苏欧司司长,开始主持我国的外交工作,因为工作忙碌,无暇照顾自己的几个孩子,经人介绍,他续娶了徐和,不久之后,徐和为他生育1女,一家5朵金花,热闹非凡。
而徐和,也是个温柔贤惠的人,跟伍修权前妻生育的5个孩子都相处的很好,这让伍修权能够全身心的扑在外交工作上。
转眼时间来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开始了,时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伍修权也未能幸免,因为保护王稼祥等领导干部,伍修权的处境也变得极为艰难,还被关押8年之久。
在伍修权处于逆境的时候,他身在南昌的老母亲,也遭到了牵连,他们说她老人家是资本家,在她门口贴大字,甚至还拿着大喇叭,对着老人家的房门不停吼叫。
这些人的作为,让老人家的邻里们都看不下去了,有许多上年纪的人,都知道老太太的过往,大声说:“伍家的老奶奶,解放前就是个下婆,哪有资本家住这种破房子?”
好在一点,老太太心态好,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她,对于这些声音,是充耳不闻,完全置身事外。
1974年年底,伍修权终于出来了,重获自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不停蹄的回武昌,去见自己的老娘,见老人家安然无恙,他才放心下来。
这一次,无论老太太说什么,他都要把她接到自己身边!
带着母亲回到北京后,老人家过起了儿孙绕膝的生活,整天就是和曾孙、曾孙女们嬉戏玩耍,日子过得幸福安康。
见老母亲开心,伍修权脸上也常挂笑容,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母亲的一些“坏习惯”,比如,老人家喜欢抽烟,比如,老人家每天要喝半两酒,还爱吃肉、吃糖、吃油腻的东西。
对于一个上年纪的人,这些都是对身体有害的东西,医生也多次建议少吃,可老太太就是不听。
好在这些食物,并未损害老太太的健康,除了正常衰老,老人家是无病无痛。
当有人问老太太有什么长寿之道时,老太太笑着说:“么事莫着急、莫生气、莫慌忙就好了!”。
对于生死,这位老太太也是看的极淡,她曾对人说:“老是这么活下去,自己倒有点不耐烦了……”。
1986年,老太太寿终正寝,享年104岁,而此时的伍修权,也已经是一位78岁的老人。
78岁还有妈,不得不说,伍修权实在有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