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14日凌晨,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赤坛山上一个名叫蜜蜂洞的小山洞里,一个人枪击三个人,造成两死一重伤后,趁着夜色逃下了山。

被杀者为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项英、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

项英的死,是“皖南事变”最悲惨、最令人痛惜的事件之一。此时的项英才43岁,没有牺牲在战场上,没有被敌人屠杀,中央红军长征时期最为艰苦的赣南三年游击战争都坚持下来了,“皖南事变”最辗转隐蔽都熬过来了,但最后却被身边的人杀害。

其实,剖析项英的牺牲,是他自己将自己带上了绝境,叛徒只是给了他最后一击。

为什么说是他自己走上了绝境呢?

1

项英原名项德隆,1898出生于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一个职员家庭。1913年,年仅15岁的项英进入武昌纺织厂,成了一名纺织工人。

1919年,项英参加了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武汉创办的工人夜校,并在这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年,他参加了武汉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引起了时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包惠僧的注意,并于1922年4月,经包惠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7月,项英作为武汉代表出席了党的“二大”。会后,项英被选举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总干事,并于1923年1月22日,领导了著名的京汉铁路大罢工。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上,25岁的项英当选中央委员,进入了党的决策层,随后在上海、武汉等地领导工运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项英于1930年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在此期间,他针对红军内部肃反扩大化“富田事变”等问题,党的会议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团结对敌等多项正确主张,取得了一定成效。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举行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临时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此后,项英积极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在发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健全地方工农民主政权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为了确保红军顺利进行战略转移,必须有人留下来承担起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并随时准备牺牲的重任。项英再一次临危受命,以中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承担起了保卫中央苏区,掩护策应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任务。


项英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面对国民党在苏区实行“移民并村”,企图“饿死、困死”红军游击队的手段,游击队真的生存环境极为艰难。就是在这种逆境中,项英依然坚定信念,鼓励队员们:“我们只要剩下一个人,也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共产党的旗帜不能倒,游击队的旗帜不能倒!”

对于项英的贡献,党中央也给了高度评价。1937年12月,中央在《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指出:“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主要的领导同志以及在游击区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

抗战爆发后,根据与国民党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央决定由项英负责,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接到任务后,项英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分散在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任务,将一万余名游击队员编成4个支队,完成了组建新四军的历史使命。

新四军的组建完成后,项英随新四军军部进驻皖南,并相继取得了蒋家河口、韦岗等战斗的胜利后。随后项英根据中央指示,派张云逸前往皖中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开辟出了皖东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在大江南北战略展开的任务。


项英(左一)和周恩来、叶挺合影

短短两年间,新四军在项英和叶挺的领导下,与日伪军作战2700次,毙伤俘敌5.5万人,新四军主力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近9万人,抗日根据地总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400万。

但也是在这个时候,项英的私心开始涌现出来了,正是这私心,不仅让自己,也让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

那他是什么私心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