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一):历史沿革1
南朝梁(502年~55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1.梁朝初立
梁朝的建立者萧衍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本属于南朝齐的皇室。其父萧顺之在萧道成代宋自立的过程中,曾立下汗马功劳。在齐明帝萧鸾大杀宗室的过程中,萧顺之的一家没有被杀。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时期,“内难九兴,外寇三作”。萧衍看到齐朝统治已不会很久,已有意取而代之。他在襄阳暗中大作准备“潜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为舟装之备”。永元二年(501年)冬,萧衍于襄阳举兵,“是日建牙,出檀溪竹木装舸舰,旬日大办”。因当时齐朝的统治已腐朽之至,完全丧失了民心,故萧衍起兵后“百姓愿从者,得铁马五千匹,甲士三万人”,一时声势大振。萧衍经过两年的战争,萧衍的军队攻入建康,杀掉萧宝卷,改立萧宝融为帝。当然,立萧宝融只是萧衍在代齐称帝前的一个必要的缓冲阶段。梁天监元年(502年),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齐和帝萧宝融将齐朝的统治权转交给梁王萧衍,萧衍正式在建康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梁”。
梁武帝萧衍统治初期,尚能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他上台伊始,除了将宫女二千赐与将士外,又下诏将凡属后宫、乐府、西解等处的妇女全部放遣。又废止东昏侯设立的淫刑乱役,禁绝除习礼乐、缮甲兵以外的一切浮费,提倡节俭。他身体力行,经常只穿布衣,食菜蔬。又虚己待下,采纳众议。他诏令公东府置木、石函各一,规定如果对在位者所未注意的政事欲加议论,可投谤木函;如果以功劳、才能、冤枉未为人所知,投石函。他曾以东昏侯的余妃为后宫,颇妨政事。
自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来,汉族政权偏安江南,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一直处在被动的态势。但在经济文化上却强于北方政权,而南方从东吴开始在江南建立政权以来,南朝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就是梁朝。这与萧衍本人的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萧衍的文化水准在南朝皇帝中可以说是成就最高的。他当皇帝以来,在国内是实行一种温和的政策,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的发展。当时,与萧梁政权对峙的北魏却自从孝文帝拓跋宏死后,国力急转直下。在萧衍建立梁朝的同时,北魏内部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内乱和农民起义,这期间一直没有实力和精力对萧梁实行进攻态势,使萧梁可以趁着军事压力的减弱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和文化。
2.日渐骄奢
当萧梁的统治已经稳固,国力开始成上升势头之后,萧衍已经渐渐变得好大喜功、喜谀恨谏起来。最后竟发展成为一个极为虔诚的佛教徒,他开始相信佞佛起来。不仅他一个人喜欢佛教,他还在统治区域内极力营造佛教气氛,鼓动周围的王公贵族也信佛。搞的举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随之而来的是政治上的腐败。政治上的腐败也必然导致军事上的无能,加上当时北方政权虽然已经分裂,可从东、西魏分裂出来的北齐和北周经过各方面改革和整顿实力得到相当发展。
梁武帝时,鉴于宋、齐朝的典签权重,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造成皇室骨肉相残,政权为素族所夺取的情况,为此,梁武帝废除了典签制度。这样一来,诸王不再受制于典签,成为有实权的藩镇。他们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就是抗衡中央,闹出乱子,也不过是受梁武帝一番家教了事。梁武帝的一片苦心,后来竟导致了皇室内乱,这是他所没有料到的。梁武帝还认为,东晋是凭借世族大家的支持和维系,国运才延续到百余年,所以他特别重视恢复和提高世族大家的权利。对皇室子孙、世族大家和公卿大臣,一律加以优待、宽容,甚至放纵。即使他们犯了罪,也不受法律制裁。史书记载梁武帝“疏简刑法,自公卿大臣,咸不以鞫狱为意。奸吏招权弄法,货赂成市,在滥者多……时王侯子弟,多骄淫”。梁武帝也深知这些弊端,但并未加以禁止。
梁武帝后期政治腐败,官吏贪污,社会风气浮华奢侈,人民流移逃亡,都极严重。贺琛给武帝上疏指出:“天下户口减落,诚今之急务,郡不堪州之控总,县不堪郡之衷削。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或依于大姓,或聚于屯封。今天下宰守,皆尚贪残,罕有廉美者。”这些中肯的意见,梁武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样,梁武帝造就了一个以皇室、世家大族为中心的腐朽没落的统治集团。这个集团,受到皇帝的宽纵,享有种种特权。他们“姬妾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可是人民却在他们的盘剥下流离失所,以至“人人厌苦,家家思乱”。这就是梁朝末年走向动乱和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3.侯景乱梁
梁武帝执政末年不仅在内政上失误百出,在对外处理与北魏的关系上,特别是在接纳侯景问题上,更是蠢事不少。
天监十三年(514年)十月间,北魏以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将兵十五万进攻梁益州,另令傅竖眼出巴郡北,羊祉出庾城,奚康生出锦行,甄琛出剑阁,想一举取梁之蜀地,战争互有胜负,魏军无功而还,差不多就在同时,梁武帝听信北魏降人王足的建议,想筑堰,以淮水灌魏寿阳城。梁派去勘测地形的水利工程家都说,淮水附近都是沙土,不坚实,不可筑堰。梁武帝听不进去,在徐、扬两州大发民工及将士二十万人日夜施工,历时二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双方连年交战,对南边的进攻趋向平缓;而梁朝也开始走向衰落,大规模对北朝的军事行动停止了。但是梁武帝总想寻找时机,对北朝进行攻击。中大同二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为高欢之子高澄所逼,求降于梁。梁武帝欣然接纳,并以为北伐的时机来到了。
侯景与高澄矛盾激发,遂投奔他国。梁武帝接纳侯景是出于扩大梁疆域来考虑的。但他缺乏慎重地对待此事,未充分估计到侯景的实际状况,从而造成很严重的失误。侯景降梁后,梁武帝在太清元年(547年)冬,派侄儿萧渊明进攻鼓城,想与侯景互相呼应。萧渊明是一个根本不会打仗的人。据历史记载:“诸将与渊明议军事,渊明不能对,但云‘临时制宜’。”结果梁军被东魏高澄打得大败,萧渊明和几个重要将领胡贵孙、赵伯超都被东魏俘虏,梁死亡士卒数万人。梁武帝听到前方失败萧渊明被俘的战报,只得开始与东魏议和。
太清二年(548年)春天,侯景被东魏击败,逃到梁朝的寿阳。这次战斗,梁朝的衰弱无能,给了侯景一个很大刺激。高澄见他求和心切,提出以侯景换萧渊明的要求。梁武帝不考虑后果,竟满口答应。侯景知道梁武帝将用他换回萧渊明时,便在寿阳起兵进攻建康,造成梁末一场空前动乱。史称这次动乱为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侯景攻下谯州(今安徽滁县),梁武帝命侄子萧正德防守长江。萧正德遣大船数十艘,诈称截获,暗中接济侯景渡江。梁武帝命太子萧纲筹划防务,萧纲把防守宣阳门的任务交给萧正德。萧正德率众于张建桥迎接侯景入宜阳门。十一月,萧正德自称帝,以侯景为丞相。侯景军攻台城(宫城),将台城重重包围。
太清三年(549年),侯景攻入台城,将梁武帝禁闭在台城内的文德殿。梁武帝忧愤交加,膳食断绝,被饿死在文德殿,终年八十六岁。侯景在攻入建康城后,告诉诸将,要杀个干净,好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威名。建康自东晋以来,本是历朝胜地,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城南北各四十里,达二十八万多户。至侯景之乱,金银宝饰财物被抢劫一空,宫阙图书文物多被烧毁。又因为交通阻隔,粮食运不进去,米价高至七、八万钱一升。那些士大夫们,个个饿得鸠形鹄面,穿着罗绮,抱着金玉,伏在床边等死。颜之推曾这样描述,“梁世士大夫……及侯景之乱,肤肥骨柔,不能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卒者,往往而然”。南朝士大夫受到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全城饿死者超过半数。曾经多年繁荣鼎盛的建康,经过这次战乱,几乎荡然无存了。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与萧正德发生矛盾。萧正德密召鄱阳王萧范,要他带兵讨侯景。侯景获得消息,杀萧正德,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又废杀简文帝,立豫章王萧栋为帝。不到三个月,又废萧栋,将他锁在密室里面。这次索性自己当起皇帝来,称汉皇帝。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