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唐朝开国元勋刘文静在唐高祖李渊登基仅一年后,被以谋反罪诛杀并抄家。刘文静在刑场仰天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十年后,刘文静才被唐太宗李世民平反昭雪,“追复官爵。”
唐高祖为何诛杀刘文静?
(一)晋阳起兵
刘文静“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在担任晋阳令时,与晋阳宫副监(行宫副主管)裴寂情投意合“因而结友。”
李渊空降太原留守后,刘文静与这条“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的池中龙推心置腹结交。结识李世民后,刘文静见他“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曾向裴寂惊叹:“‘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简直就是汉高祖和魏太祖这类天纵英才!”裴寂却自恃与李渊对自己礼遇有加,“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故而对刘文静不遗余力赞美李世民不以为然。
刘文静被太原府撤职关押期间,李世民私下入狱探望问计。刘文静高瞻远瞩剖析天下情势,鼓动李世民审时度势辅助父亲一举夺取天下。李世民眉开眼笑:“君言正与我意合!”于是加快步伐“部署宾客,潜图起义,候机当发。”刘文静为激励李世民反隋,极力推荐好友裴寂加入朋友圈。
其实,李世民对裴寂早就做好功课。他深知裴寂是父亲信赖之人,“乃出私钱数百万”给好友,让他故意在赌桌上输给裴寂。裴寂“得钱既多,大喜”,从此成为李世民心腹。因此,刘文静出狱后,与李世民和裴寂密谋策划,准备将李渊拖下水。
正巧,李渊因受副留守被突厥击败牵连而获罪。刘文静与裴寂奉李世民密令,劝说李渊趁机举兵反隋。李世民推波助澜,令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令,征发太原“人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为兵”以征伐辽东,“由是人情大扰,思乱者益众。”李渊获释后,李世民唆使裴寂利用职权,安排数名晋阳宫女陪宿喝得烂醉如泥的李渊。
李渊酒醒后魂飞魄散,最终在刘文静与裴寂等人竭力鼓动下半推半就,先下手为强,囚禁并斩杀两名太原副留守,起兵反隋,自称大将军。
由此可见,刘文静慧眼识珠、谋而后动、料事如神,堪称策动李氏父子“太原起兵”的第一谋臣。
(二)建唐元勋
刘文静被任命为司马后,高瞻远瞩建议李渊“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他临危受命出使突厥游说始毕可汗“引以为援”,承诺突厥兵马与义军联合攻取京师后,“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大喜,派出两千精锐骑兵部队且“献马千匹”协助义军“从平京城。”李渊当面夸赞刘文静能言善辩,并令他“率兵御隋将屈突通于潼关。”
刘文静文率部在潼关与“率劲兵来袭”的屈突通部将桑显和“苦战者半日,死者数千”,严重挫伤隋军锐气。当夜,刘文静根据各种迹象分析出隋军防守懈怠,果断派出精锐部队截断隋军后路,对隋军展开前后夹击。隋军大败,悉数被俘。刘文静乘胜追击“尚拥兵数万”却“将遁归东都”的屈突通所部,活捉屈突通,“略定新安以西之地。”
刘文静在李渊变身唐高祖后,奉诏主持修正《隋开皇律令》作为通行法律。唐高祖感念刘文静等人有“太原元谋立功”,诏令刘文静与秦王及裴寂拥有“特恕二死”特权。刘文静追随秦王李世民灭西秦后官拜民部尚书,“从秦王镇长春宫。”
与刘文静出将入相同时,裴寂近水楼台先得月,一跃成为唐高祖股肱大臣。
(三)刘裴矛盾
裴寂被刘文静引荐加入李世民集团后,积极参与太原起兵的出谋划策,并以“进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的实际表现深受李渊赏识,获得大量赏赐且“进封魏国公,食邑三千户。”
隋炀帝年仅12岁的孙子代王杨侑被李渊拥立为傀儡皇帝后,被迫禅位李渊。李渊假惺惺做戏,做出高风亮节姿态“固让不受。”裴寂看穿老友心思,上表劝进,被李渊羞答答拒绝。裴寂深谙政坛潜规则,当面引经据典劝谏。李渊做足了戏,“乃从之。”裴寂趁热打铁,“命太常具礼仪,择吉日”,成功将李渊推上帝位。
李渊感谢裴寂的精心设计,当面夸赞他:“使我至此,公之力也!”他拜裴寂为宰相,“赐以服玩不可胜纪”,上朝时“必引与同坐,入阁则延之卧内,言无不从”,甚至直呼他“裴监”而不称其名,使裴寂“贵震当世。”
这一切,使为建唐出生入死的刘文静心底泛酸。尤其是唐高祖诏令“每日赐(裴)寂御膳”或时常不是“引重臣共食”便是“引贵臣共榻”,更令刘文静妒火中烧,多次谏言唐高祖切勿以万岁之尊而“屈与臣子均席。”李渊不以为然,未知可否。
唐高祖的偏袒婉拒,更加深刘文静对裴寂的强烈不满。刘文静自认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对裴寂“居其上,意不平”,将个人恩怨上升到治国理政层面。处理朝政时,凡是裴寂赞同拥护的人或事,刘文静必定不遗余力强词夺理唱反调。他甚至在与弟弟刘文起喝得烂醉如泥后,满口胡言乱语,“拔刀击柱”发誓:“当斩(裴)寂!”
适逢刘文静府第夜间连续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为哥哥祛邪,召巫师进府,披发衔刀作法驱妖,被人密告谋反。唐高祖立刻诏令抓捕刘文静兄弟,交由裴寂与萧瑀等人审讯。
刘文静倒是条汉子,直言不讳坦承:“臣在太原起兵后担任大将军司马,裴寂担任长史,我二人职位声望相当。如今裴寂位居宰相家住豪宅,臣出生入死东西征讨,赏赐却远不如裴寂,所以才心怀不满酒后狂言!”
刘文静敢作敢当,自知有罪但罪不至死,却不知这番口供恰好将其推上断头台。
(四)政坛祭品
刘文静被杀,固有心胸狭窄的主观因素。但致死原因,更在于唐高祖早怀斩草除根之心。
其一:素疏忌之。唐高祖对策动李世民与自己起兵反隋的刘文静,素来心怀敬畏。唐建时疆土仅有关中与河东一带,其余地盘均被各路武装割据。西秦薛举兰州称帝、河西李轨“潜称尊号”、刘武周兵犯太原、窦建德河北建夏称王、王世充东都篡位自立。刘文静一旦被释放,如果心怀怨怼外逃,凭其文韬武略,投奔辅助任何政敌都将对唐廷产生巨大威胁。因此,新旧唐书均有“高祖素疏忌(疏远猜忌)之”记录。
所以,唐高祖看完口供如获至宝,对萧瑀等重臣的劝谏置若罔闻,金口玉言为此案定性:“供词足证刘文静犯下谋反罪!”
其二:秦王心腹。刘文静入狱后,秦王李世民多次向父皇求情:“刘文静是太原起兵的元勋和策划者,裴寂也是因他举荐才能参与图谋。京师平定后,二人待遇悬殊,刘文静因此而怨愤不满,情有可原,但他‘非敢谋反’,儿臣愿为其担保,恳请父皇开恩!”
李世民的担保,反而坚定了唐高祖的杀心。太原起兵前,李渊令长子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起兵后又密召李建成奔赴太原参战,“拜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李渊始终视李建成兄弟如左膀右臂,力图一碗水端平。他称帝后封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并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但唐高祖深知,李世民身边有一群忠心耿耿、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谋臣猛将组成的秦王集团,其功劳能量及影响力超越皇太子集团,双方大有互不相让之势。唐高祖为避免同室操戈悲剧重演,必须平衡双方势力,甚至有意打压秦王集团。而刘文静正是秦王集团核心成员之一,诛杀刘文静,正是对秦王最有效的敲山震虎。因此,刘文静必须死!
其三:裴寂挑唆。裴寂对刘文静早已恨之入骨,又将唐高祖心思揣摩得丝毫不差,于是趁机上眼药:“臣作为刘文静好友,深知其才华韬略在当世首屈一指!但此人性情反复无常,粗鄙阴险,为个人私利而不顾大局!且口供已足证其狼子野心!陛下,‘当今天下未定’,强敌环伺!若赦其死罪,必后患无穷!请陛下三思!”唐高祖下定决心,“竟听其言,遂杀文静、文起。”
因此,刘文静临刑前才哀叹自己是唐高祖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而有意送上祭坛的“鸟尽弓藏”的牺牲品!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