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隋炀帝杨广出身的家族——弘农杨氏,有多显赫吗?
杨广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汉朝,其23世祖杨喜为汉朝开国功臣,被封赤泉侯
其19世祖杨敞为汉昭帝在位时的丞相,被封安平侯,而且杨敞还是司马迁的女婿;而杨敞,便是世家大族——弘农杨氏的始祖。
其15世祖杨震在东汉时位至太尉,因博览群书而被称为“关西孔子”
其4世祖杨元寿,在北魏时位至武川镇司马
其祖父杨忠,因跟随北魏权臣(也为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有功,而赐姓“普六茹”,并位至北周八柱国之一,封随国公
其父杨坚,在祖父杨忠病逝后承袭父爵,因从未依附北周权臣宇文护而得到北周武帝的信任与器重,武帝将杨坚的嫡长女、也就是杨广的长姐杨丽华封为皇太子妃;北周宣帝继位后,杨广的长姐被封为皇后;北周静帝继位后,杨广的长姐被封为太后;581年北周静帝退位,杨广的父亲——北周权臣杨坚继位,正式建立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
可想而知杨广的出身有多显赫,而杨广的出身之所以显赫,还因为他的母亲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为北周八柱国之一、被封卫国公
独孤伽罗的母亲崔氏,出身世家大族——清河崔氏
独孤伽罗的异母长姐(太原郭氏所生),为北周明帝宇文邕的皇后——明敬皇后
而独孤伽罗,则为隋文帝一生中唯一的皇后——文献皇后
除了明敬皇后与文献皇后外,其实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还有一个女儿也为皇后;按照辈分的话杨广要称之为姨母,此人便是元贞皇后,而元贞皇后便是唐高祖李渊的生母独孤氏。
也就是说按照杨广的生母独孤伽罗与唐高祖李渊的生母元贞皇后为亲姐妹,而杨广与李渊便是亲表兄弟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关系,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在世时,对外甥李渊十分器重;隋炀帝在位时,李渊被授予太原留守。
作为文献皇后的亲外甥,隋炀帝的亲表弟,李渊为何会起兵反隋呢?
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唐高祖李渊之所以在太原起义,其实并非自己的本意,而是因为次子李世民。
“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但,当真是因为次子李世民吗?
非也非也!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看李渊究竟为何起兵反对表弟隋炀帝,建立唐朝。
其实李渊的出身丝毫不比表弟隋炀帝杨广要差:
李渊的先祖李暠在十六国时期为西凉的开国君主,在西凉被北凉所灭后,李暠的孙儿李宝在北魏入仕,并且带着全家迁到了关东居住。李宝的幼子李冲帮助魏孝文帝迁都到了东都洛阳,是魏孝文帝身边的股肱之臣,位至尚书仆射,被封清渊县开国侯;正因为李冲位至重臣的缘故,在魏孝文帝定姓族的时候,“陇西李氏”得以同“太原王氏、清河崔氏”等四大姓并称为“五姓”,跻身第一流的世家之列。
李渊虽然不是李暠—李翻(六子)—李宝—李冲这一支,是属于李暠—李歆(次子,西凉后主)这一支,但其父祖皆不可小视。
李渊的祖父李虎文武双全,而且心存大志,在跟随北魏权臣宇文泰后凭战功而被封陇西郡公;从一定意义上说,李渊与次子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打下李唐王朝,其实还要得益于李虎,正因为李虎在战场上拼杀,同西魏权臣宇文泰一起建立北周,得封柱国将军、追封唐国公,才让陇西李氏——李渊这一支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正因为如此,李虎被孙儿李渊追尊为唐太祖;
李渊的父亲李昞是李虎第三子,在西魏时位至骠骑大将军,袭封陇西郡公爵位,并迎娶北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第四女为妻;北周建立后李昞被封唐国公,位至安州总管,颇有声誉。
只是李昞去世的比较早,李渊尚且只有7岁的时候李昞便病逝了,府中事务便由李渊的生母元贞皇后操持。
在李渊长大成人的过程中:
573年,李渊的表姐(小姨母独孤伽罗所生嫡长女)杨丽华被北周武帝封为皇太子妃;
578年,李渊的表姐杨丽华被封为皇后;
580年,李渊的表姐杨丽华被尊为皇太后;
581年,李渊的小姨夫杨坚正式登基建立隋朝,其姨母独孤伽罗被封为皇后;
604年,李渊的表弟,隋文帝杨坚的嫡次子杨广继位,史称隋炀帝。
正因为李渊幼年丧父,所以从小便养成了独立的性格,跟其他的贵族子弟相比,更加的豁达直率,性格宽容。有一位善于摸骨的相面人叫史世良,曾给李渊相面,称其为:
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
所以便建议李渊一定要自爱、谨言慎行,听到史世良的话,李渊十分高兴,自此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实在北周时期,弘农杨氏并不如陇西李氏的地位要高,正因为如此,李渊得以娶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襄阳公主(宇文泰的女儿)与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窦氏为妻,窦氏不仅从小便十分好学、颇富才华,而且由舅舅北周武帝抚养长大。
但是李渊的父亲早逝、杨坚建立隋朝称帝后,陇西李氏的地位自然慢慢地衰落。
不过李渊作为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亲外甥,又是出身大族,自然会得到隋文帝杨坚的器重,姨母文献皇后格外的关心:
一开始任千牛备身一职,护卫隋文帝身边;
后隋文帝打算历练历练李渊,便让其离开京城,先后任谯州刺史、陇西刺史等职。
李渊的性格豁达,为人又十分和善,所以李渊所到之处百姓都是交口称赞;
而且李渊光交好友,结识了不少英雄豪杰,在朝中的威望也是越来越高。
在李渊离开京城为官的时候,晋王李广顺利除掉了自己的兄长杨勇,被父亲隋文帝封为皇太子,并且顺利继承皇位。
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其实对表哥李渊还是很信任的,一开始让李渊任太守,后又将李渊召回京城任殿内少监一职。并且在第一次东征辽东时,还让时任卫尉少卿的李渊负责督运粮草一事;
在隋炀帝第二次东征的时候,司徒楚公杨素(杨广能够封太子、登基最大的功臣,因杨广猜忌而死)的嫡长子杨玄感起兵叛乱,李渊奉命在弘化留守,并且负责统领关右诸军;正是从此时开始,李渊开始掌握了一些兵权。
在隋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同时,隋炀帝也是越来越力不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猜忌心也是越来越严重。在隋炀帝东征期间,有一位方士安伽陀告诉隋炀帝:
“当有李氏应为天子。”
正因为如此,郕国公李浑(隋朝开国功臣李穆第十子)一家32口全部被隋炀帝所诛杀。
李浑一家被灭后,隋炀帝便将目光转移到了其他的李姓贵族身上,当然这其中便包括在外为官的李渊。隋炀帝对李渊的猜忌到什么程度呢?
希望能够尽快除掉李渊!
李渊的妹妹(李渊登基后封同安公主,文贞皇后独女)所生的女儿王氏入宫成为隋炀帝的妃嫔,有一次隋炀帝召李渊入宫,李渊很清楚隋炀帝对自己的猜忌便不敢入宫,所以便谎称自己生病了;隋炀帝对此十分不满,便将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召来询问:你的舅舅为何这么久了还没有入宫?
王氏低着头并不敢看隋炀帝,回答道:舅舅病了,所以才没有入宫。
隋炀帝丝毫没有掩饰对李渊的忌惮与憎恨:既然病了,怎么还没死啊?
为了能够打消隋炀帝对自己的猜忌,李渊便故意流连青楼、纵情声色,而且还搜罗了很多的奇珍异宝进献给隋炀帝。慢慢地隋炀帝又开始信任李渊,认为李渊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顺利躲过一劫的李渊,重新得到了隋炀帝的重用。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奉隋炀帝之命率兵前往山西压制农民起义,将毋端儿打的落荒而逃,李渊也凭次战功而位至右骁卫大将军、太原道抚慰大使。
而李渊也确实为隋朝稳定河东立下了不少功劳,除了毋端儿外,在山西还有一支数十万人的起义军,而李渊仅率领五六千人前去征讨,并且以少胜多。
李渊将隋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精锐部队,一部分老弱病残,精锐部队埋伏在两侧,而老弱病残则是举着旌旗负责押送粮草辎重。
起义军见举着旌旗隋军部队,很快便中计了,朝着这一支老弱病残发起进攻;自然一切都在李渊的掌握之中,很快这些老弱病残组成的部队败下阵来;而起义军见隋军丢下粮草辎重逃走,便纷纷蜂拥而上,相互抢夺。
而李渊则是看时机成熟后,率领精锐部队突袭围攻,很快便大败起义军。
此战,便可以看得出李渊的才能。
除此之外,河东一带还是受到突厥人影响最为严重的地方。突厥人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居无定所,对于隋军而言确实不好对付。而李渊通过多次的观察,针对突厥人的生活习惯以及作战的特点制定了作战方案。
首先李渊从部队中挑选出善于骑射的士兵,模仿突厥士兵在边境巡视,所谓巡视不过是策马游猎,见到突厥兵也不会主动出击;突厥兵见到隋军如此,反而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李渊为了消除隋军对突厥人的恐惧心理,曾亲自率兵攻打突厥人,斩杀敌军上千。
李渊本就骑射功夫了得,为世人所称赞,正因为如此,李渊得以“雀屏中选”娶到了定州总管窦毅的女儿窦氏为妻(襄阳公主的女儿);而窦氏不仅为李渊生下四子一女,而且还是李渊的贤内助。虽然窦氏在李渊建立唐朝之前便病逝了,但仍旧是李渊唯一的皇后。
大业十三年(617年),是陇西李氏与弘农杨氏两大家族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
太原对于隋朝而言有多重要呢?
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
正因为如此,隋炀帝在此处准备了充足的粮草辎重。
而李渊任太原留守、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便意味着李渊不仅手握重兵而且粮草充足,只要李渊有野心,便可以顺利起兵造反。
而在大业十二年七月时,隋炀帝已经前往江都(扬州);大业十三年四月时,瓦岗寨的李密已经率兵围攻东都洛阳,截断了隋炀帝返回东都的路,隋炀帝便不得不暂时留在江都,甚至有了迁都丹阳宫的打算(南京)。
而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在太原正式起兵,并且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便攻占了长安,将隋炀帝的孙儿杨侑拥立为皇帝,为隋恭帝,而李渊则为大丞相,并晋封为唐王。
次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被隋恭帝拜为国相,并且享受九锡之礼。这年六月隋恭帝禅位与李渊,李渊正式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史称唐高祖。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为何会在太原起兵呢?
当真是凭着他出身世家大族——陇西李氏,以及他文献皇后外甥的贵族身份,以及嫡次子李世民的努力才起兵成功的吗?
在太原起兵的过程中,李渊与李世民究竟都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句话:唐高祖李渊之所以能够建立李唐王朝,都是因为儿子李世民。
高祖之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但事实当真是如此吗?
若非如此,为何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之君评价如此低呢?
李渊夹在千古暴君隋炀帝,与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之间,在玄武门之变中输给了自己的儿子,其实有这样的评价并不足为奇。
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李渊其实是一个颇有智谋干练,而且有大志、善于隐忍之人,在前文中我们便已经提到。李渊称帝时已经年过半百,以他多年为官的经历来说,是对朝局了然于胸的。
其实在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叛乱时,便已经有人劝说过李渊趁机起兵取得天下。
在隋炀帝东征时,因为方士安伽陀的话,隋炀帝除掉了李浑一家。
时任河东抚慰副使的夏侯端,是李渊的好友,便劝说李渊:李浑已经被处死,唐公便是下一个,要早做准备。
在李渊来到太原后,时任鹰扬府司马的许世绪便曾对李渊说过:
如今天下盛言: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唐公你手握太原郡等五郡的兵马,若是能够起兵的话,必然能够成就大事。
李渊对此也是十分赞同,只是暂且认为起兵的时机未到,所以才迟迟没有起兵。
夏侯端还曾对李渊说到:如今帝星不稳定,太原的上空有异象,帝星对应的便是李渊。
李渊听到夏侯端的话也是十分心动,但起兵并非儿戏,若是失败的话,杨玄感便是例子。再加上李渊是文献皇后的外甥、隋炀帝的表弟,李渊的一切都是隋朝皇室所给予,所以说李渊对杨家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这或许也是李渊迟迟不肯起兵的原因吧!
李渊曾对颇有野心的次子李世民说过:在我看来,杨家的气数已尽,迟早都会覆灭;而我之所以迟迟不肯起兵,是因为你们兄弟未齐,时机还未到罢了。
所以说李渊在太原起兵中确实是一个全局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次子李世民、长子李建成、刘文静等人都是参与其中的人,尤其是李世民。
而太原起兵还要从牢中的一次密谈开始,李世民同晋阳令刘文静的一次长谈。
刘文静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战死沙场,而刘文静到了五十岁时才坐到了晋阳令的位置,因为瓦岗寨李密而被抓入狱。刘文静虽然官职不高但是颇有见识,与晋阳宫监裴寂是知己好友,正是在裴寂的引见下,刘文静才结识了李世民。
刘文静不仅认为李世民日后必定不凡,而且其不俗的谈吐也吸引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才亲自入狱看望刘文静。
二人促膝长谈后不谋而合,皆认为唐公李渊应当起兵。
但是李世民又担心父亲会不同意,所以便找到了裴寂。裴寂同李渊的交情颇深,答应帮助李世民劝说其父起兵反隋。
而恰逢此时,李渊因为在马邑郡一战中兵败,而被隋炀帝下旨押赴江都问罪。
若李渊当真前往江都的话,必定是九死一生,李世民便劝说父亲:
皇上无道,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在晋阳(太原)的四周也都是流民,您不拘小节,如今起兵才是唯一的出路;若非如此我们全家的性命将要不保。
第二天,李渊又同次子李世民长谈了一次,最终李渊答应了起兵。
此时的李渊手握重兵,已经年过半百,经历颇多,即便是当真起兵,也需要深思熟虑,毕竟他的顾虑很多,同杨家的感情又颇为微妙。但不管如何,太原起兵时尚且二十岁出头的李世民无论如何也不能越过自己的父亲一手策划太原起兵的所有事情。
起兵之前的李渊就像是一条“蛟龙”一样,在“深渊”中积蓄力量,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到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