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以过38岁生日为由,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隆重的祝寿庆典。汉、壮、苗、瑶等各族会众约2万人齐集金田村犀牛岭,誓师起义,树起了武装反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旗帜,史称“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封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五军主将,洪秀全与他们组成领导核心。由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
太平天国猛将如云,自起义后,一路北上,攻城掠地,连战连捷,于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
至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清军攻陷,起义失败。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600多个城市。
起于乱世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
清政府为了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地主阶级趁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更为严酷。
清政府的横征暴敛,加上灾荒连年、鸦片泛滥,导致广西社会极端贫困化,百姓无以为食。
政治主张
政治上,首先封王建制。咸丰元年(1851年)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发布封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
其次,颁行《太平天历》,以咸丰元年(1851年)十二月十四日为壬子二年元旦,删除旧历的“干支生克”和其他封建迷信文字,增加了农业知识和气候变化的文字。太平天国颁行历法,是对清王朝“正朔”的公然否定,宣告与清王朝彻底决裂。
经济上,打击地主豪绅,迫令他们捐献钱粮,还派人下乡宣传太平天国政策,发动群众抢收地主田禾,所获粮食军民平分。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其意义在于彻底否定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最终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兵农合一、军政合一、政教合一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主张废除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土地和财产私有制,要求平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平均分配土地的完整的纲领。
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经济上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兴办邮政,外交上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在文化风俗上,主张设学馆、医院,禁止贩卖人口及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一个面向历史,一个面向未来,尽管两个纲领性文件存在种种不足和缺陷,但不可否认这是太平天国的伟大创造。
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时,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
1949年6月,毛泽东说:“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指出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所发展到的最高峰。
《中国近代史》指出: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958年建成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二幅浮雕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其余七幅为《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图源:中国美术馆)
让我们重温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