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庐山会议,彭老总的一封“万言书”改变了历史进程,也同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撤职、批斗接踵而至,而他本人也不得不从中南海移居到北京西北郊挂甲屯的吴家花园过上了隐居生活。

在波谲云诡的政治之中,明哲保身者众,亦无可厚非。然而任何时代都不会缺激流勇进者,纵使他们会头破血流。

彭老总的事件也波及到了支持他的黄克诚等人,这也导致很多人迫于压力,害怕被牵连再也不敢接近他。可即便如此,却也仍有人不畏世俗偏见,依旧与彭老总保持密切往来,要知道这可以毫不谦虚的说是赌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的,一如吴自立将军。

吴自立之所以态度如此坚定,一方面是因为他直率的性格,对彭总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和彭德怀有深厚的战友之情。


吴自立是湖南省平江县人。

出身贫苦家庭,8岁他就被迫跟着父母四处奔波,下地干活,给地主当过小工;14岁的时候外出闯荡,相继当过脚力工、装卸工以及挖煤工。

生逢乱世,生活困顿,1921年当他听说了湖南军阀开始大规模招募新兵的消息猴,选择了报名从军。打仗勇猛的他,职位也不短拔擢迅速成为了中尉连长。

不过军阀部队旧习难改,1924年他改投国民革命军,之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


就在他信心满怀,觉得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四一二政变发生了,国家动荡、白色恐怖,让他心灰意冷,遂挂职回家务农。

1928年,他接触到了新思想,决定加入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因为之前他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所以彭德怀直接提拔他担任第二中队特务大队大队长。

当时杨勇、苏振华以及张震都是他的部下,而这三位后来都成为了开国上将。

两年后,吴自立又被提拔为红五军主力团团长,成为了彭德怀的爱将,这一期间他们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他率军东进,一路转战闽西、赣南,与兄弟部队开辟了中央苏区,期间立了不少大功。但没过多久,红军为了贯彻“党领导枪”的原则,过度拔高政委的地位,导致军、政系统失衡,政委成为了部队的一把手,决策一切要务。

但政委们普遍缺乏实战经验,导致很多战士白白牺牲,吴自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按捺不住,公开站出来反对提高政委的地位。此举无疑让他得罪了一大堆人,他也直接从主力团团长变成大头兵,还被政委针对,但他坚持不离开部队,宁死也要斗争。


后来反围剿失败,他跟随大部队走上长征路,陕北胜利会师后他重回领导岗位,担任军委秘书处秘书。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新四军担任了后勤部副部长和建设部副主任等职务。

在解放战争时,他主要在东北军区工作,历任热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东北航务局局长、东北航政总局局长、中南军区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则在中南军区工作,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中南军区军事运输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务。

1955年大授衔时,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坦白讲,这与他土地革命时期反对政委职权过高,得罪人以及后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撤职、批斗,支持的他的黄克诚、张、周等人也纷纷遭到牵连。

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人纷纷自保,断了与彭老总的联系。可是吴自立显然是“另类”。

他坚持为彭德怀讲话,不仅与他交往,还利用编写革命回忆录,支持平江县委编写《平江革命斗争史》来支持彭老总,彰显其功。

也是因此1964年他被定为“黑司令部”核心成员,接受隔离审查,进而撤销职务,两年后被关入秦城监狱,就连他的子女家属也受到了株连。


1972年,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吴自立才离开监狱,重获自由,组织安排他到长沙疗养、休息。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老战友彭德怀,时不时托人打听消息。

1975年,也就是彭德怀去世后的次年,他在外出办公的途中,突然遭遇车祸、身受重伤,尽管警卫员第一时间将他送往医院抢救,却终因失血过多而去世。

而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希望中央能重新审核彭德怀的卷宗,恢复名誉。战友之情,袍泽之谊可见一斑。

1978年,彭德怀终于获得平反。一年后,吴自立也恢复了名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