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掌管了国民党军政大权半个世纪之久的老蒋,也到了行将就木的年纪。
到了晚年,这位狂妄了半生的民国枭雄,也不得不袒露自己的真心。
原来,在他风头正盛的那些年,他心中并非无所恐惧。
他这一生树敌无数,但让他到了夜里都还在辗转反侧的人,只有三个。
而这三人,他佩服一人,畏惧两人。
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有什么本事,能让不可一世的老蒋到了晚年都难以忘怀呢?
从“同志”到敌人
首先,让老蒋感到敬佩的人就是周总理。
在大革命期间,两人曾一起在黄埔军校共事两年。彼时,老蒋虽然是周总理的上司,但他却从不掩饰对总理的敬佩之情。
大家都知道,老蒋一直都是一个自视清高,嫉妒心也极强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曾公开表示过,周总理才华过人,他自愧不如。
由此可见,他对周总理的敬佩是发自内心的。
那么周总理究竟有什么样的本事,让一向讳莫如深的老蒋都发出如此感叹呢?
在大革命时期,由于陈炯明的背离,让孙中山先生引以为傲的嫡系——粤军,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他立马意识到,必须要重新训练一批整训有素、思想统一,真正只为革命的队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埔军校诞生了。而作为孙中山先生最宠信的下属老蒋便担任了校长一职。
训练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倒不难,但政治工作却不好做。国民党先后派出过戴季陶、邵元冲两人主持政治工作,但结果都不理想。
于是,孙中山先生便将目光转向了我党。随后,在我党人员张申府的推荐下,孙先生极力邀请周总理过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1924年,通过组织的批准后,总理便走马上任了。
也是在这段时期,他与老蒋逐渐有了接触。
当时的政治部就是一个空架子,周总理上任后立即改变了这种现状。
他开设了内容丰富多彩的训练班,并举办各种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让一向死气沉沉的政治工作,真正活跃了起来。
在他的努力下,全校师生上下一心,全都展现出了对革命的热忱。
军校的面目一新,作为校长的老蒋最为满意。那时的他为了培养势力,时常与学生们进行谈话,并对其进行拉拢。
自从周总理来到学校后,他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素质直线上升,曾被他视为刺头的学生,也开始对他尊敬起来。
这不得不让老蒋佩服周总理的工作能力。
除了公事外,从个人感情上,老蒋对周总理也是十分欣赏的。
两人因为革命理念不同,分道扬镳后,老蒋曾几次设法想扣押他,有一次还真让他得逞了。
不过,因为当时看守周总理的人,是他曾经的学生。念及周总理的教育之恩,他们便在暗地里偷偷将其放走了。
若不是有这些人的帮助,或许老蒋真的会做出不可设想的事。
由此可见,老蒋是一个心胸狭隘,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念及旧情的人。
然而,周总理的为人就与他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西安事变后,各方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当时想要除掉老蒋的人数不胜数。
就连他一直视为心腹的何应钦、刘峙,都企图进攻西安,想要置老蒋于死地。
然而,就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周总理冒着生命危险飞抵西安,努力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老蒋在劫后余生中,不禁对周总理多了一丝真心的感谢。
危机解除后,他极力邀请周总理到南京谈判,但中央担心总理的安全,所以并未同意。
直到1937年,老蒋亲自飞往杭州,才终于见到了这位故友。在席间,老蒋对总理关心备至,举止和谈话间都非常热情。
到了三月,周总理亲自给他带了一个“好消息”。我党经过努力后,已经在苏联找到了蒋经国的下落,不日就会将他送回国内。
父子分离许久的老蒋听到消息后,又惊又喜,他忽然动了真情。他不由真诚地对周总理说道:“你是我见过最有人情味的同志!”
对于老蒋来说,周总理对他既有救命之恩,又有救子之恩。所以,即便后来两军又变成了敌对状态,老蒋也从未诋毁过对方。
他心中也一直保留着一丝衷心的敬佩。
最能取代他的人
接着来说让老蒋害怕的两个人。
第一个让他产生恐惧的人,就是邓演达。
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他在国民党之中的影响力却是数一数二的,他也是老蒋最忌惮的人。
从资历来说,他要比老蒋高很多。从辛亥革命开始,他就开始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
与老蒋不同的是,他对革命一直保持着最忠诚坚定的初心。也正由此,他一直深受孙中山的喜爱与赏识。
而彼时的老蒋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士官。而他之所以能与邓演达并驾齐驱,也并不是他在军事上有多大的建树。
而是他在陈炯明发动了政变后,奋不顾身地登上了永丰舰,贴身侍奉了孙先生四十多天,这才得到孙先生的赏识。
自此,两人成为了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不过,一个是靠真才实干,一个是靠人情世故;一个是真正为革命,一个只为个人仕途。高低立下,立见分晓。
黄埔军校成立后,老蒋担任了校长,而邓则担任了教育长。
当时他们虽然都是军校的风云人物,但邓演达却因为个人魅力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信徒,威信比老蒋高得多。
这让根基不稳,急于扶植亲信的老蒋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于是,没多久,他便靠着各种手段,将邓演达排挤出了军校。邓演达怒不可遏,但为了党内和平团结,他还是选择了隐忍。
等到大革命失败后,他终于看清了老蒋的真面目,开始不断向我党靠拢,并发出了讨蒋的号召。
老蒋怒不可遏,于是暗中派人将他抓了起来。
然而,让他感到最害怕的是,得知邓演达被抓后,军校内外都掀起了抗议的声音。
就连老蒋最信任的胡宗南、陈诚等20多名国军将领,也联名上书,请求放人。
老蒋意识到,若是真的放过邓演达,那么他将来一定会取代自己的位置。
那段时间,他简直寝食难安。思前想后,他还是下令将人暗杀了。
后来曾有人问起老蒋,国军内部有谁能接替他的职位。
而他则毫不避讳地说,能取代他的人,只有一个,不过他已经被我处决了。
他所说的正是邓演达。
一生的宿敌
让老蒋感到最害怕的人,就是毛主席。
这种害怕还不同于对邓演达会取而代之的忌惮。他对毛主席更像是一种不敢面对的恐惧。
在两人长达数十年的对垒中,老蒋对他的感情是矛盾的,变化也是最巨大的。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两人便有过几次交集。虽然那时接触不多,但他们对彼此都是有着了解的。
有意思的是,那时毛主席在国民党的职位要比老蒋高很多,相当于是他的上级。
然而,或许是出于资产阶级对农民阶级的蔑视,老蒋对毛主席并不在意,甚至还有一丝蔑视。
作为具有政治远见的人,毛主席在很久之前就提出了重视解放工农阶级的问题,但当时并未有太多人理会。只有邓演达几人非常支持他的看法。
由于得不到太多人的支持,毛主席的话语权开始慢慢减小,而老蒋也因为得到孙先生的信赖,职位开始步步高升。
那时毛主席便有预料,以老蒋谋权的手段,未来很有可能成为革命者的敌人。
果不其然,孙中山先生去世没多久,老蒋便投靠了大地主阶级,并将国民党当成了为自己争名夺利的工具。数万革命者成为了他晋升的垫脚石。
毛主席怒不可遏,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他曾与老蒋发生过一次交谈,痛斥他违背孙先生的革命初心。
当时老蒋手握实权,对他的话充耳不闻。
随后,毛主席便辞去了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的职位,就此离开了国民党。
后来,他回到乡下,开始组织农民运动。
而此时的老蒋还未将毛主席放在眼中。在他看来,对方不过是一个粗鲁的农民,根本不足为惧。
岂料,就是他这个瞧不上的农民,在他忙着进行中原大战时,建立起了一支威震华夏的强劲部队——红军。
后来毛主席带领着红军,躲过了他的数次围攻,后来还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革命根据地,造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终构想。
老蒋对付我军,从红军时期打到抗战时期,又从抗战打到解放时期。
在见到主力部队被一次次消灭后,他也不得不承认毛主席的厉害了。
只是那时他对主席更多的还只是高看一眼,并没有到深深害怕的阶段。
他误以为对方和他一样,都是坐享最高权力,和最优资源的“统治者”。
结果,当1947年,我军从延安撤退,他第一次来到毛主席窑洞参观时,才对其产生了深深的震惊。
他在窑洞中见到了什么呢?破败不堪的墙壁,缺了一条腿的旧木床,还有一个用石头堆起来的办公桌。
老蒋怎么也不肯相信,他视之为一生劲敌的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只靠着发电报,就将他的千军万马打败了。
等他走访了延安的普通农户后,他才了解, 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而这种影响力是无声的,是不需要武力威慑的。
老蒋扪心自问,若是他,他绝不能做到这种地步。
而这种深深的无奈感,也让他滋生了一种发自心底的恐惧。
其实两军的胜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老蒋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后来在败逃宝岛后,他才不得不承认,毛主席才是真正心怀人民和国家的人,他才是真正的革命领袖。
以至于后来,他开始效仿主席的一套想法,在台湾也实行了土改等一系列利民的政策,以巩固他在岛内的残余政权。
不过,面对毛主席一直积极交流的态度,老蒋则是因为恐惧,而严严封闭了他的回家之路。
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他对主席个人的畏惧,而是毛主席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软弱,看到了自己的一生是多么的堕落和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