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国民党反动派与四川军阀的联合围剿,使得中央红军被围困在大渡河畔,前有埋伏,后有数十倍于己的追兵,党和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等领导人果断决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泸定桥,以扭转战局。



红四团迅速响应命令,组建了尖刀排,以惊人的毅力一天行军220多里,向泸定桥发起冲击。国民党军队早已在渡口布下重兵,企图以逸待劳,一举消灭红军。然而,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发起了夺取泸定桥的战斗。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国民党军队在泸定桥附近布置了严密的防线,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开国上将杨成武晚年回忆起这场战斗时,仍然心有余悸,他坦言:“我这辈子打了一千多仗,但最惊险、最惨烈的就属飞夺泸定桥了!”

然而,在战斗胜利多年后,彭德怀元帅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1965年,彭德怀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表示,当时红军过于匆忙,其实不必非走泸定桥,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过河,这样或许可以避免许多战士的牺牲。

那么,飞夺泸定桥到底有多惨烈?彭德怀为何会有这样的判断呢?这还要从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说起。

1935年5月,红军开始长征,不久便抵达了大渡河。当时,红军面临着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穷追不舍和四川军阀数万部队的围追堵截。为了尽快渡过大渡河,红军清扫了渡口附近的国民党守兵,并找到当地渔民连夜制作了三艘小船。然而,红军人数众多,仅凭小船渡河需要数日时间,而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允许这样做。

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迅速分析了局势,他发现前方泸定县有一座锁链桥,具备大部队行军的条件。于是,他果断决定,红一师渡河后从北岸夺取泸定桥,其他部队向西岸前进,共同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始建于康熙年间,是汉藏之间交流的重要通道。它长103米,宽3米,由九根底链和四根扶手链组成,底链上铺着木板。然而,桥下水势凶猛,旋涡横流,十分危险。即便如此,红军战士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夺桥之路。

大渡河因其险峻而闻名,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末期,翼王石达开带领部队转战四川,却在大渡河畔被湘军围困。面对汹涌的大渡河,石达开止步不前,最终因粮草殆尽而投降。蒋介石也深知这段历史,他企图将红军困死在大渡河,重演“活捉石达开”的戏码。

然而,毛泽东具有高超的战略眼光,他明白越拖情况越不利。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用尽一切手段夺取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英明果断,也体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1935年5月26日,毛泽东和朱德商量后下达了飞夺泸定桥的决定。红四团星夜兼程,于同月29日凌晨出现在泸定桥。然而,他们知道这是一场硬仗。因为不仅要克服天险,还要面对国民党守卫部队以逸待劳的优势。

国民党守卫部队是川军第24军,军长刘文辉。刘文辉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凭借过硬的手腕和家族势力成为了四川省的主席。由于忌惮刘文辉在四川的影响力,蒋介石想慢慢消磨他的实力,于是让他出兵围剿红军。因此,在红军抵达大渡河时,刘文辉还主动出击,与红军打了几场小仗。

为了阻止红军进攻,刘文辉将三个团的力量分别部署在泸定桥及周边的山林中,还有一个团安排在桥底,打造了多维度的防御力量。他还命令士兵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拆不下来的就直接炸掉沉入水中。

然而,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吓倒。红四团的先头部队在29日凌晨两点就赶到了泸定桥。他们看着水流湍急的河水,下定了必胜的决心。早上六点钟,一切在晨曦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寂静。红军先发制人,攻击敌人的基地。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一直处于火力压制的优势地位。

然而,红军毕竟是远道而来,子弹、物资有限。而国民党则有坚固的基地和充足的物资。因此,红军决定速战速决,尽早夺取泸定桥。当天中午,红四团召开了全体干部会议,明确了两个事实:一是守卫部队和蒋介石不是一条心,不会死守泸定桥;二是守卫部队和红军到达时间相近,虽然建好了防御工事,但并非固若金汤。

于是,红军决定立即发起总攻。恰逢此时,国民党部队为了阻止红军过桥,准备火烧泸定桥。听闻此消息,以连长廖大珠为首的22名先锋部队主动站了出来,承担过桥、突袭的任务。他们年轻、身手矫健,下定决心要冒着枪林弹雨冲锋。

由于没有木板,他们只能用力夹紧铁链,冒着枪炮慢慢前进。当战士们到达桥中央时,守卫的敌人急了,一把火把没拆下的木板点燃了。前方是熊熊大火,桥下是波涛旋流,敌人的枪弹也纷纷射来。此时战斗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战士们随时可能丢掉性命,掉入湍急的河流中。

廖大珠大喊道:“战友们,这是最后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咬紧牙关冲过去啊!别怕死,冲过去,敌人就垮了!我们冲啊!”在廖大珠的带领下,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继续前进。最终,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英勇的红军战士们成功杀退了敌人,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还扑灭了锁链上的大火。

飞夺泸定桥时,面对早有准备的敌人和无立足之地的泸定桥,22位年轻的战士们没有一丝胆怯。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最终获得了战斗的全面胜利。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战斗,意义不仅在于成功为大部队开辟了一条道路,更在于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他们用自己年轻的脊梁和不畏强敌的血性,担负起了挽救中国革命、救人民于水火的使命。随后,刘伯承将军走过了这座桥,他用力踩了踩桥上的木板,感慨地说:“泸定桥啊泸定桥,为了抢夺你,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力气,现在我们终于胜利了!”

然而,这场战斗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2名战士中有4位年轻的战士不幸牺牲,掉进了河水中,尸骨无存。同时,为了给22名战士掩护,我军动用了大量的火力与敌人对垒,这也让我军损失了不少战士。事后,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中央军委给他们立下了墓碑,还为红四团以及二十二名勇士(其中包括四名烈士)颁了奖。

时隔30年后,彭德怀对此次战斗给出了新的判断。作为我国军事上的大指挥官,彭德怀的军事眼光毋容置疑。然而,在抗美援朝结束后,彭德怀多次要求中央调换他去搞经济建设。他认为发展经济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最终,他的诉求被中央采纳,1965年毛主席主动找彭德怀谈心,希望他担任西南“三线”建设的副指挥。

当时我国和苏联关系微妙,为了国防考虑,毛主席等领导人决定在南方搞好经济建设,尤其是西南地区。彭德怀接受了这个任务,并火速赶往西南。他充满了干劲,经常下车间与工人们同吃同劳动。当看到我国已经能自己制造生产重型设备时,他心潮澎湃地对工人们说:“这是我们的大进步,国家应该感谢你们!”

一天,彭德怀故地重游,再次走访大渡河。他特意把周边都走了个遍,发现大渡河流经康定县,位于泸定桥的上游。这里的河水清澈见底,水流缓慢,可以让红军战士们直接涉水过河。彭德怀感慨地说:“当时情况危急,我军并没有对周边进行细致的调查,这才有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现在看来,完全可以从康定县走,那样可以避免不少的伤亡。”

然而,考虑当时的情况,毛主席的决策仍然是最正确的。因为红军面临的情况已经万分紧急,如果再对大渡河附近的地形进行详细调查、做判断,肯定会花费许多时间。而且康定县当时在敌人的控制下,敌人也在此处进行了重兵部署。如果想要从这里渡河,不仅需要与敌人再次交战,还会拉长战线,可能会对局势不利。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泸定桥就是唯一生存的通道。毛主席英明果断地下达了最正确的命令。

彭德怀在西南期间,不仅致力于经济建设,还时刻关心着那些为革命胜利付出生命的英烈们。他走访了许多地方,在一个矿场视察时,意外得知当年的船工帅仕高在矿医院治病。于是,他立即前往探望。一见面,彭德怀就握着帅仕高的手说:“你还记得我吗?我们可是老朋友啊!当时渡河时,你们家里来了一老一少造船,是不是啊?”帅仕高激动地说:“我记得你老总!当时我和我父亲一起来造船了,但是他已经去世了。”彭德怀的眼睛湿润了,他感慨地说:“为了革命胜利,我们好多战士们也都去世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