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有着神奇的魔力,不仅对历史上的割据政权有着吸引力,也让后世的普通读史者感到兴奋。

所以,在读史者眼中,身为一个割据政权,你就得积极奋取、殚精竭虑的谋求统一,哪怕你势微力孤、偏居一隅,你也要努力再努力,争取削平群雄,一统天下。


这是历史或者写史、读史的人对一个割据政权的基本要求。

这就是大一统的魔力,或者叫惯例、惯性。

很遗憾,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跟大一统不沾边,它安于做一个偏安政权。

这么说可能不准确,应该是在周瑜死后,东吴就放弃了一统华夏的目标。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

孙权当时还年轻,对周郎的战略计划深以为然,便派周瑜西上,只可惜周瑜天不假年,在入蜀途中病逝。

周瑜死后,继任的鲁肃以保守著称,只想联刘抗曹,东吴从扩张转为守势。

鲁肃死后,继任的吕蒙倒是有扩张想法,他向孙权献计,在关羽用兵襄樊之际偷袭荆州,从而成功击败关羽,夺取了荆州,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夙愿。

吕蒙夺取荆州后,应该向西向北继续用兵,争取先灭蜀再灭魏,实现一统。可荆州之战后,吕蒙就于同年去世,《三国志》没有记载他是否有一统华夏的志向,估计大概率没有。

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从军事角度,确实是良谋,但在历史上却名声不佳,毕竟当时东吴和蜀汉是盟友,用白衣渡江这种伎俩背刺盟友,属于不信不义,而且吕蒙杀的关羽后来又被神化为忠义的象征,从而让他背上了江东鼠辈的名声。


相比于东吴胸无大志、偏安一隅,吕蒙的白衣渡江杀关羽反而不叫事儿,问题是他杀完关羽就完了,既没有北上也没有西进,像个守财奴一样,只是贪荆州这个小便宜。

吕蒙死后,继任的陆逊虽是个将才,但也是趋于采取守势,夷陵之战大败来势汹汹的刘备后,没能趁机继续西征,一举灭掉实力大损的蜀汉,反而关起门来过起了太平日子。

后来虽有和曹魏的石亭之战这种进取战事,但其志也不在于北进,只是想多占点地盘。

再之后继任陆逊的诸葛恪,虽有大志,但忙于内斗,无暇他顾。

总之,孙吴历经四代六世,终不过是一个割据政权,没有大一统的雄心壮志。

不但没有雄心壮志,其内部矛盾突出,孙氏宗亲和江东士族一直搞内斗,整天像斗鸡一样争权夺利,哪有时间思考天下一统。

反观曹魏和蜀汉,从没有想过割据一方做个偏安之君,两者的目标都是灭掉其余两家,实现大一统。

曹魏统一了北方,其南下灭蜀灭吴一统天下之志自不待言,它有这个实力。

我们重点说说蜀汉,来和东吴做个对比。

蜀汉立国的目标就是克复中原、兴复汉室,这算是它的治国刚要,也是它政权合法性的依据。

有了这个基调,刘备伐吴和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姜维十一次北伐曹魏,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刘备、诸葛亮和姜维都明白,割据一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短期内可以凭借人为形成三国鼎立的态势,但长此以往,终究会被实力强大的曹魏鲸吞蚕食,亡国是迟早的事。

所以蜀汉才一直不遗余力的北伐再北伐,很多人都批评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穷兵黩武、民不聊生,这都是目光短浅之见。

而执掌孙吴政权的恰恰都是一帮子短视之徒,他们只想割据一方纵享安乐,根本不会想到北伐一统天下。


孙权这个大帝或许曾有过雄心壮志,但他在宗亲和士族的夹击下,心力憔悴,已经无力考虑这种大事。

孙氏宗亲和江东士族,都只会争权夺利,如果北方的曹魏打来,那就尽快投降,反正又不是自己的买卖,投降曹魏后,他们仍旧可以保住爵位利禄。

一群不思进取、胸无大志、争权夺利、内耗内斗的无能之辈,自然就是一群鼠辈。

再加上东吴又有背刺盟友杀关羽的黑历史,鼠辈之名板上钉钉。

谁会待见一群鼠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