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主帅。
大争之世,如果不把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那就有被替代的危险。
曹操看着自己帐下的将领,从能力到忠诚度,参差不齐。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这些人都是本家,忠诚度没得说,但能力都不如自己。假如曹操坐镇后方,让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领军出征,那基本上无法平袁术、灭吕布、败刘备和袁绍,也不能降伏张鲁张绣韩遂马超,更不能灭亡乌桓。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和上述几个割据军阀差太远,让他们领兵出征,等于白送人头。
而像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张郃这五子良将,又都是外姓将领,张辽、于禁、张郃、徐晃还是降将,忠诚度存疑。
乱世如果给异姓将领(尤其是降将)过多兵权,保不齐他们就会反水或者割据自立。
乱世中的将领,如果手握兵权,兵力少的就待价而沽,找一个有前途的主公卖个大价钱,兵力多的就图谋割据自立,或者尝试一统天下。
曹操对这些异姓将领信不过,所以他才非常欣赏关羽,关羽虽然也是降将,但一直忠于刘备,甚至连爵位都可以丢掉不要也要去找刘备,算是忠诚的典范。
关羽能力强,能独当一面,又极度忠诚,是曹操心心念念的良将,只可惜关羽心在曹营身在汉,没有真心归降曹操。
无人可用才让曹操事必躬亲,每逢大战必亲征。
放眼三国时代,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主帅,寥寥无几,曹操算一个,剩余的就是刘备、诸葛亮、周瑜、陆逊。
曹操在这些人当中,算是最出色的一个。
曹操亲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还处于创业阶段,需要体现自己的能力,自己多立一些战功,只有这样才能服众。
如果老是呆在后方做后勤支援,那前线立功的将领怎么能服你,长此以往,他们觉得你这个老大不够格,肯定会拥护战功更大的将领替换你。
“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这句话中的“德”就是战功,没有战功屁都不是。
战功的背后就是兵权,战功越大,就有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世民,李渊和李建成坐镇长安,李世民带兵四处东征西讨,结果李世民功高震主,封无可封,最后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这个太子居然一败涂地,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和地位令李建成望尘莫及,他败给李世民,绝不是偶然。
曹操作为带头大哥,当然知道领袖地位是怎么来的,只有事必躬亲,重要的战争都在场坐镇指挥,才能获得将领和士兵的认可。
曹操的能力恰好能支撑他当这个带头大哥,他的亲征也总能凑效。
曹操消灭北方群雄,击败乌桓异族,成为北方霸主,每次关键战争都是他亲自指挥。
当然,常胜将军总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赤壁之战,曹操输给了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能力不亚于曹操,曹操输的一点都不冤,毕竟一加一大于二。
曹操这个创一代,能力强得离谱,手下将领,要么能力不行,要么信不过,曹老板干脆撸起袖子自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