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因受到演义的影响,后世在提到周瑜的时候,所想到的都是“既生瑜何生亮”在演义中周瑜是一个小气的人,所以演义中还有三气周瑜的桥段。
但是演义中周瑜的形象和其他史料中周瑜的形象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正史中的周瑜性情豁达,并且胸襟和气量都很宽宏,根本就不会存在被诸葛亮气死这个结局,那周瑜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一、三国演义
演义并非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来描述这三国之间的故事,而是一本以蜀汉为中心的作品,在演义中正统就是蜀汉,这也就导致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就不能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其中的历史人物。
这也和作者所在的时代有关,演义成书是在元末明初,是以罗贯中也是切实地体会到了元末的统治之黑暗,百姓们在这压迫之下民不聊生。也正是因为当前的生活太过于艰辛不由地让人想起前朝皇帝统治者之下的中国。
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中种族歧视是不可避免的,若是在大汉肯定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情了。这一部作品也表现了百姓们迫切地想要摆脱少数民族统治的决心,当然也正是如此,出身正统的蜀汉就被罗贯中看中。
在一定程度上会夸大乃至是将蜀汉神化,其中最鲜明的例子就是诸葛亮了。在演义中诸葛亮简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并且在他的身上所显示出的不仅是智慧还有德行,为了能够突出诸葛亮的德行,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找一个人出来和他形成对比。
这也就是周瑜的形象在演义中和史料中有着很大差距的原因,并且在演义中还将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的大功劳都放在了诸葛亮的身上,实际上在正史中这些是属于周瑜的。
二、忠臣良将
周瑜和孙策一样也是一位年少有为的少年英雄,根据史料也能够得出周瑜比诸葛亮还大六岁,所以说在周瑜已经跟随孙策南征北战的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呢。并且此时的周瑜早已成名,在他的身上根本就不会有嫉妒诸葛亮的可能性。
历史上的周瑜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跟随在孙策的身边平定江东,周瑜出生于官宦世家,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周瑜自幼聪慧好学。小小年纪就小有名气,这也是为什么孙权说他有“王佐之材”的原因。
不仅是在政治上周瑜很是精通,在军事上周瑜更是有天赋,当年他跟随孙策的时候就能够看出他超高的军事才能了。
他和孙策之间不仅是君臣,更是好友,周瑜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可以说貌比潘安,是以在当时还有一个“周郎”的称号。
孙策对周瑜十分地信任,虽说两人没有血缘关系,但孙策却经常说他和周瑜之间有着骨肉之情,他们两人的关系也在成婚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他们俩娶了当地一对很出名的姐妹花,孙策娶了姐姐大乔,而周瑜却娶了妹妹小乔。
在当时诸侯割据天下的乱世中,孙策和周瑜这一对君臣一直是佳话,孙策在出兵的时候总是会带着周瑜。遗憾的是孙策的生命永远地停在了二十六岁。此时的孙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弟弟能不能很好的掌握大权。
这个辅佐孙权的任务孙策交付给了周瑜,周瑜和孙策是生死之交,好兄弟的弟弟不也就是他的弟弟,在孙策逝世后,周瑜也竭尽全力地辅佐孙权。毕竟当年坐上江东之主位置的孙权还尚且年轻。
在东吴之后很多决定历史走向的节点上都能够看到周瑜的身影,虽说周瑜并未看到孙权坐上皇位的那一天,但江东的之后辉煌也和周瑜之前的辅佐息息相关。
三、英年早逝
虽说在封建王朝中普遍人寿命都不长,但是三十六岁就逝世的周瑜也算是英年早逝。演义中对于周瑜逝世的描述肯定是不正确的,那么在史料记载中,周瑜逝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有两种说法。
众所周知当年三国的局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都以为这个设想是诸葛亮提出的,其实不然,对于这个设想,三国中好几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也都是这种想法。东吴的鲁肃和曹魏的司马懿也都曾提出过这一种设想,当然周瑜也是这种局面的推行者之一。
不过因为最初刘备的势力太过于不堪一击,早期的刘备一直都是依附着各方势力的,所以无论是周瑜还是司马懿都没有将刘备算在其中,毕竟根据刘备当时的局面,他自保都是一个问题,又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国家,刘备之后的成就也是让人大吃一惊的。
在这也不得不说周瑜是很有远见的,在初见刘备的时候他就意识到此人的威胁。根据周瑜乃至鲁肃的设想,天下三分是指北方的曹操,江东的东吴,还有占据荆州的刘表。虽说刘表个人的能力堪忧,但怎耐他的手中有荆州,在这就不多加赘述荆州的重要性了。
其实这样区分对东吴也是有益的,因为东吴和曹操之间正好就隔着刘表,也算是一个军事的缓冲带。但让东吴没有想到的是刘表的死,直接就改变了整个天下的局势,只能将刘表换成刘备。
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是很重要的,他能够当东吴和曹魏之间的减速带,简单来说就是曹操不会直接对上东吴,这也能够阻拦曹操进攻的脚步,也是为什么东吴会选择和刘备合作的一个原因。
接下来说说当前东吴所面对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极其重要的巴蜀之地。相信大家看到这也感到熟悉,这不就是蜀汉政权的中心吗,其实看看三国的局势就能够知道,这个地方对于东吴也是同样重要的。
东吴当前依旧是不具备和曹操硬碰硬的资本,赤壁之战的胜利,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东吴也不至于因为这一战的成功就不知所谓。所以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东吴是想要将巴郡汉中等地收敛到自己手中的。
负责这件事的正是周瑜,遗憾的是周瑜在途中就因病逝世了,也正是因为周瑜的逝世让东吴错过了进攻巴蜀之地的机会,给了刘备进军巴蜀机会。
根据《三国志》中的描述周瑜并不是在出兵途中病逝的,而是在行军的途中被流矢击中。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朝中医疗条件是很差的。
今天的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在当时就能够要一个人的命,更不要说周瑜这种伤了,根据史料记载周瑜是被射中了腰部肋骨,这个地方很是刁钻,此时医生的技术也有限,不好处理伤口,再加上之前的旧伤周瑜最后就因这个小伤感染而亡。
对于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却这样的死去也是很让人唏嘘的。周瑜自知自己命不久矣,在尚且能动的时候还给孙权留下了一封信,在信中都是对东吴的不舍和遗憾,他也惭愧不能继续为东吴和孙权效忠。
在信中对于东吴之后的道路,周瑜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最后就是对少主孙权的殷切期盼,就像是当年诸葛亮出兵前所留下的《出师表》,这样一位一心为国的大将军在演义中竟然落得那样的结局可不是委屈。
结语
在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孙权悲痛欲绝,在孙策逝世后,整个东吴都压在孙权的肩上也正是因为有了周瑜和张昭的帮助他才能够很好地稳定局面,是以在孙权称帝后也感慨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