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葛丞相病逝五丈原后,蜀汉就没了翻盘的可能。
有诸葛丞相在,克复中原、复兴汉室还有一线希望,诸葛丞相故去后,这一线希望也随之消散。
打仗打的是兵马钱粮,谁家底厚,谁的赢面就大。
曹魏占有北方,关中、中原、河北等几个人口密集区、耕地集中区都在曹魏手中,故而它能征集最多的军队,也能提供充足的粮草。
魏国能够打消耗战,而蜀汉和孙吴就打不起消耗战,其中蜀汉比之孙吴更不如。
孙吴占据了广阔的地域,从长江开始一直到越南,都是孙吴领土,虽然三国时期南方没有被充分开发,但它据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两湖地区,这些地方是历来的产粮地,有粮食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蜀汉只占有益州和汉中两个人口密集区,南中地区虽然疆域广阔,但人口稀疏。
据统计,曹魏的在册人口数量在500万左右,有学者估计,曹魏实际人口应该是1500万左右。
孙吴的在册人口数量在230万左右,有学者估计东吴的实际人口可能在1000万以上。
蜀汉的在册人口数量约为94万,有学者认为蜀汉的实际人口可能达到600万甚至更高。
先不看这个“学者估计”,单纯看在册人口,蜀汉是最少的,人口总数不足孙吴的一半,是曹魏的五分之一。
在册的意思是可纳税人口,蜀汉只有区区百万人,根本无力和曹魏和孙吴对抗,它能坚持四十多年,全靠人为。
而这个“学者估计”是把不在册人口估算在内,东汉末年,连年战争,很多人口逃离家园成为流民,或者逃进山中避难,很多人口就没有登记在册。
但即使包含不在册人口,蜀汉也是最少的,差不多是孙吴的一半,曹魏的三分之一。
蜀汉先天条件就是这么个情况,那就只能考验人为了。
诸葛亮隆中对时,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然后等时局有变,再从汉中和荆州北伐,则一举可定中原。
诸葛亮的构想确实是刘备的最优解,但可惜人家曹魏和孙吴并不是一群酒囊饭袋,他们也有很多才智不亚于诸葛亮的精英,他们也在积极“人为”,保证自己的优势地位。
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方面是找机会克复中原,另一方面是拓展生存空间,但五次北伐的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蜀汉用进攻替代了防守,极大延长了王国寿命。
但终究是蚍蜉撼大树,曹魏凭借土地和人口基数,不断发展壮大,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来灭蜀灭吴。
姜维秉承诸葛丞相遗志,北伐了十一次,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钟会邓艾等人三路大军伐蜀,一举灭掉了蜀汉。
当时灭蜀的三路大军共十八万,蜀汉拢共也就九万部队,二打一,这仗没法打。
战争其实就是数学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二大于一,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实力弱的靠“人为”、“天意”这些小概率事件获胜,小概率事件毕竟是小概率,两千年历史统共也没发生多少回。
蜀汉地狭人稀,国力孱弱,在前期当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人尚存的时候,还有可能靠人为逆天翻盘,但等这些人相继陨落之后,这种翻盘的机会就渺茫了。
姜维倒是一个X因素,他假降钟会,撺掇钟会杀邓艾,然后再趁机杀钟会兼并魏军的计谋如果成了,还真有可能逆转乾坤。
还是那句话,自己聪明,别人也不是傻瓜,势单力薄,想凭侥幸赢真的不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