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集:
“欲平江南,必取荆州”!曹操一拳狠狠地砸向地图上的荆州。
荆州东挽汉江,西枕巴蜀,南瞰东南,北接中原,是连接四大经济区之要冲,是北方势力南下和南方势力北上的必经之路。荆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它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东汉末年,刘表担任荆州刺史,荆州也就成了刘表的地盘。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因继承权问题引发内乱。
这年七月,曹操趁机率16万大军抵达荆州重镇樊城。八月刘表病亡,幼子刘琮继位,以蔡氏、蒯氏为首的荆襄大族基本上是亲曹派,便裹挟刘琮投降了曹操。
曹操不愧是全国最强霸主,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了荆州,可见其威慑力是杠杠的。
再说一下刘备。数年前,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时,袁绍派刘备到汝南地区与刘辟的黄巾军联合起来打游击,骚扰曹操的后方,借以牵制曹操。
刘备还不错,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还打算打到许都把汉献帝给接出来呢。官渡之战后,曹操腾出手来,率兵讨伐刘备。刘备一见曹操来了,知道不是曹操的对手,只能开溜。
刘备一口气跑到了荆州,跟刘表套近乎,说什么我们都姓刘啦、五百年前是一家啦,俺们的祖宗是如何如何厉害啦-----吧啦吧啦聒噪个没完。刘表念在同宗情分,派遣他驻军新野。
但刘备可不想寄人篱下,他是胸怀大志的人、有理想的人。在驻扎新野这几年,他招贤纳士、广交朋友,吸引了大量荆州豪杰归附,其中就有他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
他还利用清查户口之机,暗搓搓地募到不少壮丁,给自己补充兵员。荆州是块大肥肉,除了曹操、孙权惦记,惦记它的,还有貌似憨厚的刘备。
曹操陈兵荆州,刘备可吓坏了,这时他又收到一个坏消息,刘琮投降曹操了。我去,这时的刘备好羡慕刘琮还可以投降,自己早已上了曹操的黑名单,现在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啦。
投降不成,只有跑路了,又不是没跑过。在长坂坡,刘备又被曹操追上一顿胖揍,丢妻弃子,最后只带着几十骑逃离。长坂坡之战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但没有《三国演义》所讲的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张飞喝断当阳桥那样夸张。
刘备最后仓皇逃到江夏,和刘琦会师,总算把丢掉的魂收回来。
刘备知道,江夏这地也挡不住曹操呀,曹操早晚会打过来,于是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让诸葛亮和孙权好好谈谈,能合作最好,不能合作投降东吴也行呀。
好在“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孙权决定联刘抗曹。
刘备被曹操花样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孙权内心也紧张得一匹,二人也只能抱团取暖了。曹操就不同了,兵多将广、财大气粗,刘琮望风而降,荆州大部分地区哗啦啦就被曹操收入囊中;刘备根本不堪一击,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江陵。
形势大好,形势大好呀!曹操热血沸腾,接下来他要一鼓作气拿下孙权,再顺手收了二乔,哈哈,想想都很美。但也有人泼冷水,总参谋贾诩就反对曹操此时进攻孙权,这跟当初田丰反对袁绍讨伐曹操一样。
这时曹操也犯了和袁绍一样的错误,膨胀得不得了:我80万大军就是踩也把孙权给踩扁喽,这次不能听你的。曹操用连环船大败孙权,取得了曹军水战第一场胜利。
为庆祝胜利,曹操在连环船大宴文武众官,想到自己自陈留起兵,快二十年了,剿黄巾、斩吕布,灭袁术、败袁绍、服远胡,炼狱般地打怪升级,终于升成了准“满级人类”,天下十三州独得其九,实乃不负大丈夫之志哉!
如今,荡平江南、一统天下就在眼前,这怎能不令他心潮澎湃呢?
月明星稀,江天寥廓,一只乌鸦从树丛中惊叫飞起。伫立江舟,望着眼前滔滔江水,人生悲欢涌上心头,曹操挥笔写了酒后绝唱《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骄兵必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联军利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曹操北撤。
赤壁之战,刘备浑水摸鱼,躲在一边猥琐发育,接连抢占了不少地盘,除了孙权借给他的荆州三郡外,还打下了武陵、长沙几郡,一下子成了暴发户。
刘备自出道以来,像个要饭的,今天跟着这个混,明天跟那个混,可怜兮兮的。借着赤壁之战,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再也不用东奔西走、寄人篱下了。
赤壁之战,基本上阻止了曹操占领南方的步伐,东吴力量也得到了巩固。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战败了,错过了统一全国的机会,但对曹操来说,并没有伤筋动骨,他的实力仍是三家中最强的。
曹操并非袁绍之流,输了一场就气得吐血,他天生雄浑大气,逆商特别高。赤壁之战败退途中,他还数次发出朗朗笑声,笑周瑜、诸葛亮他们都笨死啦,没能弄死自己,好像最后打胜仗的是他。
赤壁之战后,曹操听说,周瑜曾向孙权提出夺取汉中,然后与西北马超、韩遂结盟,两军钳击曹操的计划。后来周瑜死了,这个计划并没有实施。
曹操回头一看,哦,身边还有这两个家伙,还想背刺我。好吧,灭他们了吧。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等,以进攻汉中张鲁为名进兵凉州。
割据凉州各处的以马超、韩遂为首大大小小十路军阀都紧张了,相信曹操是冲着他们来的,于是联合反叛,这正中曹操下怀,正找不到理由讨伐你们呢。
这十路军阀联合起来人多势众,打起来也很彪悍生猛。但打仗从来不是只凭勇力就能打胜的,更多是谋略的较量。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割据军阀,冲锋陷阵是一流的,但谋略方面和曹操相比,那就差太远了。
曹操又秀了一把自己的军事指挥艺术,断断续续用了二年时间,击败马超、韩遂等十路联军。曹操把留在邺城做人质的马超家属全部杀掉,包括他的父亲马腾,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并连坐三族。
韩遂有子孙在京师,也全部诛杀。马超先后投奔汉中张鲁,后又投奔刘备。韩遂逃回凉州后,不久被部下杀掉。
打败西北十路军阀,曹操感觉好爽,他此时想到了数年前的赤壁之战,自己被孙刘联军打得有点狼狈,不行,我得先教训一下孙权。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挺进濡须,在濡须口击破孙权的江西大营,生擒指挥官公孙阳。孙权亲率七万大军前来增援,两军对峙月余,曹操见占不到便宜,便和孙权默契休兵,撤军北还。
孙权见曹操一走,立马出兵攻下了皖城。“被孙权这小子给耍了!”曹操觉得很没面子,恼羞成怒下,决定再次亲征孙权。正值七月,大雨绵绵,谁都知道此时南下占不了便宜。
这时候的曹操年岁大了,脾气也大了,根本不听劝,还把带头进谏的主簿贾逵关进了监狱。曹操固执地出征了,途中总参谋荀攸又病死了,冷静下来的曹操,意识到这次出战不会有什么成果,与其与孙权打,还不如去攻取汉中打张鲁呢。
他听说刘备已取得了益州,下一步要搞张鲁了,他要抢在刘备之前拿下汉中,不能便宜刘备了。
曹操挥师西进,兵锋直指汉中的张鲁。张鲁呢,其实不想打,但他的弟弟张卫很倔,非要和曹操打打看。别说,张卫打得还不赖,凭险固守阳平关,曹军久攻不下,伤亡很大,粮草也接济不上了。
曹操无奈,打算撤兵,但此时老天爷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撤兵过程中,由于是夜晚,黑灯瞎火的,曹操的前锋部队迷了路,误闯入了张卫大营,一时间,张卫全营大乱,被曹军一举击溃。
逃到巴中的张鲁很识趣,象征性地抵抗一下,想为自己投降增加点筹码,曹操心领神会,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还和张鲁结为儿女亲家。张鲁的五个儿子及劝他投降的人都被封为列侯。
攻心为上,能动口的绝不动手,看来曹操的《孙子兵法》没有白看。假若以德服人你听不懂,那我就只好刀兵伺候了,恩威并济一贯是曹操的拿手好戏。
拿下汉中后,曹操准备班师。这时丞相主簿司马懿向曹操提议,说趁刘备新取蜀地,民心不稳,不如趁势大兵压境,一举打败刘备,夺取蜀地。曹操觉得能拿到汉中已属侥幸,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备现在也今非昔比了。
曹操挠了挠头,良久,叹了一口气:人心苦不足,既得陇,何必再望蜀?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甲之年的曹操,已失去年轻时的动力与激情,他婉拒了司马懿。假如曹操真的采取了司马懿之计,不知历史会不会改写?
曹操留下夏侯渊守汉中,自己则率军回邺城。
且说在益州的刘备,一看曹操回去了,来劲了,既然你不取我的益州,那我就要取你的汉中了。刘备现在确实牛逼了,敢主动进攻曹操了。
刘备兵分两路,一路,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末由张飞、马超、吴兰驻扎下辨,准备进攻武都;随后一路,在218年由刘备亲自率领,进军汉中。
曹操听说刘备小子来犯,坐镇长安摇控指挥,派曹洪去阻击第一路人马。在行军参谋曹休的谋划下,曹军大败刘军,蜀将吴兰战死,张飞、马超败走汉中。
刘备率主力进军阳关,和夏侯渊、张鸽、徐晃等在阳关形成对峙。在对峙中,曹军统帅夏侯渊打了几个胜仗,滋生了骄傲情绪,结果中了刘备的诱敌深入之计,被老将黄忠斩于马下。
曹操听说夏候渊战死,再也坐不住了,率军从长安出发,前去增援。
刘备打了一个大胜仗,斩了对手一个草包将军后,信心大增。听说曹操来了,很是淡定,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溜之大吉。刘备自信当然是有原因的,这里相当于自己的主场,自己凭险固守,曹操远道而来,迟早会被耗走的。
的确如刘备所言,曹操和刘备相持了一个月,又碰上雨季,刘备就像个无赖杵在那里,走也不走,战也不战。曹操观察形势,觉得汉中难守呀。
最后曹操认输,退出汉中。至此汉中被刘备收入囊中,219年七月刘备自立汉中王,管辖汉蜀两地,三分天下形成。值得说一下的是,在这次撤军中,丞相主簿杨修因“鸡肋”事件被曹操处死。
刘备巧取豪夺拿下益州,曹操眼红,东吴孙权既眼红,又生气。为什么生气呢,原来孙权和刘备有约,一起投资把益州搞到手,现在刘备居然独吞了益州,自己毛都没分到。
生气之余,孙权要求刘备归还当初借给他的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耍赖不想还。孙权于是派吕蒙带两万人马,准备以武力收回,吕蒙先通过招降三城守将,收回了长沙和桂阳。刘备见孙权来硬的,也带兵到了公安,准备和关羽一起争夺三城。
孙权毫不示弱,再派鲁肃领军一万驻扎益阳,准备和关羽军团硬碰硬。
双方剑拔弩张,随时都可能开打。正好此时传来消息,曹操要亲自来汉中作战,刘备压力倍增,不想陷入两线作战。刘备、孙权最终讲和,双方重新瓜分了荆州。刘备觉得搞定了孙权,已无后顾之忧,于是全力和曹操争夺汉中。
刘备平定汉中后,驻扎江陵的关羽也不甘寂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大军围攻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樊城岌岌可危,守将曹仁急向曹操求援。曹操害怕关羽攻破荆襄,进而马踏许昌,就想迁都。
这时军中参谋司马懿又向曹操献了一计:主公,这一退军心必乱,迁都万万不可呀,不如派人劝孙权威胁关羽后方,好处是答应孙权把荆南的土地都给他。曹操点头称是。
孙权不愿看到刘备坐大,而且赶走关羽还可以得到荆南的土地,这买卖划算,于是孙权派吕蒙派兵西攻江陵、公安,关羽也果然回兵救援。
关羽撤兵后,司马懿又向曹操建议:让曹仁按兵不动,不要追击项羽,让关羽和孙权斗,我们坐收渔利。这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擒杀,一代战神悲壮下线,吴、蜀因此结下深仇大恨,而魏则大获其利。
孙权杀了关羽、夺了荆州,既害怕刘备报复,又害怕刘备与曹操联合,所以就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顺应天命,及早称帝。左右心腹也一个劲地撺掇曹操,直接称帝算了。
曹操却笑了:孙权这小子,他想把我架炉火上烤呢!若天命在孤,那便让我来做周文王吧。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愿称帝呢?其实曹操不是不愿意称帝,他一直行走在称帝的路上。
曹操在208年平定北方后,让汉献帝给自己封了丞相,原来的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废除,丞相之下只设一个听命于己的御史大夫,这样,曹操就把三公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了。
随着曹操不断获得战功,汉献帝又授予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特权。曹操拎着个大宝剑,步伐可快可慢,面部表情可笑可怒,时不时就出现在汉献帝面前,汉献帝战战兢兢:曹,曹丞相,您,您有何吩咐?-----
当然当上了丞相,还远远不能满足曹操的野心,丞相还是属于皇帝的臣僚。于是以心腹董昭为首的一批官员,联名建议,要求曹操由丞相晋爵为魏国公,加九锡。魏国公享有独立的政治权力,相当于自立门户了。加九锡则意味着离篡位只有一步之遥了。
大臣纷纷站出来附和,明公劳苦功高,晋爵为魏国公、加九锡乃是顺应民意,只有建立自己的王国,才能和您的能力匹配呀!
但是遗憾的是,曹操并没有获得全票通过,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他就是曹操的铁杆心腹荀彧。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为曹操横扫群雄立下汗马功劳,二人之间亲密无间。
那么荀彧为什么要在这节骨眼上反对呢?荀彧出身士家大族颍川荀氏,是儒家知识分子,他全力辅佐曹操,是为了挽救、振兴汉室。他现在看到曹操有篡位图谋,所以坚决反对,这是立场问题!
曹操一看荀彧出来反对,有点懵了,他万万没想到反对他的人是荀彧。荀彧时任尚书令,居于中枢,又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地位非常显赫,他一出来反对,曹操晋爵之事就被搅黄了。
但曹操是什么人,他是奸雄呀,凡挡他道的人,都要被铲除,无论他是谁,劳苦功高的荀彧也不例外。
曹操南征孙权,“发电”让荀彧到谯县劳军慰问,免除他的尚书令职务,许都你就别回了。荀彧借口旧病复发,留在了寿春,这对昔日的亲密搭档关系破裂。
曹操于是派人给荀彧送去了一盒珍贵食品。荀彧打开一看,空空如也,聪明绝顶的荀彧马上明白了曹操的用意,“终无汉禄可食”于是服毒自尽,死时还不到五十岁。
曹操很完美地除掉了亲密战友荀彧。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丞相摇身一变成了魏国公,加九锡。
在邺城建立魏国机构,设立各级行政长官,把汉政府的许多官员直接变成魏官,政治中心也由许都迁往邺城,许都就剩下一个光秃秃汉献帝和一些监视他的官员、物业人员等。
建立魏国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又册封曹操为魏王,这比魏国公、加九锡又进了一步,出入按天子规格,包括坐的车子、上班戴的帽子都是天子级别。曹操完成了从实际权力到外在形式,都达到了天子级别。
口口声声不篡位的曹操,实际上已经篡了,汉献帝只剩下一个空壳政府。曹操不废掉汉献帝,只是觉得时机未到,留着他还有用。
曹操有句名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天子名分,对他来说没丝毫用处,相反只会带来祸端,还是把篡位的事留给下一代吧。他当前要做的,就是要为儿子们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曹操从一开始“奉天子以令不臣”到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人说曹操忘了初心,从结果上看,的确如此,汉献帝彻底成了曹操的工具人。但在客观上,曹操延续了东汉王朝的生命,尽管这个生命近乎于“植物人”,但总算是活着的。
正如曹操所讲:“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翦灭群雄统一北方,创立魏国,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清除东汉弊政,抑制豪强,开荒屯田,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实行法治,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逐步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天下由乱转治。
而这也正是战乱中的人民的最大福音。“治世之能臣”,曹操名下无虚也。
曹操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如果你只骂他奸贼,好像也不太合适。明人钟惺说曹操“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曹操最终追求,也不过是一统寰宇,还天下以太平,他的自述《让县自明本志令》就很坦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统一天下的过程或许血腥,但革命哪有不流血牺牲的?倘若流血牺牲能换来天下百姓不再流血,那就是值得的。
面对世人的责难,假如曹操身后有知,他可能会微笑着说: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我们知道,曹操对人才的搜罗可以说到了疯狂的程度,他曾三次发布“求贤令”,海纳百川、遍征天下英才。他的选才标准是“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也大胆地选拔使用。
自汉光武帝以来,一直以道德为标准、以清议为手段来推荐人才的。曹操如此离经叛道,说明他是一个非常之人。而非常之人,总不按常理出牌,在乱世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曹操并不是不重视道德,他注重的是大德,不在乎鸡毛蒜皮的小节,比如兔子喂了吗、用自家的瘦牛偷换公家的肥牛啦等等,只要大节不亏,曹操就不会计较。这就是伟大人物同普通人的区别,大人物必须有大气魄、大胸怀、大眼光。
曹操深谙知人、用人、容人之道,所谓“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是最懂得人性的,这是他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大量书信,发现很多手下人和袁绍眉来眼去、暗通款曲。有人拿来信件向曹操报告,曹操瞄了一眼,一把火烧了。他说:与袁绍相比,敌众我寡,自己尚且不能自保,何况别人呢?
张绣杀了曹操子侄和贴身警卫,他不计前仇,对来降的张绣封高官、结亲家,委以重任;陈琳骂曹操祖宗三代,他呵呵一笑,留陈琳在身边做官;
官渡之战时,许攸来投,他兴奋得连鞋子都顾不上穿了,赤脚迎到帐外,先拜于地;陈宫背叛曹操,被俘后一心求死,他苦留不成,含泪送别;
曹操极为信任的魏种、毕谌也曾背叛过自己,二人被俘后,他选择宽容,继续留他们做官;
曹操手下五虎将,有三员都来自敌营,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张郃原是袁绍部将、徐晃原是杨奉部将。还有像乐进、于禁等都是曹操从底层提拔起来的。
对关羽、赵云等将才爱而不得,他就像铜雀未能锁二乔一样难受。
曹操还是文学达人,他招揽了一大批文学人才,“三曹”是核心,聚集在曹家父子周围的,以“建安七子”为代表,他们以“建安风骨”傲立于世,开创了一个繁荣的建安文学时代,掀起了中国诗歌第一次高潮。
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代表,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都是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名篇。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在历代帝王中,曹操的文韬武略是极为罕见的。
还有史上著名的“文姬归汉”曹操花重金将蔡文姬从匈奴人那里赎回,给予优厚安置。这既是念及旧情,也是爱惜人才。
曹操一方面求贤若渴,另一方面,被他处死的名士也有很多,死因各不相同。
如孔融、边让属愤青型的名士,因嘴巴太毒,死于名士文化。还有狂士祢衡,虽然有才,但在曹操眼里也不过是只蚂蚁,“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最后祢衡也算间接死于曹操之手吧。
荀彧死于政治需要,许攸死于轻狂,崔炎、娄圭死于猜疑,杨修死于自己的背景和小聪明等等。
吕布则死得没有争议,忘恩负义、反复无常,如此小人,任谁都不会放过他。
还有华佗之死,以现代眼光看,人家不过是不愿当你的私人医生,你就杀了人家,于是我们就说华佗死得冤,骂曹操是个屠夫。
其实在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欺君更是死罪,这样看,华佗死得并不冤。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五岁。
死前留有《遗令》,出人意料的是,作为出色政治家的曹操,临终遗言却不谈政治,既不安排托孤大臣,也不指点军国大事,更没有矫情地说,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御寰宇内。
他只是嘱咐一些生活琐事,谈一点私人感悟。或许只有真正抵达巅峰的人,才懂得返璞归真的含义。
曹操一生戒奢尚俭,死了也要节俭。《遗令》:死了就穿时令服装,不准做寿衣;不准以金玉珠宝陪葬;丧礼从简,百官只哭十五声就行了,哭完赶快脱下丧服上班去;儿子们在铜雀台遥拜墓地即可;
自己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只留下了些香料,分给诸夫人吧。妾妃们可以学习做鞋,将来“下岗”的话,还可以以卖鞋为生-----
无情未必真豪杰。一世枭雄,也挣脱不了红尘羁绊、忘不了儿女情长。他是一个务实、琐碎又细腻的“暖男”!这是真性情的曹操,本色的曹操,有点可爱的曹操。
铁血枭雄曹操,其实也是一个斜杠大叔、生活达人。能打仗、会做诗就不用说了。他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擅长打猎,会下围棋,对美食和养生也颇有研究。
他还是一个段子手,喜欢和属下侃大山、开玩笑,卸下盔甲换上一身长衫的曹操,朝台上一站,那就是曹德纲。可以说,曹操是三国中最具魅力的男人。
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每个人都可以评上两句,客气一点地说他是奸雄,不客气地说他是奸臣甚至奸贼。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把曹操看作“国贼”、头号大反派,让曹操的民间形象更为不堪。
误解是王者宿命,英雄常与孤独为伴。因政治需要、历名局限,历史上的曹操,被人为误解乃至黑化,成了独夫民贼。坏话说多了,就成了成见,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对曹操大加鞭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曹操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曹操的认识也会趋于理性和客观。易中天先生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尽管还是奸雄,但毕竟可爱了,没以前那么讨厌了。
鲁迅是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的人,他是这样评价曹操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正史《三国志》说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探花郎跟帖:
力能挽弓,气可纵笔。天下英雄唯我独尊。
沧海如巅,百川争流。博大胸怀古今一人。
<终>
如果喜欢,请您点赞、在看和转发,谢谢。
参考资料:
1、《曹操•一个能变的牛人》 闫荣霞 著
2、《曹操•我这一辈子》 李师江 著
3、《品三国》易中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