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有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提早弄清楚的,那就是“我们想干什么”和“我们应该、能够干什么”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

如果一个人不管不顾地为所欲为,单纯点地讲,这就是一个没长大的熊孩子;严重点地讲,这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因为君子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只有小人才是为所欲为的。



在汉末三国时期,天水姜伯约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这位同志因为收官之作“一计害三贤”而名垂青史,但只要认认真真去研读一下他一生真实的行为轨迹,就会发现这位同志是一个让人无法不质疑的职场灰色人物。

姜维一生确实是有点“为所欲为”过头了,当然因为他最终是以死酬国了,所以我们也不能将其定性为什么道德小人,只是提醒大家,这个人是值得大家警惕和反思的。



姜维出生于天水郡治的冀城豪族,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

陇右地区,这个地方从东汉立国时,咱们就认真详细地介绍过了,因为在刘秀立国的过程中上船上晚了,一步迟步步迟,在整个东汉一朝都不怎么受朝廷待见。至少相对关东士族来讲,他们基本上就相当于后妈生的。所以,在东汉一朝,陇右、凉州那一片就没怎么安宁过,本土士族操盘、煽动羌人叛乱的事情是此起彼伏。陇右、凉州这种被边缘化的政治待遇一直从东汉延续到了曹魏。

所以,姜维虽有豪族家族背景,但在曹魏的政治前景是非常有限的。姜维成年后是凭借父亲为国捐躯的政策优待才混了个“官中郎”的低级编制,具体工作是给本郡军事长官当参谋。

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但在乱世之中,其实很多人是不甘于安守本分的,毕竟人大多都是自带赌性的。姜维显然也是这样的人,姜维一开始就阴养死士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建黑社会社团。窥一斑而知全豹,姜维不是啥省油的灯,人家是时刻准备要搞大事的。但世道如此,我们也不必过多去谴责他。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丞相这次战机选择非常巧妙,曹魏的反应速度根本就没跟上来,当得知丞相大军压境时,关陇震惊。

当时姜维正陪着曹魏关陇地区的大领导郭淮在巡查工作,是在洛门这个地方得知了战事来临,便力劝上司冀城太守马遵赶快回冀城组织防守。但由于那该死的由来已久的政治生态,马遵信不过姜维这帮本地人(因为当时陇右有很多地方望风而降了),于是便解散队伍各自行动了。

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复信,皆贼也。各自行。



你马遵一郡之首都不管事了,冀城本土豪强们便开始自谋出路了,推举刚刚赶回冀城的姜维作为谈判代表,去跟蜀汉谈受降的相关事宜。

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

丞相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姜维,一见面就把姜维一顿猛夸,还默契地对姜维委以重任,任其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后来又被诸葛亮安排训练五千虎步兵,算是一个实权岗。

别说什么丞相慧眼识英才哈,这其实就是一种标准的政治操作——优待投降派是为了树立政治旗帜、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



后来,因为马谡那个坑货大意失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必须终止,撤军止损。

在撤军的过程中,姜维自然是跟诸葛亮跑了。这无可厚非,毕竟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丞相给我这么高的待遇,我不跟他干跟谁干?惹人争议的是,姜维跑路的时候,把他的老母亲和家人全丢在冀城不管了。因为投降派的家属在任何时代都会有极大的性命之忧的,所以他母亲便写信给他,说要么带着家人一起跑,要么你就回到冀城、立足家乡,共度时艰。但姜维是怎么回复他母亲的呢?说自己不能因小失大,蜀汉有自己的诗和远方,所以顾上家庭和家人了。这其实跟吴起“杀妻求将”没啥太大的区别。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归顺蜀汉之后,姜维其实在很长时间之内并没有啥亮眼表现和上位机会,为啥呢?新员工就应该是这待遇嘛,思想和政治改造合格、能力考察过关之后,才会让你去自主发挥嘛!

所以,很多人自嗨式地说姜维是诸葛亮早已选定的衣钵传人,那纯属扯淡。诸葛亮对姜维其实就是中规中矩,他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费祎等。



事实上,姜维的真正职场贵人也正是接班诸葛亮的蒋琬——到了公元243年的时候,姜维被蒋琬提拔成了蜀汉四镇将军中的唯一一个有进攻权限的岗位——镇西大将军。

蒋琬为啥会大力提拔姜维呢?一是姜维经过多年的考察,政治和能力已经顺利过关了;二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在军事方面确实人才紧缺;三是蒋琬主政期间虽然蜀汉以偏安自守为主,但因为政治需要,必须要隔三岔五地给曹魏制造点小动作,战略方向只能是凉州,而姜维是凉州人,又熟知敌情,是最佳的进攻型军事人选。

在蒋琬主政期间,姜维也还是比较服管的。但是,在蒋琬去世后一年,他迁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了,在“权力使人疯狂”的人性定律作用下,姜维从小就“好立功名”的本性就开始遏制不住了。



姜维认为自己是诸葛亮一个级别的人物,理应干类似的事情,所以逮到机会就要带兵北伐。但是费祎作为诸葛亮钦点的接班人之一,对政治和国情的理解是相当到位的,蜀汉北伐本来就是以弱敌强,没有诸葛亮那样化腐朽为神奇的超级领袖,那几乎就是取死之道,所以每次都在兵力上对姜维进行了限制。老姜,咱们小打小闹可以,但千万别一次性把咱们这有限的家当都砸进去了。你要理解哈!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姜维理解吗?理解个屁!你费祎阻碍我建功立业,你就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



公元253年,蜀汉实际上的话事人费祎离奇被刺杀了。费祎之死在史书上讳莫如深,所以没有啥直接证据。但是结合这一年东吴的诸葛恪和曹魏的司马师全面火拼,是蜀汉理论上的北伐好时机,以及姜维有阴养死士的习惯,和刺客郭修也是被姜维第一时间抓捕斩杀(有杀人灭口之嫌疑)等蛛丝马迹,鹰派姜维杀死鸽派费祎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费祎死后,姜维终于可以彻底放开手脚了,反正那些年,姜维很忙,几乎没闲过。

253年,姜维军数万出石营,军粮尽退;254年,姜维率大军出陇西大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255年,姜维出狄道大胜,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杀数万人。256年,姜维升为大将军,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没来,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大败,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把去年赢得那些又赔进去了。257年,诸葛诞反淮南,姜维数万出骆谷,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后来姜维听到诸葛诞兵败,引兵回成都。

姜维在战绩方面两次大胜、一次大败、两次无功而返,总体上算说得过去。但这又牵涉到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你家人反对你赌博,真的是在意你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输赢吗?而是在意你不应该去赌和你根本输不起。在姜维的我行我素之下,蜀汉的政治氛围变成下面这个样子了:

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消停了四年之后,姜维于公元262年力排众议地最后一次率军出征魏国,再次被邓艾所击败。然后,退驻沓中(远离国门)屯田。



姜维这一举动都给当时大逆不道杀了曹髦而不知所措的司马昭给感动哭了,老姜,我现在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不知道怎么洗白自己,谢谢你告诉我你们蜀汉内部矛盾剧烈,国防主力不敢回国驻守。真心感谢了,灭蜀的机会来了,灭蜀成功我就能凭借灭国之功强行政治过关了

公元263年,姜维其实是率先收到了情报,说钟会开始治兵关中,意欲进攻蜀汉。但是,姜维并没有回师去保卫祖国,而是给刘禅上了一道奏折,要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主打就是一个“我提醒你有人来打你了,但我肯定不会回来帮你的”。

刘禅其实并不傻,收到消息后,立马就下旨要姜维率兵回防。但是,很遗憾,姜维抗旨不遵了。

一直等到钟会大军畅通无阻地进入汉中平原时,收到消息的姜维还决定回军。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



插一句,钟会大军为什么能够轻松进入汉中呢?要知道,当年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打得多惨烈呀!要知道汉中是一个缩小版的关中,是四塞之地,正常情况根本打不进的。其实也跟姜维有关,因为姜维主军后,全面弃守了秦岭入川的各要塞、要道,铁了心思要把曹魏放进汉中来关门打狗,美其名曰“敛兵聚谷”。守你都不一定守得住,谁给你勇气放进来打呢?

等到姜维往回赶的时候,汉中已经沦陷,入川的桥头堡白水关也已经沦陷了,姜维只好退守川蜀门户剑门关。



原本事情到此也就打止了,因为曹魏军队正常也是很难攻破剑阁的,魏蜀双方被迫进入新的战略相持阶段。而且司马昭和钟会也无心进一步攻蜀了。把你们先帝一生最大的功业——汉中拿下来就足够了嘛,战略目的实现了。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姜维就是蜀汉的千古罪人,因为丢失先帝半壁江山的主要责任人是你姜维嘛。甭管你在蜀汉受到了多大委屈,这事甭管怎么说,都是你姜维不厚道。



但是,姜维极其幸运地遇上了一生之敌也是同道中人——邓艾。这位同志也是“谁也不能阻止我干我想干的事”的典型,他觉得这次伐蜀的首功被钟会这个小年轻抢走了,心里很不得意,直接赌性大发,率本部三万人玩了个心跳加速——偷渡阴平,直捣黄龙。

邓艾很幸运,在付出惨重代价(偷渡阴平后,三万精锐变成一万多叫花子军队)后,成功进入了成都平原,还一路没遇到什么顽强抵抗(唯一像模像样的抵抗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完成的)就剑指成都了,最后逼得刘禅开城门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蜀汉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咱就不展开讨论了,比如谯周那种混蛋发表《仇国论》瓦解抗战意志以及蜀汉实力有限而导致不自信等等。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蜀汉亡国过程中,蜀汉唯一有一战之力的姜维兵团是如何应对的。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即便邓艾孤军深入进入成都平原,姜维是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去救蜀的。邓艾就一万多叫花子军队,要啥没啥,而且诸葛瞻也在绵竹阻击了邓艾,帮你姜维争取了时间。你只要分出一部分兵力继续扼守剑阁天险就足以挡住钟会大军了,然后率剩余兵力尾击邓艾,基本上就可以解决这场灭国之灾了嘛!



但是,姜维是怎么应对的呢?主动放弃川蜀门户剑阁,任由钟会率十几万大军入川。我滴个娘呀,让钟会十几万大军入川,蜀汉还救得活吗?好吧,就算你姜维胸有成竹、超级自信,就算是司马昭亲自带百万大军来,你也有把握将其消灭在成都盆地。

可是姜维从剑阁回师后,并没有直奔成都去捍卫京师,也没有火速进军去追击邓艾,而是移师广汉以观后变。别说什么你另有安排,地图是不骗人的,看看姜维的行军路线就啥都明白了。



等到刘禅投降之后,姜维也识时务地投降于随后赶来的钟会,然后策划了所谓的“一计害三贤”。“一计害三贤”的剧情大家耳熟能详了,就不再复述了。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计害三贤”这个名头就是特别有问题,姜维、钟会、邓艾这三个人,于国于家,谁是真正的贤人?

所谓的“一计害三贤”,其实就是标准的挑拨离间,本质上是“二士(钟会和邓艾)争蜀”的延续,是两人各怀鬼胎的继续内讧。姜维只不过是想在自己搞砸一系列事情后,试图给自己划上一个相对体面的职业句号而已。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是想先杀魏将,再杀钟会,然后复国,还给后主写了密信,要刘禅千万忍住,自己正在密谋复国。

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华阳国志》不是正史,但我们也惟愿其载述是真实的。只是我们不明白的是,姜维明明有很多机会可以让蜀汉不亡国,为什么非要等到蜀汉灭亡之后跟刘禅说自己在布局复国呢?

在赌徒的世界中,有一种不世之功叫“兴灭寂绝”,姜维有没有这样的心思不得而知,但让永远让人怀疑。



其实就跟我很理解后世一些人对诸葛亮的各种质疑一样,我也非常理解后世很多人对姜维的绝对维护。过于依赖和相信碎片化信息的群体,这不算啥奇怪的事情。

突然之间想起了一个很荒谬但是很有趣的说法,有人说,和珅贪污了一辈子,最后就是帮嘉庆打工,所以和珅是清朝的大功臣、大忠臣。

而姜维同志折腾了一辈子,咱甭管他折腾得对不对,反正最后他以死殉国了,还能怎么样呢?必须要捧上神坛、奉为偶像。

所以,又联想到了一句佛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彷佛这个人不管屠杀了多少人,只要他最后放下了屠刀,他就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佛。



最后,讲一个有可能犯众怒的事情——其实我们很多人对善恶是非的认知是具有明显且顽固的狭隘性和偏激性的。一个人选择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只是积极的一方面,还得学会在正确的时间、与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事,才会显得比较合理。

比如一个男人口口声声爱你爱得死去活来,但是一辈子就是跟你对着干、甚至不断地家暴你,最后把你整崩溃了,他也不活了。这真的是爱吗?是善吗?或者是合理的、我们所需要的爱和善吗?

姜维的“一计害三贤”实际上对他自己、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终极救赎,没有这个悲壮的句号,很多事情就失去了最后的遮羞布,不忍直视了。



我并不怀疑姜维对蜀汉的忠诚,只是想提醒大家,姜维忠诚的方式方法甚至包括动机都是极具争议性的。这一点,是需要跟大家再次声明的,因为我确实不想再跟有些人去打无谓的口水仗了。

最后,真诚地跟大家说一句,如果大家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是任职者,尽量不要做姜维这样的人,因为于公于私最后都是一个两败结局,而且随着国民认知水平的提高,用人单位也会逐渐屏蔽重用这种人的。如果大家是用人者,则尽量要学会去控制使用姜维这种人,能力其实只是职场一个很小的因素,品性等才是决定一个员工基本盘的关键要素,姜维这种人是随时可能带着你的企业到澳门、拉斯维加斯一夜输光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