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五百年的春秋战国之后,天下百姓苦战乱久矣,百姓希望着有一个人能站出来,终结这乱世,为天下苍生带来和平。

而这个天命之人,便是秦国国君嬴政。为什么会是秦国统一了六国呢?

很多人都不理解,秦国一开始明明只是一个偏僻小国,为什么会成为胜者?



传说与开端

周武王攻伐商朝的时候,商朝有一员大将名为“恶来”,由于他罪孽深重,周武王并没有放过他,而是将他杀了。

但是周武王并非斩草除根之人,恶来的儿子非子活了下来,他靠着给周天子养马的功劳,被封在了西戎之地。



西戎之地便是秦国的祖地,这个地方紧挨西边的犬戎,他们对于秦国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但是秦非子带着族人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还逐渐壮大起来。然而一直到公元前770年,秦国都并不算一个诸侯国,他们只能算是周天子的附属国。



为什么要提到公元前770年呢?因为这一年周朝发生剧变,由于周幽王的昏庸无能,导致北方蛮夷直接攻破了周天子的都城,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襄公,他认为这是秦国崛起的好机会,于是他带兵来到周天子的国都帮忙



此时周幽王之子还活着,秦襄公救下了他,并保护着他前往了东都,建立了东周。最后,秦襄公护驾有功,从附属国正式成为了诸侯国。

众人本以为这是一件好事,因此请来了周朝的占卜师,请他算一算秦国的未来。



这位名叫太史儋的占卜师询问天地之后,得到了一个结果:“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天子与秦国一开始合在一起,之后便会分开,五百年之后再次会合,十七年后出现一位霸王。



如果这句话出自什么野史记载,人们肯定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但是这个事情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这个人是不会乱写的,如果是来源不明的信息,他不会就这么写上去,而且还在不同的传记里用了四次。



也就是说,早在西周时期,便已经有人占卜到了秦国的运势,现在看来,这位占卜师的话居然能与秦国历史完全对得上。

他所说的话中,秦国与周天子一开始是“合”的,指的应该是当初秦国作为周天子附庸国的那段时间。



由于秦襄公护驾有功,秦国与周天子分开了,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在此之后便是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直到战国末期,秦国变得强大了,又与周天子有了联系,而后没过多久,秦始皇便统一了六国,与周天子“合二为一”了。



最后一句“合十七岁而霸王出”中的霸王指的并不是秦始皇,而是指西楚霸王项羽。

当初太史儋预测的是秦国的国运,那自然是有始有终,而真正让秦国灭亡的人,并不是刘邦,而是项羽,也就是西楚“霸王”。



那么这个“十七载”是什么意思呢?

东周灭亡是在公元前249年,而项羽出生是在公元前232年,这中间正好就是十七年,怎么就这么巧呢?当然,我们现在都是讲科学的,至于占卜这种事,只能以巧合来论断,肯定不能当真。



那么抛开这件事不谈,秦国当初的处境确实是非常困难。

如果告诉春秋时期的人说是秦国统一了六国,就算那人是个秦国人也不会相信的,因为当时的秦国就是一个边陲小国,根本想象不到秦国该怎么变强。



知人善用

秦国之所以能成为最终的赢家,是因为秦国国君真的很擅长识人,而且秦国的昏君非常少,更没有那种祸害几代人的昏君。

就凭这一点,秦国也不会弱到哪里去,而秦国真正的崛起,还要从一桩婚事说起。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出自秦国第一位贤明君主秦穆公,晋国那边则是晋献公。秦穆公当然不是跟晋献公成亲,他娶的是晋献公的女儿。

这个女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女子带了一个陪嫁的奴隶,名叫百里奚。



孟子的文章中提到过“百里奚举于市”,说的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之所以会成为奴隶,是因为他的国家被晋国消灭了,但是他并不甘心,于是就在前往秦国的路上逃走了。



百里奚逃到了楚国,却又被当作了奴隶。秦穆公多方打听,才找到百里奚的所在,然后用五张羊皮把他买了回去。

百里奚是个能人,他一出手便解决了秦国的大问题,后来秦国能够变得强大,百里奚功不可没。



百里奚的第一招就是教化百姓。

百里奚知道,只有上层阶级明事理是错误的做法,必须让百姓们也明事理,一个国家才能强盛。

清朝时我们的国家为什么那么弱小?就是因为清朝不许百姓明事理,当平民百姓是文盲,读书人就是书呆子。



百里奚的第二招就是东和西进。

秦国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往东只有一条路,这条路还被晋国牢牢把控着,因此秦晋两国必须交好,不然秦国难以安定,这就是“东和”。那何谓“西进”呢?



秦国的西边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当时统称他们为蛮夷。

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国土面积一定不能小,秦国必须有足够的土地来维持发展,这土地又从哪里来呢?当然从那些蛮夷手里抢了。

反正现在秦国也不能向东发展,索性往西走。



向西发展不但让秦国有了土地,还得到了很多知识,别看西边住的都是蛮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在那时候也有用。

后来赵武灵王不就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法,才让赵国成为强国的吗?秦国也是这个道理。



时间来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那一套已经落后了,现在必须有一套新政策来治理秦国,于是商鞅变法开始了。

如果没有百里奚的铺垫,商鞅变法就很难成功,而商鞅变法则是秦国起飞的发动机。秦国真正的崛起,就是在商鞅变法之后。



尽管商鞅的结局并不算很好,但即使是他已经被杀害,变法依然没有停下。

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飞速变强,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他们想将秦国消灭在摇篮之中,但是他们失败了,张仪的“连横”破了苏秦的“合纵”,六国联盟破碎。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拦住秦国崛起了,三国联手进攻秦国,却被白起统统击败。范雎的“远交近攻”与白起的“虎贲战法”,将其他六国打得全都不敢吱声。

嬴政登基之后,除掉吕不韦,重用李斯,派出王翦,春秋战国时代进入倒计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