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战功名列第一

新视角读《史记》之八十五

文/宋玉山

刘邦身边,除了“三杰”之外,还有一大批谋士和猛将。他们各有所长,尽心尽力辅佐刘邦。若论横刀立马、冲锋陷阵、攻城拔寨、战功卓著,曹参堪称第一人。曹参不仅武功了得,文治也有一套。萧何死后,他接任相国,萧规曹随,开创了汉初清明之世。司马迁专门写了《曹相国世家》,记载了他的事迹。

《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也是沛县人,与刘邦同乡。曹参在沛县当小吏,萧何是他的上司,刘邦是他的下属。三人情投意合,交情深厚,是铁哥们。刘邦起义以后,他俩自然成为刘邦的左右手。萧何善于办理公务,曹参勇于领兵打仗。当时,刘邦身边将领不多,韩信、彭越、黥布等人尚未归顺,曹参就是军中主将。

曹参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深受士兵拥护。刘邦起义之初,他率军攻打胡陵、方与、丰邑、虞县等地,大破秦兵。在攻打爰戚和亢父时,曹参都是第一个冒死登上城墙,勇不可当。刘邦投靠项梁之后,军力大增。曹参率军向北救援东阿,攻打定陶,夺取临济;向南救援雍丘,打败李斯儿子李由的部队,并杀死李由。楚怀王封刘邦为砀郡长,刘邦任命曹参当爰戚县令,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刘邦率军西征,曹参充当先锋,一路攻城夺隘,抢关破阵。他先后与秦朝名将王离、王贲交锋,获得胜利,又打败杨熊率领的秦军,俘虏了秦朝的司马和御史。曹参还攻下轩辕、缑氏,占据黄河渡口,为刘邦西征开辟了道路。

西征途中,遇见秦将吕龁带领的部队,曹参率先冲锋,攻破秦军阵列,活捉了吕龁,随后,平定南阳郡,攻占武关、峣关。在西征过程中,曹参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军心大振,势不可当,大军一路西进,兵指咸阳。秦朝慌了手脚,急忙派军阻截,又是曹参大展神威,在蓝田南面大败秦军,接着马不停蹄,乘胜追击,在蓝田北面将秦军彻底消灭,随即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无兵可派,只好出城投降。曹参在刘邦西征、灭亡秦朝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邦平定三秦、出关东征以后,兵分两路,他和韩信各领一路。曹参智勇双全,勇猛无敌,如果留在自己身边,岂不是得心应手,也不至于屡次被项羽打败,搞得狼狈不堪。但刘邦却把曹参派给了韩信,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曹参是他的铁哥们,如果韩信命他攻城略地,曹参自然奋勇向前;假如韩信想要反叛刘邦,曹参岂肯善罢甘休?刘邦一方面要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一方面又在韩信身边安插了许多亲信,比如曹参、张耳、灌婴等人。所以,刘邦几次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夺取韩信的兵权。有这些亲信在,韩信即便想要反叛,恐怕也难以成功。刘邦确实是雄才大略。

曹参在韩信手下,仍然是一员得力的大将。曹参打仗不怕死,常常带头拼杀,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曹参跟随韩信南征北战,多次负伤,屡立战功。韩信一门心思谋划打仗,没有花花肠子,对曹参很欣赏,也很信任,遇有硬仗,常派他出马。

攻打魏国的时候,是曹参率兵击溃魏军,然后长途追击,活捉了魏王,一连夺取魏国五十二座城邑;在攻打赵国的时候,也是曹参打败赵国夏说的军队,斩杀了夏说,并乘胜追击,歼灭了赵国戚将军的部队,为夺取赵国立下大功;在与齐楚联军作战的时候,又是曹参首先攻占临淄,不久又大败敌军,斩了楚国大将龙且,俘虏了他的部将周兰,还捕获了齐国丞相田光和将军田既,攻占七十余县,最终平定齐国。

当韩信率军参加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没有让曹参再继续跟随韩信作战,而是命他留在齐国镇守。有人对刘邦进谏说:“齐国是战略要地,东有琅琊、即墨之富饶,南有泰山之险固,西有黄河天险,北有渤海地利,即使有百万军队来犯,齐地只需二十万兵力就可以抵挡。所以,只有陛下最亲近的人,才可以做齐王。”于是,刘邦把韩信改为楚王,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任命曹参为相国,辅佐自己的儿子。可见刘邦对曹参是高度信任。

当时,刘肥年轻,齐国大事皆由曹参做主。曹参重视人才,他把办公的正厅腾出来,让招揽的人才住进去,自己则住在偏房。曹参采用黄老学说治理齐国,施行仁政,清静无为,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社会稳定,百姓归附,人们纷纷称赞。

刘邦不仅让曹参治理齐国,遇有大事,首先还是想到曹参。陈豨作乱时,刘邦命曹参率军攻打陈豨的部将张春,大获全胜;黥布造反时,刘邦又命曹参率兵出征,合攻黥布,平息了叛乱。

刘邦对同样是铁哥们的萧何,时常还有猜忌之心,而对于曹参,刘邦没有任何猜忌和防范,一直委以重任。因为刘邦知道,曹参忠心耿耿,没有二心,更重要的是,他对刘邦的皇权构不成威胁。刘邦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杀,只有对他造成威胁的,他才痛下杀手。

曹参虽然战功卓著,又深得帝宠,却十分谦和,人缘很好。所以,当刘邦评议功臣排位时,文臣武将纷纷推荐曹参功居第一,并历数曹参功绩。曹参总共灭掉了两个诸侯国,夺取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虏诸侯王两人,丞相三人,将军司马等十人,而且不惧生死,屡次负伤。群臣还硬让曹参脱下衣服,当场展示身上伤疤。只见曹参浑身上下,伤痕累累,粗略计算,竟有七十多处创伤,刘邦和群臣都感动不已。

刘邦因为之前已经给了萧何最高食邑的封赏,也想根据众人意愿,把曹参定为功臣第一。这时,有一位大臣进言说:“曹参虽然功劳很大,但不过是一时的事情,还是不能与丞相萧何相比。陛下与项羽对峙五年,萧丞相留守汉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物资和兵员,还多次解救陛下于危难,这是万世不朽之功。假如没有曹参,对陛下大业影响不是很大,但如果没有萧丞相,陛下是很难取得天下的。所以,综合来看,应该是萧丞相功劳第一,曹参次之。”

刘邦一听,觉得也有道理,最终决定,萧何功劳第一,曹参第二。对此,许多人心中并不服气。曹参与萧何也产生了隔阂,但没有闹到面上,更没有影响大局。后来,萧何临终时,仍然推荐曹参为相国人选。

萧何病重时,曹参仍在齐国为相,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心中悲伤,冷静一想,便让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门客们都不相信。过了不久,朝廷果然召曹参入朝为相。

曹参接任相国之位,从各郡挑选了一些厚道之人,充当相府的属官,辞掉了一些喜欢说花言巧语的人。属下有些小的过失,曹参也不追究,反而隐瞒遮盖,相府上下和谐无事。对萧何制定的法令规定,曹参不做任何改动,只是强调继续遵守。之后,曹参便整日饮酒,不理政事。

对曹参的行为,百官皆有微词。汉惠帝也十分担忧,埋怨曹参,说他无所作为。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考虑一下,您和先帝谁强?”惠帝回答:“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呢?”曹参又问:“陛下认为我与萧相国相比,谁强?”惠帝说:“萧何好像比你强一些。”曹参接着说道:“陛下说得很对,先帝和萧相国平定天下,制定法令,他们的智慧才能无人能比。如今,我们只要认真遵循,谨守各自的职责,天下自然稳定,而不应该随意更改。”汉惠帝听了,打消了疑虑,心里高兴起来。从此,便有了“萧规曹随”的成语。

曹参的做法是对的,当时,人们经历了多年战乱,之前又深受暴秦之苦,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曹参顺应时代需要和民众愿望,实行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使得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安居乐业。老百姓都编成歌谣赞颂曹参。曹参与萧何一样,成为一代贤相,名垂史册。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