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愚忠、绝不谋反”这是《封神2》里闻太师对殷郊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他宁愿做一个愚忠之人,也绝对不会和殷郊一起背叛纣王。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彼时的闻太师早已知道纣王并非明主,但他仍然还是一意孤行死保纣王,以至于最终命丧西岐。
比照封神原文,《封神2》虽然改动非常离谱,但闻太师对于商纣的忠心却并没有被篡改,如:
原文中闻太师因北海袁福通之乱而前去平叛,没想到他这一去就是十五年。
当闻太师凯旋回朝后,彼时的商纣已经是内忧外患共存,其中,内忧是商纣的很多忠臣良将都被妲己坑害、逼反。
外患则是原本臣服商纣的八百路诸侯,都不同程度地存有反商之心。
为改变这种现状,闻太师直接闭门三日并拟定了十条逆转局势的策略。
只要纣王能按照闻太师的“十策”去做,商纣转危为安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纣王却并没有完全采纳,在闻太师再次踏上征程前去平定东海之乱时,“十策”则直接被纣王荒废。
一片苦心被纣王无视,要说闻太师也应该面对现实为自己着想。
然而事实却是,平定完东海之后,闻太师又亲自统兵征伐西岐。
在这一过程中有个小细节,也就是当闻太师坐上墨麒麟后,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墨麒麟突然发狂将其抛落于地。
这在别人看来都是不祥之兆,闻太师是修道之人,对此他肯定也是一清二楚,然而,为了商纣江山他还是毅然踏上征程。
这说明为了商纣江山,闻太师已经完全将自己的性命抛于脑后了。
除此之外,在途径绝龙岭时,闻太师想起了恩师金灵圣母对他的忠告,也就是此生逢不得“绝”字,绝龙岭中带有“绝”字,到此闻太师就等于是犯地名,很有可能会命丧于此。
对此,闻太师也只是略微犹豫了一下,很快便带领人马杀奔西岐。
当然,最终结果也是,为拯救商纣,闻太师虽然四处搬请截教同门前来相助,但还是被阐教仙人打败并命丧于绝龙岭。
可以说,闻太师就是商纣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对于商纣王也是竭尽所能地辅保。
那么问题来了,闻太师对商纣为何这么忠心呢?
对此,唐古认为无非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恩师金灵圣母的吩咐;
前文提到过,闻太师是截教门人,其恩师是通天教主四大弟子之一的金灵圣母。
可以说,金灵圣母是截教最成功的老师,她的大徒弟余元虽然只是截教三代门人,但实力却远超阐教的那些二代金仙。
闻太师是金灵圣母小徒弟,他虽然只学艺五十载,但实力却丝毫不亚于拥有千年修为的阐教二代金仙。
当闻太师艺成之后,金灵圣母便赐了他一对由蛟龙所化的雌雄鞭,并吩咐他前去辅保殷商。
金灵圣母既是闻太师的授业恩师,在截教又有着很高的地位,她吩咐的事,闻太师自然要尽心尽力去做;
二,先王帝乙的托孤;
闻太师前往殷商起初辅保的是帝乙,并得赏识成为当朝太师,其地位属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当帝乙死后,将三儿子殷受,也就是将纣王托孤给了闻太师,彼时闻太师便成为了托孤之臣。
先王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也不能辜负先王,就像后来诸葛亮不辜负刘备,竭尽全力辅保刘禅一样。
一边是恩师的吩咐,一边是先王的托孤,才使得闻太师对商纣忠心耿耿,当然用“宁可愚忠、绝不谋反”去形容闻太师也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