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小说或影视剧中见过这样的剧情:将领率军出征,得胜归来后却发现国家已经天翻地覆。这种故事不光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位将领,出征归来后却发现自己“家没了”,最后干脆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此人就是前秦大将、后凉开国君主吕光。
吕光和前秦天王苻坚一样是氐族人,其父吕婆楼早在前秦政权建立前就追随苻家了,后来又随苻坚发动政变杀死暴君苻生,帮助苻坚上台,绝对称得上是嫡系中的嫡系。
吕光则是由名臣王猛举荐给苻坚的,此后深受苻坚信任。苻坚不顾朝臣议论多次提拔吕光,让他二十多岁就当了鹰扬将军,受封关内侯,这个重视程度是一等一的,吕光对苻坚的忠诚度可想而知。
当然吕光也不是只知道躺在功劳簿上的官二代,他熟读兵法、胸有韬略,自身武力值也很高。他初出茅庐是在358年讨伐并州军阀张平时,张平派养子张蚝出战。
这个张蚝也是个猛将,单马出入秦军阵中四五次,一时无人能敌。苻坚便招募勇士迎战张蚝,吕光主动请缨,一举击败张蚝,秦军另一员将领邓羌趁机生擒张蚝。吕光参军不久就击败了张蚝这样的猛将,威名大振。
此后吕光为前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参与了前秦灭前燕之战,又为苻坚平定了北海公苻重和行唐公苻洛的叛乱。如果不出意外,吕光本该一生追随苻坚,成为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功臣,但公元382年,前秦建元十八年,改变吕光乃至整个前秦命运的一年到来了。
这一年西域的车师前部王和鄯善王等人来朝见苻坚,还对苻坚说:“西域诸国的其他君主虽然也来朝贡,但他们不是想真心臣服。您应该像汉朝那样设置西域都护,如果您派兵来的话,我们可以当向导。”
这对前秦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要知道八王之乱后西晋对西域的控制力大幅削弱,之后凉州的张氏政权虽然也和西域保持着一定联系,但统治力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了。
苻坚就想抓住这个机会恢复对西域的控制,苻坚的弟弟苻融却认为这是虚耗国力的事情,应该先完成统一再考虑西域。但苻坚表示西汉当年连匈奴都没有平定就出兵西域了,如今我们已经平定了匈奴,为何不能收复西域呢?
最终在苻坚的坚持下,前秦还是在383年初派出了一支大军去收复西域,并任命已经追随他多年、忠心耿耿又能力出众的吕光为主帅。至于这支军队的人数,史书上说法不一,有说是七万大军,其中包含五千铁骑的,也有说“戎卒二十余万”的。
无论如何,这支军队确实是相当精锐的,并且以对前秦忠诚度最高的氐族人为主,看得出来苻坚对西域之战是相当重视的。
后世有人根据苻坚在淝水之战的失败,就认为苻坚出兵西域的行为是错误的,但这其实并不公允。苻坚收复西域的行为足以流芳百世,毫不夸张,并且重新打通西域商道也确实有诸多好处。只不过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得太快,没来得及享受这些好处就解体了。
因此不是苻坚出兵西域的行为不对,而是他挥师南征太急了。吕光出征后才几个月,苻坚就发动大军南征晋朝了,此时前秦朝堂上许多人都反对苻坚南征,认为时机未到:我们应该“厉兵积粟,以待暴主”。
也就是多准备一段时间,操练军队,积累粮草,等东晋出现暴君、内部混乱了再南征,可苻坚急于求成,坚持在当年就挥师南下,结果大败。
如果苻坚能够多等几年,起码等到吕光出征西域归来,休整一段时间后再南征,恐怕淝水之战的结局将有很大不同。有吕光这位忠勇的大将辅佐,有那支精锐的氐族军团坐镇,就算苻坚还是一意孤行,还是在淝水之战失败了,起码也不至于全盘崩溃。回到北方后也不至于叛乱四起,休整一番后还是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苻坚只能为他的选择付出代价,而吕光这位本来忠诚的前秦大将也只能因此被卷入他此前从未想过的权谋斗争之中。
说回吕光出征后的情况,吕光走到高昌一带时也收到了国内的消息,得知苻坚南征了,就想在当地停留一下,看看苻坚还有没有别的指示,比如让自己参加南征之类的,这也足以证明吕光对苻坚的忠诚度。
但吕光的长史杜进就劝吕光说:“您既然已经受命出征了,就应该尽快行动。兵贵神速,怎么能在这里停滞不前呢?”于是吕光继续踏上征程。
不得不说这个杜进是很聪明的,毕竟吕光本来就是受命西征的,如果一直停在高昌,反而会引来怀疑。而吕光继续出征的话,如果苻坚南征成功了,那他收复西域的功劳就足以锦上添花。如果苻坚失败了,那他们手上这支精锐军团也依然是完整的,可以支援苻坚,甚至可以干更大的事情。
总而言之,吕光向西进发了,当年年底他们抵达西域的焉耆。焉耆国直接就投降了,而西域的强国龟兹则拒绝投降,还向西边的“狯胡”求援,这个狯胡具体是些什么人史书中语焉不详,可能是天山以北的某个游牧民族。总之狯胡又拉上温宿国、尉头国等邦国出兵支援,与吕光打了决定西域命运的一战。
关于吕光出征西域的记载有许多奇幻成分,可能是吕光后来建立政权后为凸显自己的正统性而编出来的,以显得自己符合天命。比如吕光进入西域后“三百余里无水”,将士们都很惊慌,结果吕光一发话,突然就天降大雨,然后面前就有了“平地三尺水”。再比如沙漠中突然出现“黑龙”,吕光手臂内侧出现“巨霸”两个大字等,显然都是如此。
可想而知,这场大战也是有很多夸张成分的。史书记载狯胡带来的援军共有七十多万人,而且铠甲精良,善使弓箭。吕光麾下众将都很恐慌,向吕光提出各自结阵应敌。吕光却反其道而行之,集中兵力操练勾锁战法,又派出精锐骑兵作为预备队。结果秦军在龟兹城西大破敌军,杀敌一万多人,于是这所谓的七十万大军就作鸟兽散了,龟兹王帛纯连夜逃跑。
但要知道前秦倾全国之兵征讨东晋,也只拉出了108万大军。西域的一个狯胡怎么可能拉来七十多万人呢?就算真能拉来,补给又如何维持?如果这帮人真的有组织起七十万大军并维持其补给的能力,怎么可能因为一万多人被杀就全崩溃了?
因此这一战的战果显然是被夸大了,不过秦军赢了是事实,连魏晋时期不肯臣服的某些远方邦国都来称臣纳贡,还上交了汉朝时的符节,吕光则将这些符节都换成了前秦的,可见吕光确实是平定了西域。至此西域被纳入了前秦版图,吕光和手下将士们开宴会庆功,置酒高会,西域的美酒也让不少前秦士兵沉醉其中。
但吕光和将士们并不知道,就在他们在西域痛饮庆功酒的同时,前秦已经是烽烟四起。苻坚在淝水之战被东晋打得一败涂地,前秦政权迅速陷入动荡之中。先是丁零人翟斌起兵造反,随后慕容垂、姚苌、慕容泓、乞伏国仁等人都趁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苻坚左支右拙,不但没能平定各地的叛乱,手中的精锐也越来越少,最终只能困守关中。
到了385年,前秦在淝水战败的消息终于渐渐传到了西域,吕光得知国内动乱,一时陷入两难,便召集众人讨论:是继续驻守西域,还是返回国内?有人提出干脆定居西域算了,但大多数人还是思念故土,希望东归,高僧鸠摩罗什也劝吕光回去。于是吕光下定决心返回,在当年三月领兵踏上归途,半年后进入凉州。
而在吕光和他的氐族军团走后,前秦又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此后除北魏太武帝短暂控制西域外,西域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直到隋唐时期才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手中。
就在吕光东归的路途中,前秦国内再次发生剧变。苻坚连都城长安都守不住了,只能逃到五将山,结果被姚苌杀死。
苻坚之子苻丕在晋阳称帝,并号召天下豪杰为苻坚报仇,然而此时前秦的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不说各地豪强,就连前秦自己的许多地方官都已经心怀异志,有了自立之心。
这些心怀异志的人中就包括前秦的凉州刺史梁熙,作为执掌一方的朝廷大员,梁熙此时的表现非常古怪。在苻坚被围长安急需救援的时候,梁熙没有向长安派一兵一卒。
苻坚遇害后有人劝梁熙立宗室苻洛为主,讨伐叛贼姚苌,梁熙却认为苻洛也是个威胁,把苻洛也杀了。面对东归的吕光,梁熙也是满腹狐疑,在吕光抵达玉门后派人阻止吕光返回,还谴责吕光。
梁熙谴责吕光的理由是他没有得到命令就自行班师,不忠于朝廷。但问题是前秦一片混乱,连都城都被围困了,又哪能顾得上给吕光发命令呢?
就算有命令也很难送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吕光班师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况且梁熙自己也没有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朝廷让他讨伐姚苌,他也是无动于衷。
梁熙此时的行为实在太过诡异:既不肯出兵勤王,也不肯让吕光回来,他想干什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见慕容垂、姚苌、乞伏国仁等人自立,自己便也起了割据之心,试图称霸一方,也当个君主。
但老话说“归师勿遏”,更何况梁熙是阻挠己方得胜归来的军队,就更是犯了大忌。事实证明梁熙不具备成为君主的能力,他手下的官员不愿服从他,纷纷投降吕光。他派儿子梁胤率兵五万阻击吕光,也被吕光打得大败。最终武威太守彭济把梁熙抓了,投降吕光,吕光将梁熙斩杀,顺利入主凉州。
梁熙也算是罪有应得了,但吕光在此战之后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之前吕光一直是忠于前秦的,以班师回朝的将领自居,和梁熙交战也是因为他图谋不轨。
但在击败梁熙之后,吕光眼前最大的绊脚石没了,凉州的其他势力也纷纷效忠于吕光,这就让吕光起了前所未有的心思了:梁熙没做到的事情,或许我能做到?就这样,吕光迈出了割据自立的第一步。
这一点也可以从吕光击败梁熙之后的行动看出来,虽然他指责梁熙不支援朝廷,但他占据凉州后也并未支援前秦朝廷,对于近在眼前的叛臣乞伏国仁和姚苌也是视而不见,没有讨伐他们,而是忙于消灭凉州内部不服从自己的势力,还杀害了姚皓、尹景等凉州名士十余人。这其中固然有凉州较为偏远的因素,但吕光自己有了二心也是重要原因。
当然也不能说吕光的想法就没有道理,我们可以代入一下吕光的视角。自己本来受命远征,西域平定了,自己的使命也完成了,结果国内又乱起来了。自己班师回朝想要救援,然而路上却传来了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还被自家的军队阻挡。
对于吕光来说,凉州刺史梁熙就是在自己浴血奋战时坐享其成的那批人,此时却又阻挠自己,吕光的悲愤之情可想而知。最后虽然打败了梁熙,但凉州也再次动荡起来。此时一直对自己有恩的国主苻坚也死了,这就让吕光陷入了迷茫之中。
吕光和苻坚同岁,两人关系也非同寻常,早已超过了一般的君臣关系。因此吕光班师回朝时很可能也是有救援自己恩人的心思在内的,可如今恩人已经死了,吕光顿时失去了目标。
至于讨伐姚苌,为苻坚复仇,此时吕光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凉州自身也随着前秦的崩溃而陷入动荡,姚苌的势力对吕光而言太过强大。当初吕光出兵西域时是得到前秦国内的全力支持,这才能劳师远征的。如今凉州自身也都动荡不休,要吕光在后方不稳的情况下去讨伐姚苌,也确实是为难他了。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此时前秦的统治者苻登是“王室疏属”,也就是苻坚的远亲,此前也不是什么大官,无论是血统还是威望都不足以服众,苻丕则已经在讨伐姚苌失败后兵败被杀了。
换言之在失去了苻丕这个正统君主之后,前秦的朝廷号召力进一步下降,控制区也大幅缩水。苻登的正统性是很低的,连前秦宗室苻纂都看不起他,吕光不愿意服从他也并不奇怪。
总之在这多重因素的加持下,吕光没有选择讨伐姚苌,而是全力巩固自己在凉州的统治。或许此时吕光心中还剩下那么一点对前秦的忠诚,以“平定凉州后再出兵报仇”来自我安慰。可权力这种东西一旦尝过就很难彻底放下,在站稳脚跟后,吕光已经成为了凉州事实上的统治者,他也不愿意再牺牲自己的权力去冒险了。
公元386年,吕光公布了苻坚遇害的消息,命令三军缟素为苻坚举哀。随后吕光自称使持节、侍中、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还没有称王,名义上依然是前秦的臣子。
但吕光还有一个举动,那就是改元太安,这表明他实际上已经割据一方了。因为年号这个东西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只有君主才有权制定。吕光身为凉州牧是没有权力改元的,但他却自行改了年号,表明他不再愿意服从前秦朝廷了。吕光就这样建立起了割据政权,后世称之为“后凉”,也是以这一年作为后凉的建国之年。
到了389年,吕光平定各地叛乱后更进一步,自称“三河王”,最终完成了由得胜归来的将领向割据政权的君主的转变。
此时距离吕光受命出征仅仅六年时间,如果没有这场席卷前秦的动乱,恐怕他自己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会称王。本来被苻坚赞叹“忠孝方正”,只想当个统兵大将的他,却在一场场叛乱后成为了割据一方的王者,也不知是喜剧还是悲剧。
身为将领,吕光确实是优秀的,他一生南征北战,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身为君主,吕光就不太合格了。他不知道如何治理地方,唯一的方式就是武力解决,这种做法让他逐渐失去了地方大族的支持。同时他还听信谗言,杀害了忠于他的沮渠罗仇等人,反倒放过了真正想造反的沮渠蒙逊。因此我们就能看到吕光执政期间只有中间稳定了几年,前期和后期都是叛乱不断。
尤其是公元397年吕光派吕延出征西秦失败后,整个凉州再度叛军四起,南凉、北凉两个割据政权相继建立。而此时的吕光年过六旬,又过了几年的享乐生活,精力大不如前,已经很难像之前那样出征平叛了。最终直到吕光去世,南凉和北凉也没有平定。
399年吕光病重,叫来几个儿子交代后事。当时吕光的儿子吕绍年龄较小,但因为是嫡子,还是被立为太子。吕光就叮嘱另外两个儿子吕纂、吕弘好好辅佐吕绍,要团结一心,不要搞内斗。几个儿子都流着泪答应,吕光便放心地离开了人世。
那么在这个后凉政权陷入困境的时刻,吕光的儿子们同舟共济了吗?并没有,他们之间反而爆发了更加激烈的内斗。吕光尸骨未寒,吕纂就联合吕弘发动政变杀死吕绍,自己称王,随后吕纂和吕弘之间又爆发争斗,吕弘兵败被杀,但不久后吕纂也在政变中被杀。
这几次内斗大大消耗了后凉本就不多的国力,两年后,后凉君主吕隆内外交困,只能向后秦投降,后凉就此灭亡。等于后凉其实主要就是吕光这个开国君主本人在支撑,吕光一死,这个政权也就根本撑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吕光本就不是当君主的料,是变幻莫测的时局造就了他这个意外的王者,也造就了后凉这个悲剧性的政权。吕光的才能就应该放在军事上,他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为国效命的将军,而不是统治一方的君主。他对于继承人的培养也是相当失败的,因为他最初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们会成为一个政权的继承人。
吕光背弃前秦,自立为王的行为固然有他自己野心膨胀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时代悲剧的原因。如果不是前秦崩溃、苻坚身死,如果不是刚好身在西域,恐怕吕光永远都会是一名忠诚的将军,为前秦血战到底。可惜时代的浪潮把他推到了前台,而他最终也在权力中迷失了自我。
吕光还是幸运的,至少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也被史书记载。而在那个“天崩地裂”的乱世中,又有多少人是如草芥般死去,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呢?当真是“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