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以下是对他具体事件的详细经过的阐述:

早年经历
杨仪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但他不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的领导没有声望,自己也很难出人头地。于是,他选择叛逃到襄阳太守关羽的军中,被关羽任命为功曹。关羽对杨仪颇为赏识,有心将他推荐给大哥刘备,就常派他作为使者前往川蜀面见刘备。刘备与杨仪一番交谈后,对其才学大加赞赏,随即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成为刘备的亲随属官。



仕途起伏
刘备称帝后,杨仪的才华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被任命为尚书,负责处理国家政务。然而,在刘备东征东吴时,杨仪与当时的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贬为遥领弘农太守。这一事件显示了杨仪在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有所欠缺。

后来,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杨仪重新被启用,并成为其身边的重要助手,担任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在诸葛亮的北伐过程中,杨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擅长见风使舵,总能迅速领会诸葛亮的意图,制定周密的计划并筹备粮草。他的才能得到了诸葛亮的深深信赖和器重。

与魏延的矛盾
然而,杨仪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与蜀汉勇将魏延的矛盾日益尖锐。魏延性格孤傲,不善与人相处,而杨仪则自恃才高,对魏延不屑一顾。两人多次在朝堂上发生争执,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诸葛亮深知两人矛盾,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只能尽力调和。



诸葛亮逝世后的纷争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他密奏后主刘禅,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难以担当大任,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他安排杨仪和费祎带领着全军安全撤退,而魏延和姜维则在军队后方断后。然而,魏延得知诸葛亮逝世后,拒绝执行断后的命令,企图继续北伐。

杨仪与魏延的矛盾彻底爆发。两人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利用魏延与朝廷的隔阂,联合马岱诛杀了魏延及其三族。这一事件让杨仪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但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晚年的悲剧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自以为诛杀魏延功劳巨大,理应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然而,他得知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举荐蒋琬为丞相继承人。他对此心生怨愤,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怨言,对朝廷的赏罚不满。同僚费祎见状,多次劝解无果,最终将他告发。

朝廷一怒之下,将杨仪贬为庶民,流放至汉嘉郡(今四川省名山北)。在流放之地,杨仪并未选择隐忍修行,而是心怀怨愤,屡次上书诽谤朝廷。他妄称诸葛亮临终前将朝政大权托付给他,意图篡夺蜀汉政权。言辞之激烈,令朝廷震惊。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在狱中依然愤愤不平,最终选择自尽身亡。


杨仪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他凭借出色的才智和办事能力赢得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信赖与重用。然而,他性格狭隘、偏激,难以与人相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修养与品德培养;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更要保持冷静与理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察杨仪一生,成在聪明能干,败在聪明能干!前面的聪明能干,让其崭露头角,被社会认可,被明主选用,于是有了用武之地。如果说前面的聪明是本能,是天然的才智体现,而其后面的“聪明”是过了头的聪明,是私心杂念下恶意的作怪,是动机不干净的邪念所使,是修身不固的结果。



编后语: 杨仪成为蜀汉的官员后,走上了“达”的道路,具备了“达”的作为能力,当为天下百姓谋利,他却忘了“兼济天下”的使命。一门心思地求名图利,为了个人往上爬,不惜背叛故主,逞能作秀,争权夺利,搞内耗,甚至私忿于妄言,受到了惩处。 杨仪被免后,又回到了“穷”的原点。应反省自己,悔过自新,可他又忘了“独善其身”的道理,继续上书诽谤,且言辞激切,招致从贫民沦为囚徒,终自绝了生,成悲剧人物!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