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如果哪天有空得闲没有事干,可做一项民意调查,把样本选在我的家乡——陕西关中秦岭脚下户县的农村一带,调查选项有五:一是你最常吃的菜是什么?二是你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三是你家最常备的菜是什么?四是你最难忘的菜是什么?五是你将来还要常吃的菜是什么?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有千百种之多,这五个选项的答案汇集起来,排名第一的菜品应该是浆水菜。
浆水菜在菜品里最有资格上热搜。浆水菜又称浆水。百度百科介绍说浆水菜是陕西省关中大部、陕南部分地区的特色小菜,颜色呈暗黄,味道酸爽开胃。又据《陝西饮食文化谈薮》一书作者李曦先生考证,“浆水”在《周礼》《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可以说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味道历久弥香。
图片
浆水菜的制作原料种类非常广泛。以荠菜为代表的野菜为首选,经典眉户剧《梁秋燕》中女主人公在阳春三月,挎着竹篮篮,拿着铁铲铲,去剜野菜的场景就是为做浆水菜准备原料的真实写照。
其他许多菜,诸如芹菜、苜蓿、萝卜缨子、雪里红、白菜、莲花白、菜花叶子等等都可选用。浆水菜制作方法简单,先把菜洗净切成段,用水煮熟,加少量面水,连菜带汤盛于盆瓮缸类容器之中,再加入浆水引子,发酵后即成。家乡的农户家里基本上是一年四季皆备。
我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有没有介绍浆水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舌尖体语言风格来描述它:浆水,一种关中地区的农家特色小菜。它,对于旁观者来说是一段故事;它,对于常年食用者来说是切身的悲伤和喜悦的记忆。它的味道,是过去的味道,是现在的味道,也是将来的味道;是你家的味道,是他家的味道,也是我家的味道。一碟不起眼的浆水菜,对于丰盛的满汉全席来说,毫不起眼也不足挂齿。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那是浓浓的乡情乡愁,永远都忘不掉,好像味蕾会储存记忆。
在我的童年、青少年时代记忆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极不喜欢吃浆水菜,但不喜欢吃并不等于能逃脱吃浆水菜的命运。我家和乡亲们一样,瓦瓮或者瓷坛里,一年四季都盛放着浆水菜。早餐,用它就着包谷糁子;午餐,又常常是浆水搅团浆水面;晚餐,又是早餐模式的重复。除了春节、过古会、走亲戚、过喜事以外,几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吃浆水菜是别无选择,一小盆浆水菜就是一家唯一的主菜,这就是贫穷状况下的生活,家家如此。
在农村,邻里之间经常相互借米、面、油等食材,俗话说:“低借高还,再借不难。”唯有浆水菜,相互借一碗一瓢是不用主动还的。这是祖辈给我们上的善良怜悯、帮助奉献、大爱做人的第一课。这第一课让人终生铭记,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也成了我们的基因,代代相传并洇染晕散。浆水菜在一定意义上也充当了联系村民感情的纽带,增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使邻里和睦相处。
当年读书的村小学,是烂房子、破窗子、土台子、泥孩子。说“破窗子”是指有窗户没玻璃。春、夏、秋三季还好一些,到了数九寒天,北风呼啸着直从窗户往教室里扑,同学们冻得瑟瑟发抖鼻涕长流。为了御寒,窗户要糊上报纸。上午放学前,老师号召家里午饭吃搅团的同学,下午带点儿搅团来当糨糊糊窗户。
下午几乎每个同学手里都拿着玉米棒子壳裹着的搅团,说明午饭大部分家里边都是吃的浆水搅团。那时的浆水菜调料极其简单,撒点盐、放点辣面搅拌几下即成。如果奢侈一些,也就是再加点姜末、蒜末,干辣面换成油泼辣子而已。单一的缺肉少油的饭菜真是把人吃得胃反酸水,非常难受。
由于种种原因,浆水菜似乎成了贬义词的代表,家乡方言里,对把事儿没有办成没有办好,就说:“你这是窝(酿)了一缸浆水。”把有些人在别人说话时自己爱插嘴,啰里啰嗦,又说不到点子上,就称其为“浆水嘴”。讽刺一些个性张扬的人,说“穿得新,走得快,一肚子都是‘浆水菜’。”仔细思考,是一个“穷”字惹得祸,使浆水菜背上了污名。
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10届中学毕业生同赴考场应试,蔚为壮观,考生们一颗红心接受祖国挑选,要在更重要的岗位上为国奉献。但还有一些农村青年私底下悄悄地说,也还有一点不想再吃浆水菜、不想整天都拉架子车的小小私心,那个年代要狠斗“私”字一闪念,有这样的念头也觉得对不住生自己养自己的这片故乡热土,对不住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辛勤耕作的父老乡亲。
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由吃不饱穿不暖,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小康再到富起来,人们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于“以食为天”的民来说,过去是将就着吃,现在是讲究着吃。由以浆水菜为主的素食变为想吃肉就有肉,想吃油燣菜都可以用老碗咥的“美食”。
无节制的美食使一些人患上了“富贵病”,高血脂、高血糖发病率明显增高。有人说,过去水果糖很稀罕,过春节才能吃一两颗,现在尿尿里都有糖了,日子太甜蜜了。这话里虽有调侃戏谑的成分,但生活好却是不争的事实。
人说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乡情,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是留恋母亲做菜的味道。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之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回家的方向。浆水菜也从农村包围城市,来到了城市里。我们这一群从农村走出的老孩子,还是日常喜欢吃浆水菜。
图片
当然现在的浆水菜是今非昔比,现在的浆水菜与过去的浆水菜虽然名称一样,原料作法大同小异,但是调料却是更加丰富。如果吃搅团,炝的是浆水,会配上特制的大肉臊子以及绿色的韭菜、葱、蒜苗、香菜,红色的西红柿、油泼辣子,白色的芝麻、蒜末,黄色的生姜末,不管是颜色还是香味都充满了诱惑,嘴还没吃心早已咥上了。当然,今天吃浆水菜和过去的出发点也不一样,过去是为了帮助下饭、为了活着,现在是为了调剂口味、为了改“善”生活。
沧海桑田,我们已不是那个长年在家里吃浆水菜的少年,但我们更怀念那个天天吃浆水菜却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在水泥丛林里居住得时间长了,就有些向往回归农耕生活,现在不少城里人喜欢节假日带着孩子请上亲朋到乡村吃“农家乐”,浆水搅团、浆水面、辣子锅盔也成了农家乐的标配,浆水菜也可以登上城里人的大雅之堂。
图片
据说,浆水菜还能降血脂,清心火,还有塑身美颜的功能,现在许多人视浆水菜为保健食品。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偶尔酒喝多了,回家喝一碗浆水,酸爽无比,顿觉沁人心脾,那才叫一个美,那是一种属于自己的小幸福。许多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的城里人,一月内吃几次浆水搅团或浆水面也成为生活的常态,这就是家乡人的浆水情怀,代代相传,辈辈如此。
成由勤俭败由奢,俭以养德。广厦万间夜卧一床,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常吃极简至俭的浆水菜,能使人头脑清醒,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脚下的路怎么走。恨你,童年青少年时代把人吃伤了的浆水菜;爱你,哺育我们成长令人难以割舍的浆水菜。平淡是至真,大美是浆水。爱恨之间,不问西东,这就是要伴我一生的浆水菜。
再说两句,西安含光路有一名闻遐迩的酒店——上海人家,从装修看颇有上海风格,很有小资情调,主营沪菜,尽现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又清淡爽口的本帮菜特色。酒店董事长在推荐菜品时,经常给客人推荐一款浆水菜,十里洋场的上海大菜,和秦岭脚下小村子的浆水菜一“洋”一“土”,“你侬我侬”成为绝配。当浆水菜上桌后,人们下箸很快,它是餐桌上的惊艳之选。不是广告,如果你不信,可以去尝尝。
图片
王华旭,西安市鄠邑区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77年冬考试入学,从医数年获主治医师职称,后又在乡、县、市机关供职。退休后任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顾问、西安市象棋协会会长。出版有《往事如风》《远方有约》(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风化雨花千树》等作品。
图片
那时我们年少
曾把青春当作鲜衣怒马
而今我们渐老
愿从容岁月依旧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