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这个大话题里,胆囊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很多人对胆囊疾病一知半解,面对医生切除胆囊的建议,更是纠结不已。今天,咱们就通过常大叔的经历,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胆囊那些事儿。

常大叔的懊悔:忽视胆囊结石,终酿大祸

常大叔在一家杂志社工作,每天的生活平淡又规律。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员工体检,这原本是件保障健康的好事,可对常大叔来说,却像是一场噩梦的开端。



几年前的一次体检,常大叔被查出患有胆囊结石。当他拿到体检报告,看到 “胆囊结石” 这几个字时,心里 “咯噔” 一下。他赶紧拿着报告去找医生,医生看着报告,表情严肃地劝他:“你这胆囊结石得尽早做胆囊切除手术,拖久了可能会有大问题。” 常大叔一听要切除胆囊,心里犯起了嘀咕。他心想:“胆囊可是身体的一部分,切除了肯定有副作用。而且我现在身体也没什么不舒服的,应该没那么严重吧。” 于是,他只是敷衍地应了几句,打算以后定期体检,密切关注就行,并没有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常大叔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偶尔想起来自己有胆囊结石这回事,也只是自我安慰说没症状就没事。可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今年单位体检,常大叔的检查报告上又出现了新状况 —— 超声显示胆囊内有占位。看到这个结果,常大叔再也坐不住了,心里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急忙赶到大医院复诊,一路上,他的心情忐忑不安,各种不好的念头在脑海中闪过。



到了医院,常大叔挂了专家号,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胆囊癌。听到这个诊断结果,常大叔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医生告诉他,这是胆囊结石长期刺激引发的癌变。常大叔懊悔不已,回想起当初医生让他切除胆囊的建议,他满心自责:“要是我当初听医生的话,切除了胆囊,现在就不会得胆囊癌了,都是我自己太固执,害了自己。” 可此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他只能积极配合治疗,努力和病魔作斗争。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危险的 “关联”

常大叔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胆囊结石和胆囊癌之间的关系。胆囊癌,是一种源于胆囊的恶性肿瘤。虽然在所有恶性肿瘤里,它的发病率不算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为 3.95/10 万人,死亡率为 2.95/10 万人,但它的死亡率却极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张锐表示,全球范围内,胆囊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 10%,中晚期胆囊癌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低于 2%。这意味着一旦患上胆囊癌,尤其是中晚期,治疗难度极大,患者的生存希望很渺茫。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胆囊癌确定性危险因素主要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慢性炎症以及保胆取石。除此之外,年龄、肥胖、糖尿病、遗传、胆囊腺肌症以及胆道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引发胆囊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介绍,超过 85% 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胆管癌患者中,胆结石患者的数量是无胆结石者的十倍。为什么胆囊结石和胆囊癌的关系如此紧密呢?原来,胆结石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会不断刺激胆囊和胆管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在炎症的反复刺激下,胆囊壁会逐渐增厚,出现不典型增生,这种异常的细胞变化,大大增加了癌变的风险。



而且,胆囊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去医院检查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这也是胆囊癌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大家一旦发现自己有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和胆囊息肉样病变,一定要尽早就医,及时处理,千万不能像常大叔一样,因为一时的疏忽,让病情恶化。

查出胆囊结石,切还是不切?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又多发的疾病,它可不是个 “善茬”,会引发胆囊炎、胰腺炎、胆管炎及胆囊癌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据统计,全世界每十个人当中,就有 1 - 2 人患有胆囊结石。患上胆囊结石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反复发作的右上腹不适,就像有一只小手在轻轻拉扯着胆囊,隐隐作痛;饭后饱胀,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肚子胀得难受;还有恶心,总感觉胃里翻江倒海,十分不舒服。更严重的是,它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那种剧烈的腹痛,就像刀绞一样,让患者痛不欲生。所以,大家对胆囊结石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么,一旦发现胆囊结石,胆囊是不是一定要切除呢?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不可以不切除胆囊呢?《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 2021 版》给出了明确建议: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建议行胆囊切除术。目前,切除胆囊手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唯一治愈性手段。

然而,很多患者在面对胆囊切除手术时,心里都有顾虑。相比于切除胆囊,不少人更倾向于保胆取石。他们觉得只把结石取出来,保留胆囊,这样既能解决结石问题,又能保留胆囊的功能,多好啊。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外科副主任医师赵超尘提醒大家,只进行保胆取石其实是治标不治本。很多患者在保胆取石后,结石很容易复发,因为保胆取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胆囊产生结石的原因。而切除胆囊虽然听起来有些 “残忍”,但却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目前的医学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长期并发症,从长远来看,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切除胆囊后,身体会面临哪些变化?

胆囊虽然不大,但它在人体中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黄刚表示,胆囊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负责储存、浓缩胆汁,还能调节胆管压力,对人体的消化功能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不应该轻易切除。一旦切除胆囊,身体可能会面临以下 3 大变化。

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找上门:正常情况下,我们进食后,胆囊会像一个 “开关” 一样收缩,把储存的胆汁集中排入肠道,帮助消化食物。但切除胆囊后,胆汁没了 “储存站”,会持续不断地进入肠道。由于没有胃酸和食物的中和,这些胆汁就会在十二指肠淤积,然后逆流进入胃部,就像河水倒流一样。长期如此,很可能引发胆汁性反流性胃炎与食道炎。患者会明显感觉到胃部和食道不舒服,可能会出现烧心、反酸、胃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消化不良、腹胀成 “常客”: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可在我们进食高脂类食物时,就会出现问题。因为高脂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胆汁,可此时胆汁相对不足,就会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这就好比一台机器,没有足够的零件,无法正常运转。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吃了油腻的食物后,肚子就会咕咕叫,还老是跑厕所,十分苦恼。

胆总管结石风险增加:胆囊切除后,胆汁失去了浓缩的地方,胆汁酸浓度降低。这就使得胆固醇的溶解能力下降,胆固醇就像沙子一样,容易在胆管里积累。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一旦形成,又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腹痛、黄疸等,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胆囊结石是怎么 “吃” 出来的?

常大叔的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胆囊健康的重要性。其实,胆囊结石的发生,和我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下面这些不健康、不节制的饮食习惯,很可能是胆囊结石的 “帮凶”。

不吃早餐的 “代价”: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刘博指出,不吃早餐会增加胆囊结石的风险,这和胆囊的工作原理有关。我们进食的时候,胆囊会收到 “信号”,开始收缩,把胆汁排泄到肠道,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可如果不吃早餐,胆汁就会在胆囊里 “闲置”,长时间储存,胆汁中的胆固醇等物质就容易沉淀下来,慢慢形成结石。想象一下,胆囊就像一个小仓库,胆汁是里面的货物,如果货物长期不流通,就会堆积、变质。所以,为了胆囊健康,大家一定要按时吃早餐。



爱吃油腻食物的隐患: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章流介绍,高脂肪食物是胆囊结石的 “催生剂”。经常吃高脂肪食物,会让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加。当胆汁中的胆固醇达到饱和状态时,就像一杯水里盐放多了,再也溶解不了,这些多余的胆固醇就会结晶析出,形成胆结石。像油炸食品、肥肉等,虽然味道鲜美,但为了胆囊健康,还是要少吃为妙。

长期吃素的 “意外后果”:很多人觉得吃素健康,可武汉协和医院肝胆外科教授郑启昌提醒,女性长期素食也可能会导致胆囊结石。这是因为长期素食,含纤维素类食物会影响胆汁的代谢,让胆汁在胆囊里蓄积。胆汁长期堆积,就容易滋生细菌,产生结石。所以,饮食还是要均衡,不能只吃素。



爱吃甜食的危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科二病房刘勇指出,甜食吃多了也会增加胆囊结石的风险。糖分摄入过多,会加快胆固醇的积累,打破胆汁酸、胆固醇、卵磷脂之间的平衡,导致胆汁成分失调,从而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生几率。喜欢吃甜食的朋友们,可得悠着点了。

除了饮食习惯,长期饮酒、缺乏锻炼、家族遗传等因素,也可能与胆结石的形成有关。有这些情况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定期体检,关注胆囊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