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原创内容
年轻人过年回家,除了被七大姑八大姨问在哪工作、挣多少钱、有对象没。相亲,似乎也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人带着父母的任务“赶鸭子上架”被拽去相亲,有人嘴上不情不愿但心里还有一点儿小小的期待,还有人则是大胆站出来积极寻找姻缘。年轻人对爱情的憧憬、家长对儿女婚姻大事的焦虑,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在春节期间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民俗景象。
“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对于河南新乡市延津县石婆固镇朱庄村的妇女主任王香梅来说,撮合姻缘就如同“连连看”游戏一样,无非是条件合适、互相匹配。但随着时代变化,年轻人的婚恋观念也在变化,从事妇联工作29年、促成过40多对姻缘的她更是感觉到,“00”后的婚恋观与传统观念相比有着明显不同。
“平时在外奔波都很忙,忙到甚至没有时间经营感情,很多年轻人都趁着过年回家的机会,来参加相亲。这时候我们媒婆可就忙坏了,一天要安排好几场相亲呢。”当记者来到王香梅家里时,她刚刚打完电话,又有一位同村的村民拜托她为孩子说媒。
在王香梅的介绍下,两位相亲的年轻人互加微信。郑家宝 摄
在当地,人们把相亲称为“找个茬儿”,这些“茬儿”其实都很优秀,对于找什么样的对象过日子,他们更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王香梅看来,以前相亲找对象主要看家庭条件,看是否有车有房、彩礼给多少。而现在的“95”后、“00”后们更看重感情,看重两个人有没有共同语言,更在乎能不能合得来。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听从父母的安排,通过在外工作、上学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眼界开阔了,对婚姻的要求也高了。
“有的年轻人会要求对方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有的会要求对方有稳定的工作,还有的会看重对方的兴趣爱好是否和自己相符,甚至还有人要求必须能接受养猫养狗。”王香梅说。
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条件如何、彩礼能给多少,新一代人的婚恋观越来越多元。“有时候我觉得俩人能成的倒不一定能成,有时候觉得匹配度一般的,反而俩人能看对眼。”为什么他们能走到一起?王香梅有时候也会有这种疑问,而男生女生们给出的答案则是五花八门,“因为他很会宠我”“我们都能为对方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我们家就需要她这种能主事的人”。
除了年轻人婚恋观念的变化,农村传统的相亲形式也在经历着变迁。临近春节,回村的年轻人逐渐多了起来,与以往走村串巷在男女方之间传话不同,如今一个电话就能把两人约到一起。
两位相亲的年轻人在田间散步。郑家宝 摄
春节期间,王香梅家中,一对年轻人在她的介绍下来到这里见面。在二楼客厅的沙发上,王香梅坐在两个年轻人中间,两只手各攥着男女生的手。在两人互相偷偷地瞟了对方一眼后,她熟练地进行开场介绍:“你们趁这个机会互相多了解了解,男生要主动一些,女生也不用害羞。哪怕多个同龄人的朋友也是好的。”说完之后她便起身离开。而在两人聊完后,王香梅有时候还会根据两个人聊的情况,主动提出让男生开车送女生回去,为他们创造更多独处空间。
怎样判断两个人是否聊得来呢?王香梅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判断方法。“在以前,如果面对外人两个人越是羞羞答答的样子,那这俩人大概率就越能继续往下发展。”可如今,老法子也没那么灵了。有的男女生一拍即合,甚至当场一起掏出手机玩游戏,有的则是不温不火地结束,断断续续地聊天,让旁人捉摸不透。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作为朱庄村的妇女主任兼“媒婆”,57岁的王香梅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步入婚姻殿堂、结婚生子。一年年过去,每当春节来临,她都会见证这样一场农村版“非诚勿扰”的上演,而这位农村“媒婆”也见证了变化着的青年婚恋观。
半月谈记者:郑家宝
摄制:朱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