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印公路正式开通,一位驻印的中国记者决定跟着车队返回昆明,临行前他特意去拜访了正在印度整顿部队的孙立人将军。

当记者询问孙立人有什么需要自己从国内带回来的时候,孙立人却叮嘱他回去之后,帮自己买些冥钞,记者不理解他为何要这么做。

孙立人默默望向了远方,苦笑着说道:“并不是我迷信,只是我实在不知道如何表达我对为了这场胜利而战死在外国荒山密林中的那些忠魂的哀思。”他的这番话,勾起了人们对于那场惨烈远征的回忆。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让日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本以为能快速结束对华战争,没想到日军源源不断将主力部队投入中国战场,这场仗依旧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随着日军利用先发优势,在太平洋战场掌握了主动权,他们迅速对东南亚发起了进攻。此时日军找到了快速打败中国的办法,那就是扩大在东南亚的占领区域,彻底切断滇缅公路。

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一路退至西南,中国将大部分军力都集中到了这一区域,依靠着西南大后方勉强维持着与日军的战线。

可在日军持续不断的打击下,中国本就不富裕的物资储备消耗殆尽,再加上东南沿海等富庶地区尽数沦陷,想要靠着西南地区的产出支持战争已经非常困难。

国民政府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与来自外部的援助有着极大的关系,虽然海上等各处对外通道都已经被日军切断,但国民政府还是能够靠着滇缅公路,得到盟军各种各样的援助。



因此,日军判断一旦切断滇缅公路,国民政府就打不下去,他们很快就集结重兵,于1942年2月底大举进攻缅甸。

中国一直都很清楚滇缅公路的重要性,可缅甸属于英国殖民地,在日军没有大举进攻缅甸前,英军并不希望中国军队进入缅甸。

虽然入缅申请多次被拒,但国民政府还是早早做好了准备,1941年开始,杜聿明等人就奉命将集结完毕的中国远征军开到了云南一带。

很快,日军对缅甸的猛攻就让英军防务吃紧,无奈之下英军只能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远征军将士纷纷开拔,迅速抵达了对日作战前线。

英军在缅甸当地的部队主要由本地人以及印度士兵组成,实际战力非常有限。日军对此次作战非常重视,为切断滇缅公路,日军集结了3个精锐师团共10万多人,拥有各类先进装备。



相比之下,中国远征军虽然提前做了准备,但从集结到出发部队还是显得非常仓促,远征军主要是第五军、第六军与第六十六军三个主力军组成共10万多人,由杜聿明担任副总司令负责实际指挥。

双方实力相差极大,由于英国一直防备中国军队,远征军入缅已经很晚,大军到位之后,不得不去收拾英国人留下的“烂摊子”。

日军利用这个机会,先后拿下了仰光等一系列重镇,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巨大优势。

中国远征军面临着诸多不利的因素,但将士们同仇敌忾,入缅之后就打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战斗,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双方前后发生了几十次战斗,在三条战线展开了较量,远征军相继在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的过程中重创日军。

尤其是仁安羌大捷,远征军将士殊死战斗,大破日军并成功解救了被围英军,在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巨大反响,使得盟军改变了对于中国军队的看法。



然而,由于与英军配合等问题,再加上日军先前掌握了诸多优势,远征军战士们的英勇表现,还是很难扭转整个战局。

1942年4月2日,蒋介石任命罗卓英担任远征军司令,几天后他带着夫人来到了前线,他在带领杜聿明等人巡视曼德勒一带的防务时,仍幻想着夺回仰光,把日军赶出去。

可与日军的一系列苦战,已经让英国人暗地里有了放弃缅甸的想法,他们很快就“背刺”了远征军,违背共同防务等协定,掉头准备自己部队撤退的后路,这导致日军连续占领仁安羌等战略要地,远征军的作战计划被彻底打乱。

此时战场对于大军已经极为不利,杜聿明等人发现:英军在各线一触即溃,让日军能够快速推进。眼下,远征军最重要的是向东夺取棠吉等地,这样才能确保日军不会威胁到腊戍,远征军的后路就不会被切断。

偏偏英军为了让远征军解救自己被围的部队,强行命令远征军抽调部队去救援,日军抓住这个机会成功占领棠吉,并乘势直取腊戍。远征军紧急抽调部队与日军在腊戍作战,戴安澜等名将率军与日军展开苦战。



但尽管战士们血战多日,后来日军还是攻占了腊戍,彻底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直到此时,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盟军方面,都已经明白缅甸战场彻底失败,眼下最重要的是保住这些部队。

于是盟军正式决定放弃曼德勒会战的计划,并下令前线部队都可以自行撤退。可此时,摆在远征军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腊戍失守后,部队的后路已经被切断。

随后,日军又夺取了密支那等地,远征军的后路已经完全被日军切断。英国方面建议远征军撤入印度境内,远征军司令罗卓英也带着部分人马撤入印度,他也觉得去印度是最好的选择。

可杜聿明拒绝了这个提议,最终他还是选择向北转进。

于是后来远征军分别走了不同的道路——孙立人带领新编第三十八师随同英军一起撤入了印度,第5军军部部分、第200师和第66军的新编28、29师残部向北沿滇缅公路,突破日军的封锁继续向北进发。



而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杜聿明带领的远征军主力,包括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96师残部,则要徒步穿越野人山。

野人山位于中缅印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多公里,山上乔木遮天,终年不见天日。当地传说有野人出没,本地人将这数百公里的无人区称为野人山。

数万远征军将士就这样开始了这场死亡行军,此前一系列战斗,部队士气低落,又被迫放弃了物资。一路上,除了饥寒交迫的士兵之外,部队还有着大量的伤兵,战士们面临着第一个难关,就是野人山恶劣的自然环境。

这场行军到底有多惨烈?连远征军的副司令杜聿明本人都差点死在了这次行军中,当地不但存在着各种豺狼虎豹等猛兽,还有着大量蚊虫。

杜聿明后来回忆道:“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蟥、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爬虫到处皆是,蚂蟥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



一路走来,一不留神身上就会出现大量的蚂蟥、蜱虫,长期生活在原始森林的蚊虫大多都带有各类疾病。这就夺走了大量伤兵以及体力较弱的战士们的生命。

杜聿明曾亲眼看到,一些发烧严重的士兵被蚂蟥吸血,蚂蚁啃啮,大雨侵蚀冲洗,数小时内即变为白骨。部队一路前进,一路留下了无数尸骨,以至于远征军行军的路上铺满了白骨。

期间,野人山又连日下雨,并引发了山洪,使得部队的行军变得更加艰难。值得注意的是,在远征军的主力部队中,还有不少的女兵,她们也跟着部队一起来到了野人山。

战士们尽可能让这些女兵得到保护,可大军走着走着,战士们自身难保,这些女兵在原始丛林中就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多年以后,远征军女兵刘桂英依旧无法忘记那段行军的经历,她与护士班5个女兵跟随部队一起走,大军一个月后就彻底断粮,饥饿、疾病以及蚊虫猛兽每一分钟都会夺走无数战士的生命。

刘桂英所在的护士班靠着毅力,勉强跟上部队的脚步,断粮之后,杜聿明先是将军中战马全部宰杀给战士们充饥。



战马吃光以后,大家就开始吃皮鞋,吃皮带,就连手枪套也成了他们的食物。当这些东西全都吃光以后,大家就只能够靠树皮和草根来维持生命。

由于不认路,许多部队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原点,更多的人因此被活活饿死,还有不少战士感染了疾病,一旦染病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死亡。

曾经有人饿急了,开始寻找当地的蘑菇等食物,可这些东西大多带有剧毒,刘桂英就亲眼看着一些战友因此丧命。

——当然,她们这些女兵也会成为蚊虫攻击的重点,刘桂英与大家本来约定一起走出去,可一路上有人被狼咬死了,有人病重为不拖累大家,选择了自杀。

走到最后,刘桂英与自己的战友们完全像是行尸走肉一样,只是机械般行走,平日就睡在死尸旁边。好在她运气不错,最终还是艰难走出了这里,刘桂英在后方基地获得了英雄般的待遇。



可后来她才知道,自己竟然是整个远征军中,唯一一位活着走出来的女兵。部队首长廖耀湘得知了此事后,还专程请她到家里做客,因为她是远征军中唯一幸存的女兵,因此大家都格外照顾她。

刘桂英对此心情非常复杂,一路上她送走了无数的战友,甚至她们临终前发生的一切,她都记得非常清楚。

“野人山之行”是中国远征军死亡行军的代表,成为无数人心中永远的痛。

中国远征军首次远征,共有11万将士出国。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数万将士在前线战场与敌人交战不幸殉国,但绝大多数的远征军将士,都是死在了撤退的路上。

远征军最终撤回国内,幸存下来的人就只剩下了4万多人,非战斗减员人数达5万多人。除了普通战士之外,远征军各级指战员乃至高级军官,都有很多人永远留在了那里。



损失最惨的无疑是野人山行军,杜聿明后来回忆:他这一路部队进入野人山的时候,总数大概是2万多人,可这一路部队活着走出来的人就只有3000多。

而这还要多亏杜聿明及时得到美军的空投支援,以及局势所迫,让他不得不改道撤向印度。否则,继续按照杜聿明原先的计划,这3000多人恐怕也前途未卜。

除此之外,第96师在野人山行军的过程中担任全军的后卫,该部在此前的战斗中已经损失极大,进山之前大概有7000多人。

幸运的是,96师的将士们沿着前面同胞们用命开辟出来的道路行军,处境明显要好很多,他们一路也能得到美军零星空投支援。但即便在这种条件下,96师依旧损失惨重,副师长胡义宾殉国,全师只有3000多人活着走出了野人山。



其他几路部队虽然没走野人山,但一路撤退面临的损失同样惨重,北线突破日军防线撤退的主力是戴安澜的200师以及第五,第六军的部分兵力,他们面临着日军的顽强阻击。

后来部队在突围的过程中遭遇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不幸牺牲,参谋主任董干、第599团团长刘树人、第600团团长刘吉汉均阵亡殉国,全师损失惨重。

最终,这路部队一路走一路收容沿途的散兵,活着回到国内的还剩下4000人。

相比之下,孙立人为了部队考虑,拒绝听从杜聿明的命令,选择立即撤入印度。他这一路的部队损失较小,但在撤退的过程中,他们还是遭到日军的阻击,38师最终顺利撤出的还剩4000多人,副师长齐学启将军不幸殉国。

第一次入缅作战,对国人来说感到十分窝火。远征军的战士们在正面战场打得十分英勇,哪怕面对日军的精锐也毫不畏惧,可最终远征军的伤亡数据太令人心痛了,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倒在了撤退的路上,这一切完全是开始没有预料到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