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在猫耳洞里度过了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这个被战火和阴霾包围的地方,见证了她从一名普通医护人员到战士的蜕变。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如何在那狭窄潮湿的洞穴里,忍受着酷热、寒冷、蚊虫叮咬,以及每月生理期的巨大痛苦。面对每一位伤员,她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用急救技能拯救生命,直到自己几乎力竭。
猫耳洞,作为老山前线的重要防线,曾是无数战士的避难所,也成了她与战友们共同坚守的地方。但这个看似安全的地方,实则隐藏着无数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折磨。在这里,她不仅为战士们进行急救培训,还在战斗中亲自参与,一次又一次地冲进硝烟弥漫的战场,投掷手榴弹,杀敌建功。她到底承受了怎样的痛苦,才能坚持40天?
边境防线的艰苦对峙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胜利后,虽然中国军队成功地阻止了越南的进攻,但越南依然未放弃侵占中国领土的企图。越南军队迅速将兵力集中于老山地区,继续在该地区布置防御设施。老山地形复杂,险要的山势和崎岖的地形使得越军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屏障,依托地形修筑了大量坑道、堑壕、掩体和藏兵洞等防御设施,增强了其防御能力。为了防止中国军队的反击,越南军队在阵地周围布置了密集的铁丝网,设置了陷阱和防步兵壕,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对进攻的威慑力和防守的有效性。
在老山地区的阵地上,越南军队还布置了高度警戒的雷场,特别是在400至600米的关键地段,设置了大量的警戒雷场。此外,50至100米的距离内,也布满了大密度的混合雷场,这些雷场无疑是为了防止我方部队接近,同时配合火力点进行纵深控制,形成了严密的防线。
越南军队虽然在老山和周边地区的防御做了大量准备,依然没有停止对中国边境的骚扰。自1979年起,越南不断发动袭击,向中国境内的农场、村寨以及学校开火。边境的农民和村民生活在战火中,他们的家园被摧毁,田地被迫荒废,无法耕种,甚至大面积的橡胶园也无法进行收割。农田一片荒芜,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边民的生活变得极为困难。
除了生产生活受到重创,越南军队的袭击还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由于连日的炮火轰炸,许多村寨和学校受到了严重破坏。52所学校被迫停课,孩子们无法如期接受教育,很多家庭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原本安宁的边境地区,变成了战火连天的战场,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家庭不得不抛下原本的家园,背井离乡,躲避在荒野中,甚至只能在简陋的岩洞中暂时栖息。
两山轮战的紧张局势
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和第11军31师分别对老山和者阴山的越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拔点战斗。在老山前线,40师的一部通过精准的火力打击和快速的推进,仅用7分钟就占领了662.6高地,这一突破使得后续的攻势得以顺利展开。在接下来的5小时20分钟内,40师继续推进,快速攻占了老山的主峰。越南军队的防线在持续的炮火压制下逐渐瓦解,敌军的阵地变得愈加脆弱。中国军队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快速的作战节奏,顺利推进至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在者阴山的战斗也在紧张进行。31师的师长廖锡龙在战前亲自侦察了敌方阵地,并对周围的地形道路进行了详细勘察,为迂回部队选择了最适合的穿插路线。然而,当总攻命令下达时,迂回部队由于道路崎岖、复杂,未能如期到达预定位置。面对这种延误,廖锡龙作出了果断的决策,决定将总攻推迟20分钟,等待迂回部队的到位。经过20分钟的等待,迂回部队终于赶到,但由于长途跋涉的疲惫,廖锡龙决定再推迟20分钟,给部队稍作休整,确保它们能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
40分钟后,总攻终于发起。31师与协同部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在长达数小时的激烈战斗后,31师成功占领了者阴山全线,且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阵亡人数不到100人,但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全歼了越南的两个连,重创了两个营,并击溃了越南的三个团。31师的胜利不仅为部队赢得了荣誉,廖锡龙也因此成为了战斗中的英雄,其果敢的指挥能力为他赢得了高度的评价。
越南军队并没有因失利而轻易放弃,随后的几天里,越南军队不断发动反击,试图收复失地。战斗形势愈加激烈,双方进入了频繁的拉锯战。越南军队通过调整防线和增兵,迅速对老山和者阴山的防守进行了加强,意图夺回失去的阵地。在随后的日子里,双方的战斗轮番展开。
赵慧的救护梦想
1986年9月1日,北京军区的27军奉命开赴老山前线,支援正在进行的作战。这支部队中的赵慧和其他九名女兵作为医疗队员,随同部队一同前往,开始了她们在战场上的紧张使命。
到达老山前线后,赵慧和她的队友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由于前线伤员源源不断,伤员的数量和伤势的严重程度让每一位医疗人员都感到巨大的压力。赵慧和她的同伴们没有时间进行任何长时间的休息,她们必须尽快、尽量精准地进行治疗,以挽救更多战士的生命。每当伤员从前线被抬到后方,赵慧和她的队员们就立刻开始处理,鲜血和伤痛几乎成了她们日常工作的背景。在这些伤员中,有的是因为炮火而受伤,身体遍布弹片和重创;有的是因为敌方的机枪扫射而受伤,面临着剧烈的出血和伤口感染。面对这些情况,赵慧丝毫不敢松懈,她快速评估伤员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将每一位伤员尽可能地稳定下来。
赵慧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冷静。她和同伴们配合默契,处理伤口、输血、止血和包扎,每一项工作都必须迅速且精准,以确保伤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在这个过程中,赵慧的医疗技能受到了极大的锻炼。尽管战场环境恶劣,物资匮乏,赵慧依然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成功救治了大量因战斗而受伤的战士。
随着伤员数量的不断增加,赵慧的工作节奏也愈加紧张。她和同伴们的医护站几乎没停过手,除去短暂的休息时间,大家几乎都忙得不可开交。赵慧和其他医疗人员一起,常常轮班工作,白天夜晚几乎没有分昼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状态。在每一次伤员被送来时,赵慧都会立刻冲上前去,仔细检查、迅速判断伤情,迅速为伤员进行处理。她们常常一边工作,一边听着远处传来的爆炸声和枪声,明白前线的战斗依然在持续,伤员依然源源不断地被送来。
猫耳洞中的救护培训
赵慧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救治伤员。面对前线日益复杂的战况,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为前线的战士们进行急救培训。她希望通过培训,让战士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对自己或战友进行急救,减轻伤势,避免伤亡。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赵慧的教学地点是在猫耳洞,这是一种在老山前线极为常见的防御设施。猫耳洞为躲避敌人的炮火和空袭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洞口狭窄,空间逼仄,躲在里面的战士无法站立,也无法舒展,只能半蹲着,长期这样不仅让人感到极度不适,还容易造成身体疲劳。洞内的排水性差,一到雨季,积水和潮湿的问题就愈加严重。即便天气转暖,洞内的透气性也不好,空气闷热,夏季酷热难耐,再加上潮湿环境里的蚊虫叮咬,成了每个驻守在猫耳洞的战士和医疗人员的噩梦。
赵慧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没过多久便患上了皮肤病。她身上的皮肤发红发痒,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作为女性,赵慧面临的生理期问题更是无法忽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女性的生理期常常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没有干净的卫生巾,没有热水可用,甚至连基础的清洁条件都极为匮乏。加上猫耳洞内的环境十分恶劣,湿气沉重,蚊虫叮咬频繁,这种状况对赵慧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选择离开,始终坚守在猫耳洞内,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赵慧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旧没有停止她的急救教学工作。她的任务是为前线的战士们传授急救知识,确保他们能在战斗中尽可能地自救和互救。当时的战况较为紧张,赵慧利用短暂的战斗间隙,在猫耳洞内开展了大量的急救培训。
尽管洞内条件简陋,空间狭小,赵慧却耐心细致地讲解如何处理外伤、如何包扎伤口、如何应对皮肤病等急救常识。她让战士们动手实践,从简单的包扎到复杂的外伤处理,逐步加深他们的技能。这段时间,赵慧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把急救知识传授给了更多的战士,帮助他们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战斗间隙并不长,赵慧的教学任务经常被敌方的反击打断。在某次敌军突袭中,赵慧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她迅速抓起手榴弹,冲向前线。在紧张的战斗中,她冷静果敢地投掷手榴弹,成功炸毁了敌方的阵地,为我方战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一行动让他的勇敢精神和果断决策得到了前线战士们的高度评价。尽管身体上承受着极大的不适和痛苦,赵慧依然没有退缩,她始终站在最前线,参与到救护和战斗中,尽自己最大努力支持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战士。
整整40天,赵慧和她的队友们一起在猫耳洞中度过,忍受着湿气、酷热、蚊虫和身体的不适,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这段时间里,赵慧完成了急救教学任务,也亲自参与了战斗。
参考资料:
[1]倪方俊.老山前线采访札记(一)[J].视听界,1986(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