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基于真实背景改编,请理性阅读,与君分享旨在弘扬正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前1/2免费阅读。

一战后,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只能保留10万军队,大量退役军官无处谋生,只能出走国外,受聘于外国担任军事教官。恰巧那时的中国军队严重缺乏先进的军事知识、军事人才和军事装备,中德一拍即合,以国家形式进行合作,取长补短。

1930年12月5日,德国军事顾问魏泽尔向蒋介石建议,国民政府军队的最大弊病有两点:一是多而杂,但兵贵精不贵多,应当改革军官的培养制度,完善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的专业培训,推动中国装甲兵的发展进程;二是国家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军阀割据,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应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精锐部队,制约和制衡各方。

魏泽尔的发展思路是先建立一支教导总队,系统性地培训各级军官和教员,让他们具备相关军事技能和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再分派到各级部队,起传帮带的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的是为中国最终建立60个现代化师团。

这个建议正中蒋介石的心坎,于是在1930年12月5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南京成立。一开始,教导总队只有两个营的兵力,包含一个步兵营和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炮连、特务连、通信连,以参加过北伐的军校学生军为主,由团级军官与若干连营级特种兵组成的教导部队,综合素质在那个时代独一无二,且绝对忠诚。蒋介石当时定调:“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目标是培养日后的团级以上军官。”



教导总队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全是德式装备,包括毛瑟步枪、ZB26轻机枪、Ml932型毛瑟自动手枪,Pak35/36型37mm战防炮、81mm迫击炮及钢盔、刺刀、防毒面具和饭盒等其他单兵装备,军服是统一的草绿色制服。所有物品和用具要么直接采购自德国,要么是仿制德国。

指挥官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学员,后远赴德国留学深造的桂永清,外加步、骑、炮、工、辅等方面的15名德国顾问辅助,无论军械、编制,还是操练规则和战术训练都完全按照德国典范令进行训练。

到1937年时,教导总队已扩编到三个师,因“训练精良、纪律严明、战斗力彪悍”被称为中国陆军部队的楷模,当时的国军和在国外学习军事的归国人员,均以到教导总队服役为荣。

就在蒋介石憧憬一统天下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此时的中国属于农业社会,没有工业,甚至军队尚处在冷热兵器交替使用中,绝大多数部队还配备有大刀、红缨枪,步枪是2-4人共用一支,唯有中央军整编师才能做到人手一枪。

日军配置了飞机、舰炮、坦克,拥有全方位的海陆空立体作战体系,随便一个师团的配置火力都是中央军整编师的2倍左右。

中国士兵绝大多数根本没见过舰炮和坦克,当行进中的国军战士好奇地盯着天上的侦察机,思索这是什么玩意儿时,日军舰炮、重炮在侦察机的定位引领下,一轮齐射,国军一个排、一个连的士兵还未看到日军步兵就全部牺牲。



日军旗舰“出云号”的主炮口径超过400毫米,铁通一样粗的日本舰炮射程超过10公里,覆盖整个上海市区,一旦哪个据点战事吃紧,即开炮支援,一炮过去打倒一片,硝烟散去,地上留下直径几米的巨大弹坑,中国士兵尸骨无存。

与之相比,中国军队当时最先进的德国虏伯山炮,最大口径不过75毫米,射程几千米,根本无法穿透日舰甲板。因此尽管国民政府投入了70个师的兵力,对战日军的20个师团,人数优势达到4:1,然而在绝对实力和科技面前,我们不仅无法占据上风,反而难以招架。

6万精锐的桂军“狼兵”奔袭2个月到上海,仅仅一天就拼光了所有的主力师,白崇禧悲从心起,在作战室嚎啕大哭;身背斗笠的粤军打得极其悲壮,广东子弟慷慨赴死,在淞沪会战中的死亡率高达99%,战后粤地处处挂白绫;

8万川军儿郎大吼着“锤子”、“先人板板”冲向日军,战后仅剩不到两万,精锐全军覆没;湘军是全国唯一一支全员参战的部队,面对日军,湘军倾巢而出,未给自己留一点家底,把全省仅有的13个师全部投入战场,9万湖南子弟兵尽皆战死,淞沪之战成为湘军的绝唱,从此中华再无湘军番号。

除此之外,手握大刀的西北军、东北军、滇军、黔军、闽军、鄂军、豫军、皖军齐赴上海,共赴国难……

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70万国军与日寇在多条战线浴血厮杀,总体伤亡达到30多万人,一天拼光一个师,国军将士平均存活率只有7秒。蒋介石几乎打光了家底,以德国整编师为标杆建立的30万中央军损失了10万到18万人,华夏儿女可谓血流满地,尸横遍野,一寸山河一寸血。

战前以为手到擒来,三个月能占领中国的日军有苦难言,死伤9万余人,骑虎难下,不得不从国内向上海继续增兵。重压之下,中国军队被迫向位于上海边缘的苏州河南岸撤退。

再退就是失去整个上海,此刻摆在蒋介石面前的选择是打还是不打。打,八成是输,但战争已经打到这个地步,蒋介石不敢说不打,否则将失尽民心和士气。

蒋介石用颤抖的双手下令教导总队出战。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将军极力反对,冲进蒋介石办公室拍桌子怒吼:“教导总队的三个师是中央军的根基,不能调上战场。只要教导总队还存在,再建国军德械师指日可待,如果把他们打完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将无军。”

法肯豪森所言在理,从古至今,一支军队只要骨干尚在,重建是比较容易的事。练兵时,老兵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新兵,把这支军队的战术、气质和血性刻在新兵的脑海里、骨子里;交战时,老兵是定海神针,能稳军心,振士气,老兵不死,番号不灭。但如果是从零开始重建一支军队,一切从头开始摸索和塑造,不仅时间长,见效慢,即便建成后也没有人敢肯定这支军队临敌时的抗压能力和战斗力。

法肯豪森对蒋介石说:“现代战争打的是国力,日本兵力强盛但国力小,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我们应该与日本人打成一场消耗战,以日本的国力无法支撑一场长期战争。”

法肯豪森建议蒋介石用空间换时间,放弃一些北方省份,在矿山、海岸和江河地区等处依托地形建设一些防御设施,逐次抵抗,让日军每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代价。国军最后的防线是依托黄河据险而守,同时敌后组织一些游击队,专打日军的后勤,慢慢消弱其军事优势。蒋介石摇摇头对法肯豪森说:“但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已非按我个人意志为转移。”

教导总队的三个德械精锐师在5天内集中于长江南岸,以第十九路军的名义进入淞沪战场。为何不是以中央军的名义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