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遍观点来看,知县虽然位列七品官职,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这已经是他们一生中所能接触到的最高官职。而对于古代读书人而言,获得一个知县的职位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是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的期望所在。从小就进入学堂,从启蒙到每日刻苦念书,这一切都为了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一名普通读书人通常在8岁至12岁之间入学,不过这段时间只是他们“一步一钢”的初始阶段,启蒙期间学生主要以背诵四书五经为主。等到能够熟背这些经典之后,他们才会开始练习八股文,其中两三年时间的基础学习至关重要。一位10岁入学的学生,在13岁时应当能背完四书五经,并且开始接触八股文,通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15岁左右他们才算刚刚拿到一个称为“童生”的门槛资格。
拿到童生头衔后,接下来便是府试。虽然通过府试后依然是童生头衔,但这一步是选拔更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17岁左右顺利通过府试的读书人能进入院试。院试是全省性的统一考试,由学政主持,考试难度较大,涉及更为广泛的知识面。通过这一步的读书人便能获得国家正式承认的首个科举功名——生员即秀才。这一阶段,约在20岁完成的概率较高。
然而,此后的乡试对读书人来说是更具挑战性的存在。每三年一次的乡试,面对全省上万名优秀生员的激烈竞争,仅有那少数几十人能成为举人。庞大基数的竞争者和有限的录取名额意味着99%以上的考生最终止步于此轮。倘若这位读书人在25岁时能顺利通过乡试,算得上是相当幸运。
乡试次年,举人们奔赴京师,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京师会试参考人数大致在万人以上,录取比例约为1.5%。虽然竞争依旧激烈,但这一步往往不如乡试艰难。如果参与两次会试,通过后年仅29岁的读书人便能获得贡士资格,紧接着参加新的殿试并成为进士。在清代历史中,新科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2岁,而29岁成为进士已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成为进士并不意味着仕途一片光明,他们还需要等待吏部铨选的机会,这一过程通常需耗时数年。从康熙朝起,新科进士的候补时间逐渐延长,平均候补时间已超过6年,有的甚至长达八九年。29岁考中进士,至少要等到35岁左右,才有机会被授职知县。这还不包括进入地方后的进一步考核过程,知县的职位虽然看似平凡,但实际上相当重要,现实中能达到这个职位的普通读书人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到地方上,新科进士们不会立刻得到实授职务,地方督抚通常还会对这些新人进行试用安排,进一步考核其行政能力。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两年时间,甚至更长。经过多番考核之后,37岁的进士才有可能被正式授予知县官职。因此,一个普通读书人,从最初的入学到最终成为知县,需要至少27年的奋斗,这还并不是极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