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时节,吃火锅正当时。而腐竹,是桂林很多家庭吃火锅时的必选菜品之一。临桂区南边山腐竹,更是不少市民购买腐竹时的首选。
近日,记者前往南边山镇玉联村,跟随当地制作腐竹的行家里手体验南边山腐竹的古法制作技艺,感受“素食之花”的舌尖魅力。
深山腐竹常飘香
近日,记者从桂林市区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到达临桂区南边山镇人民政府,再沿着蜿蜒山路行驶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采访目的地玉联村委坪地村。这个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小山村,依山而建,茂林修竹,环境优美。漫步村中,有浓郁的豆香传来,正是有村民在制作腐竹。
在半山腰的一处房屋前,“70后”村民龙秀琼正和二女儿李小芳忙碌在自家腐竹作坊里。进入腊月以来,每天用100斤左右干豆子制作腐竹,已成为母女俩忙碌的“标配”。在家里新房子的露天晒台上,一排排腐竹正在冬日凉爽的北风中慢慢变干。
1989年,新媳妇龙秀琼从永福县嫁到南边山镇,从此与丈夫李广达开启了做腐竹养家糊口的生涯。龙秀琼说,坪地村山多地少,他们家每人只有5分田。上有老,下有三个儿女,像坪地村大多数农家一样,种黄豆、做腐竹、卖腐竹,成了龙秀琼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农户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做腐竹就成了少数村民的坚守。不过,龙秀琼放不下这门老手艺。她说,她喜欢做腐竹,看着豆子在自己手中变成腐竹,也是一种享受。所以,至今他们家仍是全村坚持常年做腐竹的人家。
为了把腐竹做好,龙秀琼和丈夫专门建起了一个占地一亩多的作坊,里面设有大灶台、土灶豆浆池等,作坊前的大树下,还专门安置了一台石磨。
在过去30多年的时光里,凌晨起床泡豆子,成了龙秀琼与新的一天打招呼的方式。龙秀琼说,干豆子要泡好才能磨浆,冬天要泡6个小时左右,夏天则泡4个小时左右。为了赶时间,也为了满足一天制作腐竹所需,凌晨起床泡豆子是最好的选择。
生活的辛劳,也会留下些许让人回味的浪漫。龙秀琼笑着说,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腐竹,经常让她和家人全身都散发着豆香,也让小村常飘着腐竹的香。
工艺繁琐的土法制作
一番交流过后,记者跟着龙秀琼母女俩一起做腐竹。龙秀琼说,当地土法制作的腐竹,虽然制作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做出的腐竹口感更佳,她建议记者体验土法制作的过程。
一个已经搁置了数年又被清洗得干干净净的红沙材质石磨,早就被放置在了作坊前的树下。龙秀琼说,在上个世纪,还没有打浆机,家家户户都用石磨磨干豆子,目的是去皮,并以此保证做出的腐竹口感细腻。把事先准备好的干豆子倒入石磨中开磨,记者以为很费劲,没想到很容易就把干豆子磨去了皮。龙秀琼笑着告诉记者,干豆子因没有水分的缘故,所以很容易磨破,也就很容易去皮。不过,要是每天磨20斤干豆子,却是一件既费时又特别辛苦的事。
磨过的干豆子被倒入簸箕中,上下翻动簸箕的同时吹气,豆皮就飞散出去了。接着,就是把去皮的黄豆泡水。为了节省时间,记者直接用龙秀琼一家提前泡好的黄豆,开始用石磨磨浆。石磨磨浆,右手摇磨,左手放水和豆子,考验操作者的手劲和协调能力。不断转动沉重的石磨,记者很快就感觉手劲不够了。古法制作,实属不易!
磨好的豆渣被倒入方形滤布中滤水,滤的过程中不断用沸水冲洗滤布中的豆渣。待浆汁装满滤布下方的大桶,就开始第一次煮浆。浆汁被倒入锅中煮沸,成了香浓的豆浆。忙碌的间隙,喝上一杯暖暖的豆浆,很是惬意。
喝完豆浆,其他活也得接上。龙秀琼和二女儿分工合作,一位负责给豆浆池的土灶生起了火,一位负责把间隔用的木板安置在了豆浆池上固定的位置。一个长约两米,宽约1米的豆浆池,被木板间隔成了8个长方形区域。接着,母女俩把煮沸的豆浆,慢慢倒入豆浆池内。在慢火的作用下,池内的豆浆表面慢慢出现了一层豆膜。待这层膜慢慢成形,龙秀琼挑起一个长方形木框中豆膜的一角,再一提,一根还滴着豆浆的湿腐竹成型。随后,这根腐竹被挂在了豆浆池上方的晾晒杆上。
记者注意到,等待豆浆成膜是一件极其考验操作者技术的活。首先,豆浆池下方土灶的火候必须掌握好,火太大,容易将豆浆煮沸,就不能成膜了;火太小,豆浆变冷,也不容易成膜。那么,怎样才算是合适的火候呢?龙秀琼说,当操作者用手去挑豆膜时,手会接触到池中的豆浆,以手感觉豆浆的温度不冷又不烫为宜。其次,在挑豆膜之前,要仔细观察,如果豆膜和豆浆的界限不怎么清晰,就说明膜还没成型。此外,挑了一次豆膜后,一般要间隔十分钟左右才能挑第二次。
就在不断挑豆膜、晾晒湿腐竹和等待的过程中,时间静静流逝。等到豆浆池中的所有浆水都成了腐竹,时间已经过去了半日。
“素食之花”美名扬
湿润的腐竹晾满了两根杆子,又被龙秀琼母女俩抬到了楼房的晒台上。在风干的过程中,她们会不时翻动腐竹,以便它们干得透彻。几日后,当色泽淡黄的干腐竹被装入篮子,意味着所有工序的完结。腐竹的烹饪之旅,也由此开启。
采访当日的午餐,龙秀琼一家让记者品尝了新做的腐竹。被鸡汤煮过的腐竹,变得汤汁饱满,吃起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软、糯、香和细腻口感。
李小芳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父母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制作腐竹,受到众多顾客的青睐。目前,每斤黄豆腐竹的销售价,一般稳定在30元左右。这个价格,看起来有些高,其实对于制作者而言,利润微薄。一斤干腐竹,需要用3斤黄豆,成本就达十几元,再加上人工、材料和损耗,总成本已到20元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当地农户选择放弃继续制作腐竹的重要原因。
幸运的是,南边山腐竹制作技艺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据南边山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南边山腐竹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23年开始申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0后”周理松是南边山腐竹制作技艺的县级非遗传承人。2017年,周理松在自己的家乡南边山镇靖远村成立村集体经济企业,他担任手工腐竹总技师,专注腐竹生产。数年来,周理松为了把集体经济企业办好,也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组织村民学腐竹制作技术。他以集体授课讲解、每道工序实地操作、演示等方式传授给乡亲们,直至学习者能够掌握技术为止,让不少人因此获得了一技之长,也让南边山腐竹制作技艺得到更多人的传承。
传授技艺的同时,周理松坚持选用当地种植的黄豆作为原料,用传统手工方式制作腐竹。从选豆到制作,从成品到包装,周理松全程严控产品质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摸索,靖远村生产的色泽金黄、豆香浓郁的腐竹,很快赢得市场的青睐,被顾客赞为餐桌上的“素食之花”,并成功入选“广西扶贫产品”。
2024年,靖远村生产干腐竹总产量3.5万斤,年产值110万元,给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收入。春节将至,各地订单纷至沓来,给靖远村这个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希望,也让坚守南边山腐竹制作技艺的人们看到了更多希望。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 李忠波 刘菁 通讯员汪璨)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