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频频出现的“江东”,与“西蜀”相对,是孙吴政权的代称。

那么,历史上的江东到底是指哪里?所谓的“江东六郡”,又在如今的哪些城市?



江东

“江东”并不是行政区名,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自安徽南部流至江苏南京一带的长江,呈西南—东北走向。

所以从中原望去,长江东南岸的广大区域便被统称为“江东”,这是自秦汉时起就有的说法。

至东汉末年,“江东”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囊括了今日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甚至江西和福建的部分地区。

江东是孙策崛起的摇篮。

他带着父亲孙坚留下来的兵力,南征北战,一路打出了江东六郡的基本盘——

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和庐江郡。

从地理上讲,这六个郡分布在今天的苏、浙、皖、赣、沪、闽等地,是当时南方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吴郡

江东六郡里名气最大的一位。

不仅是孙策最早夺取的一块地盘,也是日后东吴政权的政务中心。

吴郡的郡治在今天的苏州市,辖区涵盖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带,还延伸到了今天的上海、浙江嘉兴以及杭州北部。

也就是说,今天最具“江南气质”的地方——江南水乡、沪上繁华,基本都在当年吴郡的辖区里。

此地物产丰富,人文鼎盛,还出了张昭、顾雍、陆逊等一大票东吴重臣,可谓人杰地灵。



会稽郡

这是东吴版图中面积最大、辖县最多的一个郡,郡治位于今天的浙江绍兴。

东汉末年的会稽郡,囊括了整个浙江、福建的大部分地区。

宁波、义乌、台州、温州、福州……

这些今天经济大省的核心城市,很多都在当年的会稽郡治下。

秦统一六国时,这里作为越国旧地,地处东南边陲,独立性更强,也因此成为了后来的“抗秦主力”。

在这种民风和历史土壤的影响下,会稽名士天生傲骨,自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刚烈。



丹阳郡

丹阳郡治初设于安徽宛陵,即今日的宣城市;后移至建业,也就是南京。

丹阳郡所辖范围横跨安徽东南、江苏西南,包括芜湖、池州、铜陵、南京、宣城等地,还一度管理浙江北部的临安、安吉一带。

说起丹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丹阳兵”了。

“丹阳兵”并非专门建制的兵种,而是对丹阳郡兵士的通称。

丹阳山川险峻,民风剽悍,尚武好斗,是有名的“精兵之地”,群雄多将丹阳视为募兵要地。



豫章郡

豫章郡地处今江西中部,郡治在南昌。

辖地大致等于今天江西省的主体部分,包括南昌、九江、宜春、赣州、抚州、上饶等地。

豫章郡东连闽地南通粤,汉初时便是南疆重镇。

汉朝平定南越、闽越时,豫章就是大军集结、后勤输送的重要基地。

它地势险要,物资丰富,是东吴在南方的“钱袋子”和“粮仓”。



庐陵郡

与豫章毗邻的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吉安泰和县。

虽然比豫章面积小一些,但其位置靠近五岭山脉,是当时东吴通向岭南的重要门户。

这也是为何东吴后期极力控制此地,以防止交州(今广东广西)独立。



庐江郡

庐江郡是江东六郡中最特殊的一个。

为什么特殊?因为除了庐江郡大部分在长江以北,其他郡都处于长江南部。

庐江郡的治所最初设在今安徽庐江县,后迁至今潜山市。

其辖地囊括今天的六安、霍邱、舒城、无为、巢湖一带,还曾一度深入河南南部和湖北东部。

虽然它不在长江以南,却因为孙策起初就是从这里渡江、收服江东,因此被视为江东六郡之一。

它既是吴军北伐的前线,也一度是争夺最激烈的战区。



消失的江东

到了隋唐时期,郡制逐步简化,改以“州”和“道”来划分全国。

唐玄宗时的“江南道”,被拆分为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

江西地区由此归属江南西道,而江东所在的江浙地区,则划入江南东道。

唐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崛起,江东一带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税收最重要的地区。

这样的地区,自然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所以,“江东”从此就开始被不断分化。

到了元代,中央进一步确立了行省制度,江东所在的区域归入“江浙行省”

“江东”这一称谓,就逐渐消失了。

“江东”不再存在于版图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江苏、浙江、上海、福建……

唯有在文人墨客怀古的诗句与史书中,能再读到“江东”二字,回想起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