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的事情,现在不准聊。
所以,今天聊聊大家熟知的一个人物——曹冲。
大家对“曹冲称象”故事耳熟能详,课本上就有。
六岁的曹冲用巧妙方法算出大象重量,令全场惊叹。小时候,我们都觉得曹冲是少年天才,他的方法看似绝妙。但长大后再看,不禁会产生疑问:曹操身边那么多老谋深算、通古博今的大臣,如荀彧、程昱、贾诩等,为何没人想出这个办法?
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的《墨经》里,就有“物之大者沉,物之小者浮”的记载,鲁班、墨家、管子等人在浮力、水位、工程测量等方面的技术也层出不穷,造鼎、铸器、运粮、测量水量等都已使用类似方法。所以,曹冲的方法在当时并非什么“天外来物”,在懂行的人看来只是常识。那么,曹操手下的大臣们到底是真不知道,还是不敢知道呢?
从曹操对曹冲的器重可以推测,称象这件事更像是一场“继承人亮相”的舞台秀。史书记载,曹冲去世时,曹操痛不欲生,还对其他儿子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可见他一直将曹冲当作继承人培养。
曹操为曹冲安排左右师保,教授经书,还让他随诸将观兵阅武,这显然不只是培养兴趣,而是权力布局。
朝堂百官自然明白曹操的用意,他们不会说出正确答案,而是给曹冲表现的机会。
再看如今那些“少年英才”的履历,它们像极了当年的“曹冲称象”舞台。我们看到 17 岁的“天才创业者”被资本投资、媒体报道,“竞赛全能王”科学、人文、体育通吃,“高中挂名教授论文”的学霸等。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初创公司可能只是空壳,靠父母亲戚的基金撑门面;论文可能是教授或长辈所写,孩子只是挂名;项目数据早已准备好,孩子主要负责领奖;比赛成果可能是团队完成,孩子只负责讲 PPT;“富人运动”的奖牌是用金钱买来的;实习是靠家里关系,采访也有提前写好的剧本。
媒体、群众、老师和招生官等之所以容易被打动,是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的演出,看不到背后的筹备。我们从小读了太多“曹冲称象”这类宣扬“有人天生聪明”的故事,所以一看到“聪明履历”就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其实,很多时候重点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或正确,而在于是否有资格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就像杨修同样聪明,但他没有曹冲那样的地位,最终结局悲惨。
如今很多“豪门子女”的履历看似辉煌,如“清华/北大少年班”“国际奥赛金牌”“17 岁挂名 Nature 论文”“华尔街实习”“创办企业被投上亿”等,可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诸多问题。像 hackathon 比赛靠团队协作,最终由一两个码农“主攻”,挂名很容易;论文背后是他人操刀;初创公司是空壳,靠父母基金投资装点;企业家是包装出来的人设;竞赛金牌是富人特供项目;实习等机会全靠父母人脉。这些“少年英才”的舞台,就是现代版的“称象船”,我们看到他们在台上“大放异彩”,却看不到背后早已有人做好了一切准备。
我们应该从质疑“被灌输的知识”开始,学会看穿这些现象。就像课本里的《曹刿论战》,我们只知道鲁国靠一鼓作气击败齐国,却很少思考为什么后来会惨败,因为课本常常遗漏后续和隐情。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曹冲称象”的那艘船,不是普通人能随便上的。
我们不是要否定聪明,而是要搞清楚谁有机会被承认聪明,谁连证明自己聪明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