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包邮区”在近十余年中成为人们对上海、江苏、浙江昵称。说起包邮区的简称,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称之以江浙沪,而不是三地的正式简称苏浙沪。江苏省虽然简称苏,单独使用时也习以为常,然而在很多人心里,老会觉得当它与浙江、上海的简称放在一起时,似乎不太搭,用着别扭。其实这是一种基于传统习惯的惯性思维,“江浙”历经历史沉淀,已成为固定用语。
被称为“包邮区”的江浙沪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部分江西网友在网上竭力宣传“江”是江西的简称,特指江西,所以“江浙沪”是指江西、浙江、上海。此言虽有一定道理,却有失偏颇。
江西的简称由“江”变“赣”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这个经济常年排十多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的省份,在周边各省的映衬下相对低调,平时不怎么被人们所关注,耀眼的时刻往往伴随各种“环江西圈”而来。
晋元康元年(291年),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共十郡,设立新州,因江水之名而称江州。几乎江西全境都属于江州,且为江州的核心地区。从此刻开始,江西便与“江”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分天下10道为15道,江南道一分为二,设立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辖今江西、湖南大部,及湖北、安徽的一小部分,治洪州(今南昌市)。“江西”之名自此而始。
江西的“由江而赣”历史展宣传页
两宋,设立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江西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小部分属于江南东路。元代设立确立行省制度,设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西行省、江省,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属于其辖境(饶州、信州、铅山属于江浙行省)。
明代,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建制,但改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经过一轮拆分组合后,今天的江西格局就此鼎定(独缺东北角的婺源县)。这个全新的江西省,正式名称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足足八个字,长度与元代的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相当,日理万机的江西三司官员们哪受得了这份折磨。既然元代的官员能简化行省名称,自个依葫芦画瓢便是。于是,在各种公文里头辖区的名称一减再减,从江西布政司、江西省、江西、江省,一路简化成“江”。所以我们现在的各行政区给自己找简称的传统,早在明代便已形成,算是一种优良的传统习惯。
可以说“江”作为江西的简称,从元贯穿明,一直延续到清,被官方、民间大量使用。如元人虞集在《贡院题名记》中提到“夫江省,所统郡二十,多以文物称”;明人欧阳铎《黄乡保筑城碑》:”赣,江省边邑也”;清人李振裕之《与吉水王明府书》:“江省理学,海内所推”。
赣江:江西的母亲河
清代,江西巡抚更是被简称为“江抚”,比如王闿运在《独行谣(感赠邓辅纶)》中:“江抚沈葆桢、浙抚左,皆与曾侯争小事,腾章相诋,曾不能直也。”
总之“江”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江西省的简称,而“赣”诚如上述引用材料所述,一直是“江省边邑”赣州的简称,局限于江西南部的赣州府,最多扩展到南赣地区(南安府、赣州府)。
直到清末电报兴起,受限于传输的容量和成本,其价格很贵,可以用字字千金来形容。为节省费用,压缩信息内容成为必然选择,连时间都不放过。清末著名外交家洪钧依据金代编修的《平水韵》,创造性的发明“韵目代日”从《韵目表》中挑选出三十个代替日期的韵目,分别代表三十天。比如“二十九日”有四个字,而对应的韵目为“艳”,直接压缩了三个字。
“韵目代日”一直沿用了七十多年,直至建国初期。“江”也在韵目表中,位列第三,代表初三(其后为西历3号)。电报末尾署上“江”,代表此电报为三号发出。
“韵目代日”的《韵目表》
电报正文中出现“江电悉”,意思为三号的那封电报已经收到且看过了啊。若江西再以“江”为简称,那么这里便会产生误解:到底是三号的电报已收到,还是江西发送的电报已收到?
也正因此,江西选择改简称,正好赣江纵贯江西,为江西的母亲河,所以选择了“赣”作为新的简称。被夺了简称的赣州,只能委屈巴巴翻故纸堆,启用曾用名“虔”作为简称。
江苏的介入
明代,两京十三省中,名称带“江”的只有江西和浙江。而浙江自唐代设立浙西观察使、浙东观察使起,一直以两浙自称,使用“浙”作为自家的简称。所以“江”为江西独享。明代官方文书用简称指代省份时,“江”指江西,“江浙”的“江”也指江西,私人文书同样如此,只有极少数例外。
及至清代,事情发生了重大变化。
1645年,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被清廷攻灭,大明的两京尽数落入清朝之手,北京依然是首都,故北直隶依然是直隶,但南京已不再是留都,作为寻常省份再用直隶,呼之以南京,非常不合适。是以清廷于当年宣布改南京应天府为江宁府,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江南省)。
江南省
你是江西省,我叫江南省。你江西省嫌全称太长,绞尽脑汁的选择用简称,我江南省自然也需要。统管江南和江西的总督叫做两江总督,两江,两江,大家都是“江”吗,一江各表有何不可。于是,很多官员也称江南省为“江省”、“江”。
然而时隔不久,江南省便被拆分。这是由于江南省体量太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
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正式下令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
当年的江南省不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分作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可清廷出于统治需要,沿袭犬牙交错的传统,竖着将其一劈为二,所以新生的江苏省和安徽省都属于缝合怪。今时今日江苏的散装,与此不无关系。
新生的两省名称也非常奇葩,把直辖府州之名尽数塞进了省名中,江苏省的全称为:江南江苏松常镇淮扬徐太海通十一府州承宣布政使司,简直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为此不得不想方设法的简化,“江南江苏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江苏布政使司”等称呼应运而生。
即便如此行文依然多有不便,存在同样问题的安徽,最终选择了省会安庆的古称“皖”作为简称。江苏则继承江南省的衣钵,继续简称“江”。反正省会江宁简称“宁”,与“江”并不冲突。
江苏布政使司的名称演变
如此一来,两个江省并存,难免会出现紊乱的情况。直到乾隆时期,终于有人受不了一江各表,基于江西先用“江”为简称,自家后用的现实,江苏方面把靠后的“苏”字捡了起来,开始称本省为“苏省”、“苏”。苏作为江苏的简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但很长一个时期内,“江”和“苏”作为江苏的简称并存,直到电报出现,基于同样的原因,江苏也弃用“江”,正式定“苏”为简称。但“江”这个简称并未退出江苏的历史,民间依然在用,甚至官方也偶尔会使用,比如下图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有“江苏简称江省”之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
“江浙”的演变
江浙作为地理名称,始于元代。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随即南宋大部被纳入元朝版图。大都方面在新占领土上也推行行省制度,将两淮、两浙、江东等南宋的核心地区合并为一个行省:江淮等路行中书省。后划江而治,位于江南的原江南东路与两浙东西路组建新的“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
明初江浙行省被拆分,原江南东路地区及两浙西路的苏松常镇四府划出直隶中书,饶州府、信州府划归江西省,其余十一府改设浙江省。
元代江浙行省
明代,因江东路和江浙行省彻底消失,“江”成为江西省的专用简称。在官方及民间文书提及江西与周边省份时,常用“江”与邻省简称连用,比如“江闽”、“江粤”、“江广”、“江湖”。浙江与江西相邻,自然也常用“江浙”指代两省。
比如正统二年,行在户部奏:“……岁凶缺食,往往借贷于官。今江浙等处丰收,请令所司出价敛籴,以防荒岁赈民。”景泰五年,礼科等科给事中陈嘉献等奏:“去冬今春,各处雨雪过期,江、浙、直隶,今大水为患。”嘉靖二年:“命借留直隶、江浙漕运京粮三十万石于南京给军,以南运粮每石折银七钱角□羊补,不为例。”
可以说终明一朝,“江浙”的“江”指的便是江西。直至清初,“江浙”依然时常被用来指代江西、浙江。比如顺治十年:“浙闽总督刘清泰、江西巡抚蔡士英、浙江巡抚萧起元、各疏报江浙会剿,将领陈升等自均潭进攻九仙山贼寨。”
可随着江南省、江苏省的先后设立,“江”不再为江西独享。“江浙”的含义也逐渐发生转变。
长江江苏段风光
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与浙江同处一个地理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分属吴越这对世仇,但双方份属同文同种,因此自先秦时期起便交往密切,并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区划之下,故认同感非常足。
而江西的地形为三山夹一盆,东、南、西三面被山脉环绕,只有中部赣江流经的区域形成赣州盆地、吉安盆地等一系列盆地,北部则是鄱阳湖平原,对外交流最方便的途径为走水路经由鄱阳湖水系,入长江,通天下。虽然可以从赣东北走陆路与浙江交流,但双方民系不同,存在方言阻隔,交流相对较少。
也正因此,当江苏使用“江”为简称,并被民间认同,长期使用后,“江浙”一词逐渐从指代江西、浙江,演变为指代江苏、浙江,其原有含义逐渐被人们所忘却。
阿越说
上海最早只是江苏松江府下辖的一个县,直到1927年成立上海特别市,才升格为直辖市,并于1930年更名上海市,其后上海的辖境逐渐扩大,经过近30年变迁才有今日之规模。其简称“沪”也从此被世人所熟知。因此当上海被列入“江浙沪”时,“江浙”一词的概念早已固化为专门指代江苏、浙江。
基于上述缘由,你可以说江西曾经简称“江”,“江浙”也曾是江西、浙江的代称,但不能以此否定它当下专指江苏、浙江,更不能据此进一步说“江浙沪”指江西、浙江、上海。
有人可能依然不服,你江苏、浙江、上海的官方名称明明是“沪苏浙”,凭什么抢江西的“江”自称“江浙沪”?诚然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官方正式称呼为“沪苏浙”或“苏浙沪”,但这并不妨碍民间依据传统习惯以“江浙沪”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