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思考一下,蜀汉与曹魏的差距是什么呢?它不是人才的差距,更不是人口的差距,甚至不是长安洛阳的差距,而是制度的差距。而这个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虽然这个制度无法撼动商品无寒门的情况,但却让那些出身底层的人才有了施展才能可能。这就像笼罩的乌云中射进来一丝光明,虽然它不能带给整个大地光明,但却照亮了一部分人,也在瓦解着乌云的统治力。我们只要熟悉历史,就会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东西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修修补补最终变得完美,比如八小时工作制。多少人的流血和抗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各国首脑看到了这些人的顽强,最终选择了妥协。
曹魏
而反观曹魏,它的很多举措都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反观蜀汉,领土和人口成为了最小的问题,内部派系的斗争成为了蜀汉衰落的关键。这里面有益州派、荆州派和孙乾等元老派,更为可怕的是蜀汉的人才选拔是任人唯亲。虽然诸葛亮口中是任人唯贤,但巴蜀人家的普通人会见到诸葛亮吗?他身为蜀汉的丞相,周围还不是官宦子弟?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即使益州派也分为东州军和西州军,而且益州派压根不关心兴复汉室,他们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利益。而诸葛亮每次北伐掣肘的都是益州派,虽然百姓对它们是牛马,但它们也不能看着白白送死。
而对于蜀汉而言,诸葛亮任用的很多都是官宦世家子弟,比如关兴、张苞、马谡等等。你说他们不厉害吧,他们又出身武将世家,但后天的努力又怎么能比得上天赋异禀呢?因此当他们遇上了王双、当诸葛亮遇到了郝昭,自己的手底下马上会捉襟见肘。尤其是帅才的匮乏是蜀汉的软肋,后期更是只有一个姜维苦苦支撑,尤其当邓艾偷渡阴平以后,蜀汉人才匮乏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因此刘禅病急乱投医任命资质平庸且无实战经验的诸葛瞻父子,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忠名
诸葛瞻父子用死买了一个忠名,但代价却是因为诸葛瞻的擅自出战导致蜀汉仅有的生力军被消灭殆尽,更为可怕的是:蜀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绵竹。而这些就是蜀汉存在的弊端,而通过这些弊端也能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就算活着,也不可能北伐成功。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帅才的缺失导致诸葛亮压根无法分兵出击来减轻自己的压力,相反曹魏则会多路合击蜀汉,这在战略上是非常可怕的。有人说到如果魏延活着呢?我想问:如果魏延活着,你敢任用这个人吗?
我看到魏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侯景,而魏延也是一个反复横跳的高手,他先在刘表手下做官,后来刘表死后曹操重兵压境后又逃离荆州投奔长沙,刘备攻打长沙时又投奔刘备。这样的人在有人制约时是一个好手,但如果没人能够制约他,那么他就会成为第二个尔朱荣和侯景。而三国演义压根魏延逃离荆州时进行了美化,而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或许诸葛亮用后天的努力将蜀汉的军事做到了极致,但谨慎放在军事上明显是有些不合时宜的,不是吗?
郝昭
如果诸葛亮有一个像郭淮或者郝昭这样的帅才,然后蜀汉兵分两路牵制曹魏兵马,那么蜀汉整个战略就有了很多选择,他们可以合并一处逐个消灭,也可以深入腹地牵制曹魏军队回援并在其兵困马乏时以逸待劳。甚至还可以起到遥相呼应的目的,而诸葛亮率领数十万人马北伐时不管粮草还是战略都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而且诸葛亮能够调动的兵力非常有限,南边张疑的五色军和东边李严的军队都是益州军,而且他们要防备东吴和南蛮,更加不能轻动,而且诸葛亮还要留人镇守成都,以防止大权旁落,这就很牵制兵力。
事实上汉室在当时已经没有了号召力,对于百姓来说,汉桓帝和汉灵帝倒行逆施让百姓饿殍遍地,他们又怎么会想回到汉朝呢?对于世家而言,原来受世家恩惠的荀彧等人,要么老死,要不就是被赐死,这些人的后人更可能思念汉室了。而从结果来看,这些年的北伐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反而让大量的人口死于战乱。蜀汉最鼎盛时期人口达二百多万,但经过夷陵之战、南蛮之战以及后来的对曹魏出兵,蜀汉人口已经仅仅剩下94万,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法治
而这一切都是蜀汉建立是没有一套法治作为支撑,因此诸葛亮就成了蜀汉的救火队长。我承认诸葛亮在法治和内政治理方面非常牛逼,但就算是神仙也难以支撑从内到外的长途奔袭。再加上刘禅整日吃喝玩乐,诸葛亮不仅要承担丞相的职业,还要承担国君和统帅的责任。而一句鞠躬尽瘁背后是诸葛亮由于长期得劳累辈活生生累死的事实,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制度建设。汉武帝解决匈奴搞得穷兵黩武,但唐太宗授予统帅临机决断之权却在很短的时间轻松就搞定了突厥。当然这套法治的前提是凌驾于权贵之上,不然制度就成了权贵敛财的工具,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