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关羽去世之后,东征伐吴之前干了三件事:
1、进行战争准备。
公元217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倾全国之力攻打汉中,经过两年多的战争,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后,才让战争有了转机。
219年3月,曹操率领主力进入汉中,刘备则固守不战,企图以消耗来对抗曹操,曹操依靠汉水运粮,大量的粮食从关中运往汉中前线,成本非常高。
曹操仅仅在汉中待了两个月时间,在把汉中人口迁走之后,就率军主动退出汉中,把鸡胁一般的汉中让给了刘备。
关羽之死
即使如此,刘备也花费了汉中两年多的人力、物力来打仗,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物质极度匮乏。
在整个襄樊之战发生的期间,刘备没有任何支援关羽的举动,不是不想,而是没实力支援,刘备在汉中有近十万军队,打了两年多,消耗了大量的粮食与物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其次才是士兵,刘备在汉中之战消耗了益州所有的粮食,当时的益州是种水稻的,一年一熟,刘备想在关羽被杀之后出兵攻打东吴,至少要等一年。
南方水稻一般是7~9月成熟,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间是七月,这说明刘备刚刚抢收了当年的粮食,就急于发动战争了,因为其它物资都准备好了,就等充足的粮食就能开战了。
刘备在汉中之战打了两年多
关羽是220年正月被杀,刘备是221年七月发动战争的,中间有一年半的时间,有两次水稻成熟的时间,等于是刘备收了两季粮食,才具备发动战争的基本条件。
2、称帝。
刘备在进行战争准备的同时,曹魏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就是曹丕称帝了,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于曹丕,但是刘备这边不知道汉献帝结局如何,都以为被曹丕杀了。
或者说刘备故意传出汉献帝被曹丕所杀的谣言,因为只有这样,刘备才能名正言顺地称帝。
刘备从小的理想是乘坐羽葆盖车,这是帝王才能坐的车,意思是他从小有个帝王梦,毕竟是汉室宗亲的后裔。
刘备称帝
从黄巾起义开始,刘备就开始创业,他不像曹操与孙权,曹操家族有权有势,孙权有父亲与兄长打下的基业,刘备只能靠商人的赞助拉起一支队伍起兵。
刘备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被打得全军覆没,妻离子散,但刘备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刘备在年近百半的年龄因为蜗居荆州,好几年没打仗,导致腿上长了肥肉,而因此感叹一事无成,这么一个事业心极其重的刘备,他一生的理想就是称帝。
称帝不是什么人都能称的,必须有法理,曹丕称帝是因为汉献帝禅让帝位,名正言顺,刘备想称帝必须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原因就是曹丕篡汉,刘备为了延续汉朝的存在,迫不得已才称帝。
称帝可以说是刘备一重最重大的事件,他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称帝,是因为刘备已经年近60了,他预测这一战将是他人生之中最后一战,他必须称帝建立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安心开战。
曹丕称帝给了刘备机会
刘备称帝之后,供奉了两汉以来所有的皇帝,他自认为是汉朝的延续,这件事比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要重要得多,称帝建立政权是刘备一生必须要完成的。
这个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曹丕不篡汉,刘备还没有理由称帝,毕竟正牌汉朝皇帝汉献帝刘协还活着,刘备不愿意承担这个骂名,但是曹丕如果称帝了,那形势就不同了,刘备就有了称帝的理由与法理,还能打着汉朝的旗号讨伐曹魏。
曹丕是220年十月称帝的,离关羽被杀已经过去9个月,刘备是在221年五月称帝的,两个月后就发动战争了,在曹丕称帝的半年之后,因为刘备为称帝也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并且得到曹丕篡汉也需要时间,准备一年多再攻打东吴,这个时间是刚刚好的。
伐吴是刘备一生最后一战
3、交待后事。
刘备在年近60岁的时候发动这场战争,让这个一生四处奔波的英雄有了暮年的感觉,刘备知道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因此他必须安排好所有的后事,以防万一。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任命许靖为司徒,立吴夫人为皇后,立长子刘禅为皇太子,立次子刘永为鲁王,立三子刘理为梁王。
不要小看这个安排,这其实就是安排后事,哪怕刘备在夷陵之战战死沙场,因为这一系列的任命,蜀汉政权依然可以各司其职地运转,而不会因为刘备去世而停歇。
刘备是御驾亲征,他打了一辈子仗,知道战争是会死人的,刘备曾经无数次从敌人眼皮底下孤身逃走,但现在的刘备已经是英雄暮年,他老了,必须安排好所有的后事,以防止自己在战争中去世而引发政权的混乱。
刘备安排好后事才能放心征战
我相信刘备后来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是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想好的,这就是交待后事,只有这样安排,才能安心开战。
千万不要把古代战争想得非常简单,以当时那种条件,准备一场战争一年多不算长,打仗不光只有士兵上前线,后方还有三到五倍的民夫运输粮食、器械、物资,刘备还派马良到武陵郡联络蛮族人,还让黄权率军在长江以北防备曹魏插手战争,各种准备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