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河南义阳人。他的家族既无累世官宦之荣,也无经学传家之誉,唯以“部曲”之身,依附于豪强。

“部曲”,是东汉末年特殊的产物。

他们大多出身寒微,为谋求出路,只能以半奴、半兵的身份,沦为世家大族的私兵,生死荣辱皆系于主家之手。

建安初时,刘备辗转到荆州,魏延就此投身他的麾下。从最底层的士卒起步,凭借着一身胆魄,魏延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219年,刘备历经苦战,夺取了曹操控制下的重镇,汉中。

此地北扼秦岭,南护益州,是北伐中原的战略要冲,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邺城之于曹操。

因此,群臣皆认为,镇守汉中的重任当属刘备的结义兄弟,以“万人敌”之勇,名震天下的张飞。然而,刘备却出人意料地,将扼守蜀汉北境咽喉的汉中太守印信,交给了并非嫡系出身的魏延。

事实上,刘备深知守土之将需兼具勇猛与缜密。

张飞能力虽强,却性情暴烈,早年因鞭挞士卒,导致徐州失守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与他相比,征战十数年,心思缜密又屡立战功的魏延,反而成了最佳人选。



不久后,刘备召集群臣,当众宣读任命魏延的诏书。他试探性的询问魏延:“今日对你委以重任,你应该如何镇守此城?”

魏延似乎早有准备,他昂首说道:“如果曹操携天下之众而来,我将拒他于城门之外,若曹操派遣偏师来战,我必杀他个片甲不留。”

刘备听完,抚掌大笑不止,他知道魏延的话中颇具“吹牛”的嫌疑,可坐镇汉中的大将,又怎能畏缩不前、懦弱不敢战呢。

此后十年,魏延在汉中修筑工事、屯田练兵、广布烽火,将蜀汉北境打造成了铁壁铜墙。他以“错守诸围”构筑防线,依托秦岭险要,分兵扼守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迫使曹魏数次南下,皆无功而返。

然而,魏延骨子里始终涌动着不甘人后的傲气。

他出身寒微,却以军功立身,对门阀世族的轻蔑和对自身才能的自信,既助他登临高位,也为他的日后悲剧埋下了祸根。

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延以征西大将军的身份,统领前部军马。

此时的蜀汉,五虎上将凋零殆尽,少年英豪青黄不接,唯有魏延独撑着军中大局。他深知北伐是蜀汉存续的唯一出路,也是实现个人功业的绝佳契机。

因此,他欲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亲率五千精兵穿越秦岭最险峻的子午道,十日疾行直取长安。

当时,镇守关中的曹魏将领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纨绔无能,整日沉湎酒色。魏延断言:“夏侯楙听到他的名字,必会乘船逃走。而长安中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横门邸阁和散民,不足为虑。”

若能速克长安,蜀汉就可占据关中千里沃土,切断陇右与洛阳、许昌的联系,进而与曹魏分庭抗礼。



然而,诸葛亮用兵谨慎,步步为营,他以“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为由,断然否决了魏延的想法。

事实上,蜀汉的疆域极小,仅偏安益州一隅,人口不足百万,兵力不过十万,每支精锐都是维系国运的命脉。

一旦子午谷奇袭失败,五千精兵的覆灭,足以动摇蜀汉的根基。

而且,曹魏在秦岭诸道的北口都布有重兵,夏侯楙虽然无能,可郭淮、张郃却是久经沙场的名将。

魏延的奇谋,终究是理想主义者的孤注一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