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连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名字,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环。

现代人的名字分为“姓”和“名”,名是长辈给起的,而姓则是祖上传下来的。

如今我国一共有四千八百二十个姓,这些姓的来源五花八门,有的是地名,有的是官职,你知道你的姓来源于何处吗?



姓氏与名字

在很早之前,姓和氏就已经区分开来。一般情况下,现代人的姓是继承自父亲,而在上古时期,一个人的姓其实是来源于母亲的。

虽然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但女子并不可以“三妻四妾”。她只有一个丈夫,而她的孩子与她是一个姓氏。



那要怎么区分这些孩子呢?于是便有了氏。这个氏则是继承自父亲,知道了氏,便能知道此人的父亲是谁,如果想要再具体到个人的话,就需要名。

当然,就算是女子的姓,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最早的姓来源于地名,就比如黄帝家住在姬水之畔,因此黄帝就姓姬。



黄帝与妻子有二十五个孩子,这二十五个孩子之中,只有十四个得到了黄帝赐给他们的氏。

这些氏便是一些姓氏的起源,也是这些“原初姓氏”演变出了如今这么多姓氏。至于为什么会演变,演变成了什么,那就是后人的事了。



周朝的开国军师姜子牙,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例子。姜子牙是“姜”姓,这就证明他的母亲姓姜。

而“姜”乃是上古炎帝的姓,因为炎帝就住在姜水之畔。

而姜子牙又是“吕”氏,这就证明他的父亲姓吕,按照现代的取名方法,我们其实应该叫他吕子牙。



“子牙”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尚”,也有的书里说他叫“望”,但是人们一般还是喜欢称他为“姜尚”。

比较有意思的是,吕氏的先祖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伯夷”,伯夷的祖上也是炎帝,也就是说,姜子牙与他的先祖伯夷一模一样,都是姜姓吕氏之人。



而伯夷之所以会被赐予吕氏,这是因为伯夷凭着自己的功劳,被封在了吕地,建立了吕国,因此他的后人便全都以“吕”为氏。

而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姓与氏也就不再分得那么清楚了,因此我们现在只有“姓氏”。



由官职而来

从前文可知,姓氏的来源大部分都是地名,当时的人们对于生活的土地还是很有感情的。

不过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数也越来越多,只用地名的话很快就被用完了。

如果两家人住在同一个地方的话,那也只有一家人可以使用这里的地名,另一家就得想别的办法了。



因此,人们为自己取氏的方法也就变得更多,有的人便将自己的官职选为氏。

现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些以官职为姓氏的人,最经典的便是“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有的朝代还会在这个官职前面加个“大”字,以显示尊贵。司马一职在古代就相当于管马的,但是这种管马的职位与“弼马温”是不一样的。

弼马温负责照顾马的日常生活,而司马则是管理马这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上古时期的马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古代打仗时的车,都是需要用马拉着跑的,而战车的数量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因此司马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官职。

而司马氏的始祖名为程伯休父,他是西周时期周宣王手下的军事重臣,因为他屡立战功,所以周宣王便赐他以官职为氏,司马氏便这么出现了。



而司徒氏的始祖,其实是舜的后人。

尧在位时期,舜就担任了司徒。那个时期的司徒权力很大,国家有很多事情都需要让司徒来管,因此舜的一支后人便选择了以司徒为氏,司徒氏便是从此而来。

与司马氏相比,司徒氏的名气就小了很多,几乎没出过几个名人。



司空氏的知名度比司徒氏还要差,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知道司空还是个姓。舜在位时期,便已经设立了司空这个官职,而担任这个官职的人,便是大禹。

因为司空本来就是一个“建设部部长”,主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自然也包括在内,因此大禹担当此任再适合不过。



而司空氏的始祖,便是大禹的后人。由于大禹有治理天下洪水的功绩,因此他的子孙以司空为氏也是合情合理的。

除了这三个复姓之外,还有三个单姓其实也是古代大官的官职,只不过可能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使用了同音字。



单姓官职

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仓颉”,其实原本是黄帝手下的史官,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历史,他才通过观察动物的足迹,创造出了象形文字,也就是最早的甲骨文。

为了赏赐仓颉,黄帝便为其赐氏为“史”,仓颉的后人便以“史”为姓。



舜在位时期,有一个名叫皋陶的官员,他就负责管理刑法,有人犯了罪,皋陶就要过去讲道理,然后用刑法惩罚他。

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理”字,要惩罚别人首先得先讲清楚道理才行。



于是皋陶的后人便以“理”为氏,流传了下来。而且他们这一脉不仅将“理”流传下来了,而且还将这一官职世袭继承了。

皋陶的后人也一直在担任这个官职,一直到商纣王时期,此世才发生了变故。



众所周知,商纣王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经常会抓来一些没有犯错的百姓,然后扔给皋陶的后人理徵,让理徵给这些无辜的百姓定罪。

但是李徵认为商纣王的做法很不合理,于是便当面指责商纣王。

这不说不要紧,说了之后商纣王马上就急了。



他下令杀掉李徵,并且还要杀掉他的家人。

而李徵的妻子已经得到了消息,因此她先带着儿子逃走了。他们一直逃到了一片李子林中,靠着吃李子才活了下来。

当理徵的妻子给孩子起名时,便想到了这片李子林,再加上他们世代流传一个“理”字,于是她便给孩子改姓“李”。



最后一个官职姓为“钱”,其实应该写作“篯”。

在庄子《逍遥游》中出现过上古寿星“彭祖”,其实是黄帝的后人,而他的真名叫做篯铿。

尧在位时期,篯铿立了大功,被封在“大彭”,因此他的子孙便都改姓“彭”了。



但是有一个在京城当官的儿子没有改,因为他正在朝中担任要职,而他主管的便是国家财政。他其实就是管“钱”的,因此他的后代便以钱为氏,钱姓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时至今日,民间还有“彭钱不分家”的俗语,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是彭祖。



司马、司空、司徒以及史、李、钱六个姓氏,他们都来自祖先的官职,而且都是那种很重要的大官,就比如大禹的“建设部部长”。

除了这六个姓,你还知道有哪些姓起源于官职的吗?你还有什么关于姓氏起源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