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与军阀混战
刘湘(1888—1938),谱名元勋,字甫澄,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第一任校长。
刘湘为人剽悍,作战英勇,屡建战功,到1918年扩法战争吋,因军功卓著,升为川军第一师师长。1920年,四川军阀驱逐滇系军阀成功,四川实行自治。第二年,身为第二军军长兼前敌各军总司令的刘湘,被推选为川军总司令,并由四川省议会推选为四川省省长。至此,刘湘集蜀地军政于一身,成为四川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本来,刘湘就此成为了“四川王”,但因为叔叔刘文辉的堀起,而导致两虎相斗。刘义辉(1895-1976年)是刘湘的堂叔,但年龄却比刘湘小6岁。刘文辉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回到四川,当时刘湘已是少将旅长。由于受到刘湘多方面的关照,刘文辉在四川军队中一路官运亨通,仅三年时间,就成为四川军阀中的主要将领之一。到1928年,刘湘与刘文辉崛起为四川两个最大的军阀集团,刘文辉还接替刘湘,当起了四川省政府主席。
“一山难容二虎”,尽管是亲叔侄,但在权力面前,免不了争权夺利。有一次,刘文辉花巨款从德国购回一批军械,被刘湘的师长王陵基扣下。刘文辉得知消息后,亲自前往重庆,与刘湘商量,希望发还这批军械,被刘湘拒绝。对此,刘文辉一直耿耿于怀,便生赶走刘湘、占据川东运输线之心。而刘湘则对刘文辉所占据的成都平原一带的富庶之地垂涎欲滴,随时想把刘文辉挤出成都,好做他的“四川王”。
1932年10月至1933年9月,二刘内战,刘湘的兵力合计10万余人,刘义辉兵力合计12万余人。刘文辉虽在军事上略胜一筹,但在政治上却处于劣势。因为在刘湘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反刘文辉同盟。这些人,是一些当地的小军阀,他们的力量大不如刘文辉,但资格比刘文辉老,都以军界前辈自居,由于刘文辉平时不注意尊重这些“前辈”,因此大有得罪。而刘湘平时与这些人以兄弟相称,对他们多有关照。
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上,刘文辉也不如刘湘老辣。刘湘很会争取国民政府对的支持,积极向中央靠拢,而且他善于揣摩蒋介石的心思,虽然与蒋矛盾重重,但他姿态很高,表示绝对听从国民政府中央的指挥。于是,蒋介石也表态支持刘湘。而刘义辉则不同,他多次在公开场所对蒋表示不满,年轻气盛,时常和蒋对着干。“二刘大战”,刘文辉自然败了。
02 与蒋介石的斗争
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节,蒋介石的目标在于四川的中央化,完全控制四川;而刘湘等地方实力派,一心维护自己的权益,尽最大的努力把持川政,防止中央插手四川事务。国民党中央与四川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蒋介石与刘湘之间的斗争。
自1935年蒋介石入川后,与刘湘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合作转为对抗。康泽的别动队所负任务有二,一是反共,二是反刘。康泽又兼参谋团的训政处长,未来之前该处先就拟定了一个“五运计划”,即在四川大搞军运、匪运、学运、绅运和商运活动,用以破坏秩序,制造混乱,企图乘机搞垮刘湘。
刘湘为了掌握蒋方内部情况,他的督办公署以冷开泰为首的土特务,搜集参谋团活动的各种情报,与之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刘湘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为了政局的稳定,不会轻易公开,但刘湘与康泽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确是明显存在的,并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对于蒋介石的步步紧逼,刘湘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对外切实联络两广、云南各反蒋派,以作声援。另外,刘湘还分别派代表去联络山东韩复榘,河北宋哲元、商震,山西阎锡山及陕西杨虎城等地方实力派。
蒋桂战争时,刘湘通电讨蒋,后来更与李宗仁、白崇禧日益亲近,与广西方面联系日深。1936年“两广事变”(注: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广西实力派李宗仁、白崇禧等为反对蒋介石而发动的一次事变)发生后,刘湘暗中调兵遣将,欲与两广配合行动,以谋倒蒋。蒋介石对此非常气愤,刘湘幕僚邓汉祥经杨永泰向蒋介石解释,才化解此事,但两人之间的矛盾又加深一层。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刘之间的矛盾更是浮出水面,差点兵戎相见。刘湘在“两广事件”、“西安事变”中的表现,蒋介石都看在眼里,决定召开川康整军会议,削弱刘湘的军事实力。在会议期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在此危急存亡时刻,会议草草结束,川军出川抗日。刘湘先被任命为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长官(邓锡侯为副司令长官)。
离开四川后,蒋介石就想方设法打散川军,以致川军全部脱离了刘湘的建制。刘湘出川后,全身心投入抗战,不辞辛劳,旧疾复发,于1938年1月20日逝世于汉口万国医院。
03 撼山易,撼妻难
与一些投机取巧的军阀不同,刘湘得天下完全是搏命打来的。川人呼刘湘为“刘莽子”,“莽”并非莽撞之意,而是刘湘每每作战都能身先士卒,冒死冲锋,以骁勇剽悍而为人叹服。还有人给刘湘取了一个“巴壁虎”的外号,其中一种解释是刘湘善于率部拼死奋战扭转颓势,有如趴在墙壁上的老虎,虽然平时蜷伏利爪,一旦咆哮起来就势不可挡。刘湘的血性即使在“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蜀中军阀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暴力军阀、赳赳武夫,竟然也是川中一枚“耙耳朵”(四川方言,指怕老婆的男人)。四川军阀盛产荒淫之辈,而刘湘却能从一而终,成为恪守“一夫一妻制”的标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这主要还得归功于刘夫人。
刘湘的妻子姓周,她最初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丈夫发达后,才请人给她取了个“玉书”的名字。尽管名字很文雅,却改不了周氏草根的本质,她本是乡下一位裁缝的女儿,嫁入刘家时,刘湘还没建功立业。周氏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孝敬公婆,抚养子女,把家里打点得井井有条。刘湘能够问鼎蜀中,“贤内助”功不可没。
刘湘成为“四川王”后,家里的糟糠之妻也摇身一变成为川中“第一夫人”。刘湘字甫澄,手下的人总是敬称他为“甫公”。周氏妻以夫贵,也得了个“甫婆”的尊号,前面冠以夫姓,号称刘甫婆,时间一久,渐渐取代了她的本名而为人熟知。
不过,这位第一夫人没一点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姿态,一天不干活就闲得发慌。在家时,她总是穿件老蓝布衫,脑后蓄着个农妇款式的“大粑粑”发髻,自己浆洗衣裳,烧茶煮饭,那些来访的客人常误以为她是刘府的下人。
此外,刘甫婆还十分节省。然而,这个标准的贤妻良母也有个致命的缺点——爱吃醋!刘甫婆对丈夫在外面干啥向来不管不问,但是有件事例外,那就是绝对不允许“偷腥”。若有任何风吹草动,她便会使出自己的法宝——一哭二闹三上吊,那不要命的架势连见惯了大场面的刘湘都畏惧三分,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