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是历史的正确选择,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为什么会在1936年12月12日突然爆发?几十年来,很少有人提出确凿的史料证据。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奉行蒋介石的“不扺抗主义”,撤出东北,致使大片国土沦陷,引起全国民众的强烈抗议。在与红军作战中,东北军又屡次失利,部队士气低落。面对全国民众日益高涨抗日情绪,张学良心有所动。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同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龙门的蒋宋别墅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蒋介石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拒绝其抗日的主张,强令其继续“剿共”并对其斥责。



蒋介石将其嫡系部队30个师调到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迫令张学良、杨虎城将其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特别是在对待爱国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活动的问题上,加强了对张、杨的军事压力。

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12月2日,张学良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抵西安。准备召开“剿共”军事会议,制定第六次“围剿”计划,部署西北“剿共”事宜。南京国民政府的一批军政大员,如陈诚、蒋鼎文、卫立煌、陈调元、朱绍良等陆续到达西安。

从6日起,蒋介石依次召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师以上将领,而张学良、杨虎城并未在座,致使张、杨产生疑惧。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



蒋介石的密嘱如下:

カ子主席勋鉴: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闻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亦来陕谒蒋,闻将以军政部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市各报亦不必发表为安。

张学良、杨虎城获悉《大公报》将发表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立即举行紧急密商,感到在这种情况下,除发动“兵谏”以外,已别无出路。



1936年12月12日晨,按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第十七路军同时控制西安全城,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通电全国,表明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被迫发动事变是为了督促蒋介石进行抗战。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也被软禁。这封密嘱就是当时在邵力子办公室查获的。

(参考资料:《军事史林》,图片选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