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对革命先辈们卓越功勋的崇高褒奖,在这一盛事中,张宗逊与萧克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外界传言他们得罪了聂荣臻元帅,这对他们的授衔产生了影响,事实果真如此吗?回顾他们的革命生涯,探究背后的真相,能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张宗逊的革命轨迹与大将失之交臂
张宗逊投身革命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1926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在国共分裂的关键时刻,毅然选择了共产党,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他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他奉命带领一个排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堪称主席的第一任卫士长。这样独特的经历,为他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他的职务不断晋升,担任过红一方面军第36师师长、第12军军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等重要职位 。
张宗逊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担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后来长时间辅佐彭老总,成为西野、一野的第一副司令。在彭老总出山之前,张宗逊承担着重要的军事指挥职责。然而,他在指挥作战中也遭遇了一些挫折。1946年的大同集宁战役,他担任大同前线指挥部司令员,统一调度晋察冀军区、晋绥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9个旅的兵力。但在战役中,他在强攻集宁的董其武和打援傅作义101师之间犹豫不定,最终导致集宁和大同相继失守,不久后张家口也丢失。这一战后,聂荣臻元帅认为张宗逊指挥不力,在涞源会议上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而张宗逊则觉得晋察冀军区首长也应负有主要责任,双方互不相让,将帅失和,张宗逊不久后被调离这一战区,前往西北战场辅佐彭老总 。
除了大同集宁战役,1947年3月的西华池战役,张宗逊因对地形、敌情侦查不透彻,部署失误,未能全歼敌人,最终因敌援军迫近而撤离。这一战的失利,也让大家对他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彭总得知后当众发脾气,甚至提议撤去他的职务。虽然他的职务最终未被撤,但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先是与聂帅产生矛盾,后又被彭总猛批,这一系列事件让外界猜测他未能被授予大将与这些经历有关。
聂荣臻
然而,将张宗逊未授大将单纯归因于得罪元帅并不合理。当时的授衔是一项全面、综合的考量,并非某个人能决定。从授衔标准来看,大将需要在红军时期至少担任过师级以上职务、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八路军旅级以上职务或新四军师级以上职务、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兵团以上正职等。张宗逊虽在红军和抗战时期职务符合要求,但解放战争后期,与一些最终被授予大将的将领相比,他独立指挥的经典战役较少,缺乏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辉煌战绩。同时,中央最终决定将大将名额限制为10个,在平衡各方面因素时,山头平衡是重要考量。许光达作为湘鄂西根据地仅存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顶替了意外牺牲的卢冬生,而张宗逊是标准的中央红军出身,像他这样的著名将领较多,具有可替代性。所以,张宗逊未被授予大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得罪元帅所致。
二、萧克的辉煌履历与授衔争议
萧克的资历同样令人瞩目,他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担任连长,与林彪同级,而粟裕当时只是班长。在红军时期,他担任过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与他同级别的军团长还有林彪、彭德怀、贺龙等,其军事地位举足轻重 。
抗战时期,萧克担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与115师副师长聂荣臻、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同级。从表面上看,以他的资历授予大将是合理的。然而,他最终也只被授予上将军衔。萧克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认为,主要是因为自己站错了三次队。井冈山胜利会师后组建红四军,在朱总司令和毛主席关于前委和军委的争论中,萧克投了陈毅的票;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张国焘希望萧克对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问题表态,萧克以不了解情况为由表示不支持也不反对,这让红一方面军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抗日战争时期,120师内部因一些问题产生争论,大家都看萧克的态度,最终他选择沉默,随后调离120师出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
萧克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的职务并没有因为这些所谓“站错队”而受到太大影响。他未能被授予大将,还有其他重要原因。大将名额有限是客观因素,如果名额扩大,他入选大将的可能性很大。从战功方面分析,萧克虽然职务高,但在实际作战中,他的战功并不突出,甚至在多次战役中因决策错误受到诟病。比如,他在冀热察挺进军任主官时,错杀了冀东抗联支队长高志远,导致副手邓华、宋时轮离职返回延安,使得根据地的大好形势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冀热察挺进军番号不得不被撤销。
三、所谓“得罪聂帅”的真相与授衔关系辨析
关于张宗逊和萧克得罪聂帅的说法,更多是一种片面的解读。先说张宗逊,在大同集宁战役失利后,他与聂帅在责任认定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观点不一致,矛盾激化,导致关系僵化。但聂帅作为胸怀坦荡之人,不会因个人恩怨影响授衔这一国之大事。而且,与张宗逊一同参与战役指挥的政委罗瑞卿被授予大将,这足以说明战役的失利以及与聂帅的矛盾并非是张宗逊未授大将的关键因素。
对于萧克,他与聂帅之间并没有像张宗逊那样因某一具体战役产生明显的冲突。萧克在晋察冀军区担任副司令员时,主要是协助聂荣臻坚持、发展和壮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虽有工作上的协作,但并没有公开的矛盾事件被提及。所以,所谓得罪聂帅影响萧克授衔的说法更是缺乏依据。
八路军时期
综合来看,张宗逊和萧克错失大将,并非是因为得罪了聂荣臻元帅。授衔是对革命先辈们一生功绩、贡献、资历、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受到名额限制、山头平衡、战功大小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虽与大将军衔擦肩而过,但他们的贡献和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而那些关于他们与聂帅关系影响授衔的不实传言,也不应掩盖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