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诸将中,王耀武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

论军事能力,国军内部素来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这三李指的是李延年、李仙洲以及李玉堂,而这一王,说的便是王耀武。

而论练兵、治军,王耀武更是可圈可点,国军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

不过,这位既能打仗、又懂练兵的国军高级将领,却在1947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黑暗时刻,由他费尽心血打造出来的三支嫡系部队,居然在短短半年内被歼灭了两个。



一、莱芜战役73军被全歼

抗战期间,王耀武曾任国军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当时下辖部队分别有73军、74军以及100军。

这三支部队中,74军是王耀武的起家部队,关系有多深不言而喻,而100军便是后来的整编83师,该部队的司令官李天霞,则是王耀武的老部下,曾跟随王耀武征战多年,并在74军中长期任职。

不仅是李天霞,在他之前的100军军长施中诚也是跟随王耀武多年的老人。

所以74军和100军(83师)这两支部队,是名副其实的王耀武派系,而73军,不仅在抗战期间隶属于王耀武的二十四集团军,同时在解放战争初期又被调往济南,担任济南防务,还隶属于国军第二绥靖区。

而我们都知道,进入解放战争之后,王耀武便开始主政山东,且担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能在这个时候将73军带在身边,也足以说明73军也属王耀武派系。

其实在最开始,也就是王耀武主政山东之初,曾有人向老蒋建议,让王耀武把他的三支嫡系部队全部带过去。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有王耀武这个老长官指挥这三支部队,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其战斗力,如此一来,国军必定能在山东战场上有所作为。

但问题是,老蒋不同意,也不敢同意。

他担心手下有三支嫡系部队的王耀武,万一成了山东的“土皇帝”后该怎么办?所以最终,74师和83师(100军)被留在了南京以及附近,只有73军跟着王耀武去了济南。

刚上任山东的第一年,也就是1946年,王耀武可以说相当“得意”。

这一年,由于我军在华东战场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苏中和苏北,山东的关注度就相对薄弱一些,而王耀武趁着这个机会,先是不断整训部队,将73师打造成一支美械部队,同时四处出击,最终成功打通了胶济、津浦铁路沿线,一时间使得国军在山东的力量大增。

但王耀武的“好运气”也只留在了1946年,进入1947年后,他开始接二连三的“倒霉”,而第一个倒霉事,就是73军全军覆没。

1947年初,我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与此同时,国军误以为我华野大军在经历了宿北、鲁南两战之后元气大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因此,国军就忙不迭的策划了“鲁南会战”计划,企图集结重兵消灭我华野主力。

按照计划,国军将分为南北两线,南线为欧震兵团,北线则为李仙洲集团,思路是南北对进,最终在临沂一带对华野进行夹击。

当年2月,李仙洲带着国军46军(桂系部队)和73军抵达莱芜,其实对于进占莱芜,王耀武一开始是不同意的。

当时的情况是,我华野大军通过主动放弃临沂,吸引了欧震兵团北上,结果在拿下空荡荡的临沂后,负责指挥此战的陈诚狂喜,认为华野主力已是“穷途末路、不堪一击”,所以一面庆贺所谓的“临沂大捷”,一面要求李仙洲加快速度赶紧南下“乘胜追击”。

但王耀武却认为,华野主力绝不可能这么轻易的被消灭的,因此就极力劝阻陈诚,可奈何陈诚根本不听,还搬出老蒋来压王耀武,无奈之下,只得同意李仙洲调军南下。



与此同时,我华野大军也在莱芜附近布下了天罗地网,准备将李仙洲集团一网打尽,关键时刻,不愧是王耀武,一直不放心的他最终发现了我军意图,当即下令李仙洲迅速放弃莱芜往后撤。

截止到这个时候,李仙洲还是有机会撤走一部分部队的,但由于他犹豫了一下,决定让部队在次日一早再行动,这一犹豫,算是彻底断送了73军和46军的逃生机会。

最终,在华野的合围之下,国军73军和46军等部队共50000余人被全歼,消息传到济南后,王耀武大骂李仙洲,“五万头猪”之说便是由此而来。

二、孟良崮战役74师覆灭

如果说73军的全军覆没,只是让王耀武感到心疼的话,那么74师的覆灭,就足以让王耀武心痛到无以复加了。

74师是王耀武的起家部队,当初74军正是由王耀武担任师长的51师以及俞济时担任师长的58师合编而成,并且,王耀武也是在74军中名声鹊起,同时,74军也是在王耀武的调教下成为国军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对于这支部队,王耀武是相当有感情的,而74师的军官乃至普通士兵,有大部分对王耀武也是极为尊重,视其为精神靠山和主心骨。

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讲,王耀武就是74师的“魂”。

而对于74师的覆灭,王耀武在战前是万万没想到,这支部队战斗力之强他十分清楚,这一点,曾与74师交过手的华野战士也深有体会。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在总结会议上就有战士提到,74师“善于运用迂回佯攻战术”、“班排干部指挥熟练”、“善于分段分梯次交互前进,或以少数短兵隐蔽,主力故意退却暴露,待我军反击突然以短促火力杀伤我冲锋部队”。

而陈毅陈老总也认为,74师的战斗力,“堪为国军之冠”。

所以,这样一支战斗力强悍,且全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在王耀武的概念里,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覆灭在孟良崮的。

但王耀武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74师确实强,但粟裕指挥下的华野更胜一筹,当74师出现孤军深入后,华野敏锐的抓住了战机,并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对74师的迂回分割。

这么一来,无路可走的张灵甫,只能带着74师上了孟良崮。

而孟良崮这个地方,本就是一块绝地,除了地势高点外全是缺点,尤其是缺乏水源和地势险恶,更让此地最为兵家所忌。

不过话说回来,张灵甫当时上孟良崮,一方面是没得选,另一方面则是盘算着实现“中心开花”战术,毕竟附近都是友军,只要友军给力,那么就能对华野来一个反包围,到时候说不定还能重创华野。

这个想法,也是当时国军的整体思路,为此,老蒋还严令孟良崮周边的国军部队火速向74师靠近,以便完成对华野的前后夹击。

但问题就在于,国军增援部队不仅拖拖拉拉走的极慢,同时,张灵甫败的实在是太快了。

华野完成对74师合围的时间是1947年5月15日拂晓,正式发起总攻是当天的13时,而战斗结束的时间,则为16日的16时左右。

如果算上14日的合围行动,那么74师在华野的手里,前后也就坚持了三天便宣告覆灭,如此速度,本就拖拖拉拉的国军增援部队根本来不及救。



而在得知74师覆灭后,王耀武整个人像是丢了魂一样,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足足呆坐了一天,甚知一度捶胸顿足痛哭流涕,他实在无法相信和接受这支部队就这么没了。

三、83师被拆的四分五裂

83师即100军,该部在1946年初进行了整编,番号由100军改为83师,师长为原军长李天霞,之后,该师被划入徐州绥靖公署第1绥靖区。

而到了孟良崮战役前夕,83师归属徐州第1兵团,并在汤恩伯的指令下,与25师一起负责74师的左右翼,以保障74师进攻坦埠的行动。

之后的事情很多人都十分清楚了,74师孤军深入,被华野分割包围只得上了孟良崮,而在74师困守孟良崮之初,老蒋曾严令李天霞火速向74师靠拢,结果李天霞直到16日,还在孟良崮西北方向的桃花山一带。

李天霞之所以没能第一时间赶到孟良崮,有两个因素。

首先是华野的强力阻击,负责在桃花山一线阻敌增援的是华野的二、八纵,当时这两个纵队面对的是李天霞的83师以及桂系的第7军,尽管83师和第7军攻势很猛,但仍被二、八纵牢牢挡住寸步未进。

其次,是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来不和,因此在救援时自然不太肯出死力。

两种因素交织下,李天霞并未抵达孟良崮,自然也没能救出74师,而在战后,李天霞也因此受到了严惩,不仅被撤去职务,还一度要被送上军事法庭,最后还是他花重金上下疏通,这才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83师开始坐起了“冷板凳”,不仅再也没有作为主力独自承担作战任务,同时还被拆得四分五裂,整支部队被分散驻防于临沂、沂水、新安、海州和日照等地。之后还被编入第5军。

济南战役前夕,王耀武曾计划把83师调到济南加强城防,结果在刘峙的阻挠下只调来了一个旅,该旅在济南战役中覆灭,而83师剩余的部队,则在不久后的淮海战役里尽数被全歼。



整个1947年,是王耀武“黑暗”的一年,三支嫡系部队不是被全歼就是被拆散,而接下来的1948年,王耀武更是从国军将领转变成了俘虏,但也是在这一年,王耀武的人生走向了光明,他不再为反动派而战,而是投入到了人民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