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34年,鉴于当时的战争形势,红军开始踏上漫漫长征路。

据记载,三大红军主力开始近2年的艰苦跋涉,损失了超过十万名战士。

红一方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7000余人,红四方面军也从8万多人缩减至3万人。

唯有成立最晚的红二方面军伤亡相对较小,从初始的1.7万人到最终抵达陕北时尚存1.2万之众。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西征中,红二方面军的一支小分队上演了长征历史上最离奇的一幕——

他们因迷路误入缅甸境内,成为了唯一的一支"出国"的红军部队。

他们是怎么走出国的?后来有没有回来呢?



01、

"又有电报了!"李哲急匆匆地从指挥部跑出来,手里紧握着一张纸条。

作为红二军团的后勤参谋,他最近几天忙得连轴转。

事实上,在整个工农红军序列中,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西征历程并非始于中央红军之后。

早在1932年7月,面对国民党十万大军的铁桶围剿,红三军便被迫脱离洪湖根据地,转战湘鄂边界地区。

这支红色力量在行军千里后进入贵州东南,成功开辟了革命新区。

1934年7月,随着局势日益紧张,原本隶属中央红军系统的红六军团也退出湘赣根据地,开始在湖南中部展开游击战。

在中央红军撤离苏区之前,这支9000余人的队伍已经率先开始了西征的征程。

"明天要准备多少干粮?路线确定了吗?"王德明是红二军团政治部巡视团的一名普通战士,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在红军队伍中摸爬滚打好几年了。

此刻,他正帮着战友们整理背囊,准备再次踏上漫长的征程。

经过81天、5000余里的长途跋涉,红六军团横穿江西、湖南、贵州和广西四省,最终与红三军胜利会师于贵州东部。

会师后,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与红六军团合编,开始统一指挥。

红二、六军团重返湖南后,在湘鄂川黔边区成功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兵力迅速扩充至2万人。

正当中央红军等南方红军陷入低谷之际,红二、六军团在这片艰难的土地上坚守阵地,让红色火种在南方大地继续燃烧。

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军队的重兵合围使得红二、六军团的处境日益艰难。

1935年11月,面对敌军咄咄逼人的态势以及前方红军主力的接连撤退,他们最终不得不从湖南桑植出发,正式加入长征的洪流,成为最后一批踏上西征之路的红军主力部队。



02、

"盘旋打转子,这法子真灵啊!"李哲兴奋地抹了把脸上的汗水。

在乌蒙山区的艰难转战中,红二、六军团充分发挥兵力较少、机动灵活的优势,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应对国军围剿。

整整一个月时间里,红军部队在乌蒙山区盘旋千里,从各个方向骚扰敌军,将追兵耗得筋疲力尽。

王德明和战友们常常在夜间行军,白天埋伏,忽东忽西,令敌军疲于奔命。

"敌人往东,我们就往西;他们追南,我们就转北。"一名老班长总结道。

这种战术不仅让红二、六军团自身伤亡极小,还屡次从败退的国军手中夺取了大量军需物资。

毛主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转得敌我双方都晕头转向了,硬是从绝地里转出生路来!"

这句话成为许多红军战士心中的骄傲。

03、

不过,即便红二军在战术上占尽先机,但与兵力庞大的红一、四方面军相比,他们面对的压力并未减轻。

对蒋介石而言,不论哪支红军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尽管红二、六军团初时仅有1.7万人,蒋介石仍从各地调集重兵,对其进行疯狂围追堵截。

长征伊始,红二、六军团先攻占湖南新化一县以壮声势,随后东躲西藏进入贵州,抵达石阡地区。

1936年2月,他们在贵州建立了一批新的革命根据地,迅速扩编了5000余人。

"又有新战友加入了!一起抗战到底!"王德明高兴地对身边的同志说。

但这种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很快,面对国军大举进攻,红军再次放弃据点,转入乌蒙山区展开运动战。

在乌蒙山区与追兵周旋数月后,红二、六军团继续南下,从昭通、威宁间隙突破,进入南北盘江地区。

经过短暂休整,他们又翻山越岭,跨过金沙江,攀越玉龙雪山,进入香格里拉地区。

很多人都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色,那巍峨的雪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美得令人窒息。

但美景背后是残酷的挑战。

有战士回忆道:"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稀薄的空气让许多同志喘不过气来。有人因高原反应倒下了,但没有一个要求留下。"

在香格里拉地区,红军兵分两路,直取西康省,目标是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红六军团被定为右翼纵队,从定乡、稻城等地向北挺进,最终在甲洼寺与红四方面军32军胜利会师。

04、

左翼的红二军团在5月上旬经过八塘县后,也向西康省甘孜地区进军。当时的巴塘县已被国民政府改名为巴安县,隶属四川军阀刘文辉控制的西康省。

"前方是巴安县,敌人兵力集结,至少有两个团的兵力。"李哲向团长报告侦查结果。由于巴安县处在进入甘孜必经之路上,国军早已在此设置重兵防线,准备歼灭长途跋涉而来的红二军团。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左翼纵队经过研判,决定绕道迂回,避开这一险要之地。

然而,由于对当地地形不熟,在绕行过程中,红二军团后的一支小分队还是被埋伏的国军截断了退路。



"不能丢下同志们!"为了营救被围困的友军,红二军团主力不得不折返攻打巴安县城,希望为部队解围。

然而,由于先前连日奔波导致部队疲惫不堪,加之弹药匮乏,进攻未能达成预期目标。

在与敌军激战后被迫仓促撤退时,各路红军部队方向混乱,主力北返,而一些分散部队则错误地向西南方向后撤,最终一路退至中缅边境山区。

其中,由曾敬凡任团长的红二军团政治部巡视团的前卫分队,在完全迷失方向的情况下直接渡过了独龙江,进入缅甸克钦邦一个偏远村落。

"我们见到了英文路标,但没人能看懂。"王德明后来回忆道。

这支红军小分队就这样意外地成为了长征中唯一一支短暂踏上异国土地的红军部队。

05、

当这支红军部队误入缅甸山区一个偏远村落后,他们的突然出现让驻守当地的缅甸边防军完全惊呆。

"来了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外国人!"米拉急匆匆地跑回村子,向族人报告这一消息。

当时的缅甸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但在经济贫瘠的北部山区,英国官员寥寥无几,多是由缅甸本地人组成的驻军。

见到一支陌生的军队突然进村,缅甸士兵们迅速拿起武器,小跑着来到红军队伍前方。



两支军队距离太近,两方都开始迅速拿起武器,马上就要开始交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