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安是福建主要的早稻生产基地,今年,当地计划种植早稻超15万亩。眼下,农户们正抢抓农时,开展插秧作业。当地早稻插秧作业进展如何?
总台记者 彭雨佳:“春雨贵如油”“插田不躲雨”。雨水对水稻的生长周期都非常重要。小雨天气进行插秧作业,有利于保持田垄湿润,促进秧苗根系生长。
在这片农田中,有两种不同的农机正在同步作业,这是因为,这片农田采用的是水稻和蔬菜轮作模式,不久前,这里种植的大葱刚刚收获,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春耕,翻地机和插秧机正在同步开展工作。
据农户介绍,这几年,南安的春耕作业越来越智能化,这里的农机都配备有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只需要提前设置好作业路线,农机就能自行开展作业,农机手只需要观察设备运行情况。而且,在北斗导航的助力下,这些农机还可以实现高精度作业,能有效避免漏耕或者重复耕种。
除了机器智能化让春耕作业更高效外,当地的农事服务中心还为农户们提供了“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从一粒种子开始,一直到水稻收获,都可以交给农事服务中心全程托管。如今,种地变得省心、省时又省力。
这两年来,南安还在推广“稻鱼共生”的种植模式。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水稻和田鱼的“双丰收”,更重要的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鱼可以吃水稻中的害虫和杂草,鱼的排泄物和残饵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的肥料。这种生态循环的模式,实现“以鱼肥田、以稻养鱼”,每亩能增收2000到3000元。
今年南安计划种植早稻超15万亩,早稻插秧工作预计将在5月之前全部完成。
早稻插秧正在进行 科技助力提速增效
眼下,正值湖南早稻种植的关键期。在沅江市的育秧工厂里,智能化设备与人力高效协作,为粮食稳产按下“加速键”。田间地头里,农户们也同步进行水稻插秧工作。
总台记者 周恬早阳:在湖南沅江草尾镇的育秧工厂里,正在进行秧苗的管理和起苗工作。农户介绍,以前,这是个体力活,农户们必须深一脚浅一脚在水田里进行育秧作业。而现在,大家也有了“新帮手”——秧苗自动输送设备。据了解,今年这家育秧工厂的育秧面积达1.3万亩,这套输送带每天可完成近4万盘秧苗装车,效率比以前的人工输送带提升超50%。
目前,沅江市的秧苗育苗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插秧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农机手们正驾驶着插秧机在水田中穿梭,这些插秧机还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根据农田的地形和秧苗分布情况进行路径规划。在插秧作业过程中,可以按照预设的程序和路线,自动完成插秧任务,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今年,沅江市全年计划播种面积108万亩,其中早稻种植40.8万亩。
抢抓时机 百万亩再生稻雨后移栽忙
近日,河南信阳地区迎来了一次有效降雨,当地农业部门紧抓降雨后的有利时机,开展再生稻移栽工作。
降雨过后,信阳地区的旱情有所缓解,为再生稻移栽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固始县赵岗乡和徐集镇,这几天,种植户们有序进行再生稻大田移栽工作。插秧机在田间穿梭,翠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插播在水田里。
农技专家表示,虽然经历了降雨,但还不足以完全满足再生稻移栽所需水量,当地已利用灌溉设施,加快稻田补水灌溉,确保移栽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梅山和鲇鱼山两个灌区每天输水量310万立方米,覆盖固始县20万亩再生稻田。对于灌区覆盖不到的下游地区,当地采取抽取地下水的方式进行灌溉。
记者从信阳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信阳市再生稻育秧可栽插面积101.8万亩,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亩,目前已栽插了60余万亩。
智慧农业助力春管 降本又增效
眼下,小麦也正值拔节的关键期。在山西运城稷山县,随着智慧平台的投入使用,春季田间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在稷山县化峪镇阳平村的农田里,植保无人机飞手正依据“智慧大脑”提供的信息,给村里的地块施肥。
这个“智慧大脑”,是稷山县今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的智慧农业平台,由设在田间的墒情、气象、苗情、病虫情四情监测系统采集信息,再利用卫星遥感将数据传送到智慧平台,种植户就可以在手机App上获得田间管理的具体指令信息,再根据信息进行灌溉、施肥。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