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 郭小兴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000字)
新能源汽车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传统燃油汽车节节败退的当下,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站了出来,表示不服。
近日的上汽通用高层沟通会上,他说道:“未来燃油车肯定还有市场份额,至少还有25%。”
“上汽通用2027年以后还会保留8辆以上的燃油车。”
“届时市场上燃油车该淘汰也淘汰了,也没有多少人跟我们竞争了。”
那么,卢晓这是在走夜路吹口哨强行给自个儿壮胆,还是确有依据?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成本、技术、安全性、效率与环保性、基础设施和政策导向等角度进行多维度解析。
1、成本方面,在购车阶段,新能源汽车平均成本一度较高,主要是电池昂贵;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其价格目前已来到了接近燃油汽车的区间,并且有望继续下探。
在使用和维护阶段,电费低于油费,且结构简单,保养项目少,长期来看更经济。燃油汽车油价高,发动机等部件保养复杂,费用高。
2、技术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技术,目前,续航里程与充电速度仍是短板。尽管一些车型宣称续航可达数百公里,但实际受驾驶习惯、天气等因素巨大影响,续航大幅缩水。充电速度也无法与燃油汽车几分钟加满油相比,快充也要几十分钟 。
燃油汽车技术成熟稳定,动力输出线性,高速行驶动力强劲。
3、安全性方面,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这一痛点问题迟迟未能解决,过长的充电时间、挤压和强烈撞击可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事故。尽管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有望突破瓶颈,但量产装车仍有较长时间,目前尚无电池厂家可以显著提高电池安全性。
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并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强制性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这将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安全性。
4、能源效率和环保性方面,新能源汽车优势明显,电能转化为动能效率高,行驶中零排放,符合全球节能减排趋势。
但“电车减排”这一观点需要辩证性看待。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指出:“如果中国电网67%还是煤电,那电动车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在减少碳排放。只有能源结构和电网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构成的时候,电动车才算得上清洁能源”。
正经社分析师发现,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主要发生在电力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这一阶段的碳排放比燃油车高出40%,主要是由于中国发电还是以火电为主;但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碳排放,所以若以全生命周期计算,新能源汽车碳排放整体比燃油汽车低37%-45%。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国家电网煤电占比的逐步降低,电网的碳强度、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也将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此外,在电能转化效率方面,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逻辑之一,就是前者能量转换效率是后者的3-6倍。
根据 Fuel Economy数据,传统内燃机的的能量转换效率只有 16-25%,绝大部分的能量损失来源于热量损失和其他发动机损失,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转换效率高达87-91%(还包含了充电损失),是燃油汽车的3到6倍。
5、基础设施方面,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虽然一直在增加,但在偏远和农村地区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布局也很不均匀。没有完善的充电网络,新能源汽车出行会有续航焦虑,阻碍其全面普及。
在基础设施的完善度上,燃油汽车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6、政策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如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免费停车等;同时,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许多国家发布了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包括欧盟(2035年)、美国加州(2035年)、印度(拟2035年)、中国海南(2030年)。
不过,执行层面仍然阻力重重,燃油汽车仍在商用车市场占有一定比例,为燃油汽车留存市场空间提供了缓冲。
那么,新能源汽车未来是否能完全替代燃油汽车呢?正经社分析师认为,主要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电池安全问题:
卢晓的“25%燃油车份额”主要支撑点,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短板尚未彻底解决。
近两年,国内发生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不胜枚举。在其火灾中,锂电池的热失控现象不可避免,而且灭火救援难题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如何应对“油电同权”:
新能源汽车至今仍享受着优于燃油汽车的“特权”,包括以旧换新价、养路费,还有部分城市对新能源汽车不限号、增发购车指标、追加购车优惠等。
随着“油电同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部门迟早会有相关举措。一旦新能源汽车特权被取消,不少新能源车企将面临亏损或将扩大的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经营难以为继。
第三,新技术是希望,将避免新能源汽车的崩盘:
未来的固态电池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更高的安全性、更长的使用寿命、更快的充电速度等等,有望弥补现有锂电池的缺点,为新能源汽车带来颠覆性革命。
综合来看,短期内新能源汽车难以完全取代燃油汽车,两者将会继续并存。但长远而言,随着技术突破和基础设施完善,新能源汽车凭借环保和技术优势,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主流,尤其在城市通勤和短途出行领域,有望成为主流选择。
预计到2030年,城市出行市场新能源化率将超过80%。
然而,燃油汽车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在长途运输、特殊作业以及追求驾驶乐趣和机械情怀的细分市场中,仍将拥有忠实的用户群体。
同时,混合动力车型作为过渡方案,也将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