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江苏省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学生在学习合理膳食的知识。翟伟凯 摄
②浙江省德清县乾元镇中心小学学生在操场上滚铁环。倪立芳 徐越 摄
制图:李下惠
开学先测体重指数(BMI)、校园上新健康餐……最近,不少中小学校都在实施儿童青少年科学减重计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一时之间,“体重管理”成为热议的焦点。其中,中小学生的超重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如何让中小学生保持健康体重,家校社又该如何合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关乎未来
体重管理是道“必答题”
“有研究预测,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翻看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这则来自未来的预警信息值得关注。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肥胖有一定概率会延续至成年期肥胖,使其成为未来几十年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体重的增加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四川省内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研员张丹表示,一些肥胖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得不到正向反馈,容易产生容貌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想控制体重,但又没有掌握正确的体重管理知识,会出现极端减肥的情况,对身心造成更大的危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圣敏提醒:“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时期,要以体重管理为切口,撬动全新健康生活方式的变革,包括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目的是提升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
各地实践
家校共育助力“吃动”平衡
最近,不少中小学校都解锁了健康膳食“新菜单”。江苏市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推出了鸡胸肉配杂粮饭、煎豆腐混搭西蓝花炒虾仁等健康套餐;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将健康菜单延伸至家庭餐桌,定期邀请营养师为家长解读儿童膳食指南……
与之配套“上新”的还有各地各校的食育课,课程围绕普及合理膳食知识、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传承健康饮食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健康饮食素养。
吃得健康,还要动得科学。为了让更多学生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今年春季开学以来,广东、江苏、浙江、湖南等地通过课间15分钟改革、每天1节体育课等行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落地。
针对已经超重或肥胖的学生,一些学校也开出了专属“运动处方”。今年3月,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横港小学开启了健康训练营,30名BMI在28以上的学生入营。从饮食调整、运动锻炼到后期追踪,3名体育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特别重视家长的参与度。”横港小学校长姜凤其说,如果学生在学校努力运动,回到家家长却用高热量食物来奖励他,健康训练营是办不下去的,“必须构建起一套家校协同、科学健康的管理体系”。
长效机制
变“一时兴起”为终身健康
开展健康训练营至今,姜凤其坦言,难免有学生出现畏难、想放弃等情绪,“这种时候可以允许学生休整一段时间,并及时为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健康运动、健康饮食、健康心理是应该贯穿一生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主动健康、长期坚持的意识。
“中小学生体重管理绝非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的长期工程。”袁圣敏认为,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外,社会支持也至关重要。必须强化政策引导和健康科普宣传,同时加强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等设施的建设,并对学校周边流动摊点、小卖部加强监管,共同营造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社会环境。
此外,答好中小学生“体重管理”这道题的秘诀也在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如浙江省义乌市通过探索健康副校长、食安副校长双轨制等举措,初步构建了“政府统筹—学校执行—家庭参与—医卫支撑—社会协同”的立体化防控网络。深圳市罗湖区探索多部门协作的肥胖防控新机制,搭建了“家—校—卫”三位一体肥胖防控平台。
义乌市卫健局副局长、疾控局局长方彬表示,想让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自主健康管理能力,接下来要进一步做好体系升级,完善覆盖“教卫融合、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全周期健康促进机制,创造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5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张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