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某学校出台新举措,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拖堂教师进行视频喊话提醒,以确保学生课间15分钟休息。有人认为学校此举忽略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教师的主体性;还有人认为此举能保障学生的休息权,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维护教师专业权威与保障学生权益,学校管理应指向何处,又如何平衡二者关系?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观点A

“师本”走向“生本”的有益探索

林海娜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

“我再讲2分钟”是很多教师的口头禅,拖堂也成为常态。教师认为延长授课时间是敬业的表现,学生则认为老师拖堂挤占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现象普遍。如何改变这一现象?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60.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学校改进。

其实,2020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就要求,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2024年浙江省教育厅网站公布了答复人大代表《关于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的建议》的内容,明确表示对上课拖堂和课间禁止出教室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特别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间15分钟”等微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杭州某学校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拖堂教师进行实时喊话提醒的做法看似是冰冷的干预,实则是教育管理从“师本”向“生本”的转变,是对教学秩序的规范,是对学生休息权的捍卫。

在校园中,学生往往缺乏话语权,面对教师的拖堂行为,他们只能默默接受。这种地位不对等使得学生的合理诉求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的课间休息难以保障,“课间圈养”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和家长担忧——生理上,连续用眼得不到休息,导致“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心理上,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学生易出现焦虑情绪;社交上,学生之间互动时间被压缩,人际关系发展受限制。课间10—15分钟的时间不长,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必要且珍贵的放松时间。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有责任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借助视频监控系统叫停拖堂行为,是学校履行管理职责、维护学生权益的体现。

传统的课堂管理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教师自律,这种方式效率较低且覆盖面有限,未能叫停教师拖堂行为。如今,学校通过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课堂情况,自动识别拖堂等异常行为并及时叫停,提高了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这一举措不仅是学校管理方式的创新,还能推动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单纯追求教学时长转向注重教学实效,从追求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优秀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控能力,学校此举或可督促教师反省教学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当然,技术的应用必须辅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人性化的执行方式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提醒教师不拖堂也可以采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比如播放“三段式”下课铃,通过渐强的音乐通知教师及时下课。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类似的管理创新将在不同教育场景出现,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积极探寻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对师生实施有温度的教育管理。


观点B

视频喊话“下课”要慎行

武平利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课堂,对拖堂教师进行视频喊话提醒。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某学校采取这一新举措,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权益的重视。课间15分钟是学生调节身心、恢复精力的重要窗口,拖堂现象确实可能影响学习效率与心理健康。问题在于用技术手段“一刀切”规范教师行为,忽略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教师的主体性。课堂不是按秒运行的车间,教师面对的是动态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互动——一道未解的数学题、一场未尽的讨论、一次即兴的启发式提问,都可能需要灵活的时间调配。视频喊话的机械提醒不仅可能打断教学节奏,更可能让教师陷入“被监控”的焦虑情绪,削弱其专业自信。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治理的刚性逻辑与教育的人文内核存在天然差异。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当课堂被实时监控、行为被系统算法裁定,教师的职业尊严与创造力难免受到侵蚀。这种管理模式传递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不信任,可能加剧职业倦怠。事实上,拖堂现象背后往往是教师的责任心驱使,或为夯实知识点,或因学生提问而延长,甚至是基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即时判断。若将复杂的教育情境简化为“准时下课”的技术指标,实则是用工业流水线的思维对待育人工作。

教育管理创新不能以牺牲教师尊严为代价,学校可以通过更人性化的方式达成管理目标:建立师生双向反馈机制,将拖堂问题纳入教研讨论;优化课程设计培训,帮助教师提升课堂管理能力;设置弹性课时制度,为不可避免的教学延时预留空间。这些举措既能维护学生权益,又尊重了教师的专业判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每周教师座谈会收集课堂时长优化建议,在赢得教师的理解和尊重的同时降低拖堂率。再比如,在教室安装可关闭提示的系统,教师在必要时可申请延长教学时间并录入系统说明,这种既有约束又留有余地的设计能保障学生休息权,还能给予教师专业信任。柔性管理一样可以提质增效。

技术的介入应服务于教育本身。当人工智能巡课系统、智能行为分析等技术工具进入校园,管理者要保持清醒:任何管理手段的终极目的都是解放而非束缚教师的教学创造力。

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需要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与技术应用过程中保持温情。当我们用摄像头对准讲台时,不应忘记教师眼中闪烁的教育热忱;当我们用广播规范教师行为时,仍需要珍视那份因材施教的专业勇气。

你怎么看

留言区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