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
每年4月是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14日,在苏州健康科普馆,孩子们正专注地在电子屏上绘制自己对疫苗的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疫苗故事在他们笔下诞生。这不仅是一场创意活动,更是一次有意义的健康教育——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疫苗的重要性、接种时机及注意事项。
步入科普馆一楼展厅,1:1还原的老防疫站门楣映入眼帘,仿佛时光倒流,让人重回那个爱国卫生运动蓬勃起步的年代。随着在科普馆的深入探访,记者看到了展示多种食物营养比例的餐桌秀,体验了AI机器人几分钟便可生成的受访者专属心理检测报告,还尝试在跳舞机上检测视力科技与健康在此巧妙融合,让人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
苏州市卫健委副主任、市疾控中心主任刘芳向记者透露了将老门楣搬至科普馆的深意:“它见证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历程,从‘除四害’到环境整治,再到如今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公共卫生工作者始终奋斗在一线。如今,我们希望通过科普馆继续传承爱卫精神,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从扫街除害到健康管理 爱卫运动为何转向
提起爱国卫生运动,许多人的共同回忆是:大伙儿拿起扫帚、簸箕就上街,老鼠、苍蝇、蚊子等,见一个灭一个。然而,历经70余年的发展,爱卫运动如今从扫街除害转向关注大众健康问题。
为何会有如此转向?全国爱卫办常务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庄宁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介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群众健康意识的显著增强,对健康的追求已不再局限于生理层面,而是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延伸。这一转变促使爱卫运动的工作重点从单纯的环境卫生整治转向全面的健康管理。
肥胖患者正在专业医师的帮助下进行运动。苏州市康复医院供图
在健康管理的新阶段,爱卫运动开始关注超重和肥胖等问题。4月14日,结合健康中国建设工作实际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情况,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文宣布,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健康乡村建设行动和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与其他15个专项行动统筹推进。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年爱国卫生月主题定为“爱卫新篇章,健康‘心’生活”,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病无痛,更是心灵的平和与愉悦。心理健康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去减重门诊开一张运动处方
在苏州市康复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康复医疗中心),记者深入采访其体重管理中心的医生团队,了解了他们在爱国卫生运动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的减重门诊与运动处方,为肥胖患者带来福音。
这里不仅有专业的运动健身器材,还有针对特殊场景的新玩意儿,如水疗跑步机。这款设备利用水的阻力和浮力,帮助超重人群在减少关节损伤的同时有效减重。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体态,更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苏州市立医院院长陈彦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减重服务。”该院还通过多学科协作,为肥胖患者带来个性化治疗方案。
患者正在水疗跑步机上跑步,这款设备利用水的阻力和浮力,帮助超重人群在减少关节损伤的同时有效减重。苏州市康复医院供图
减重门诊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诊疗科室,更是一个集医疗、康复、营养、心理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减重门诊中,医生们特别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全面评估。他们不仅关注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还深入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心理状态等,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因代谢综合征导致肥胖的患者,医生们会先通过内分泌科进行代谢功能评估,再由营养科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同时结合中医科的针灸、埋线等疗法以及康复水疗中心的水中运动训练,多管齐下,帮助患者科学减重。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康复医院为肥胖患者开具运动处方。他们自创一套运动评估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为其量身定制运动处方。这些运动处方不仅包含运动类型、强度、时间等具体信息,还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平台进行远程跟踪和反馈,确保患者在家也能得到专业指导。
“运动是减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盲目运动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苏州市康复医院运动康复科主任王立恒告诉记者,“我们的运动处方就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运动方案。”
以38岁的肥胖患者于晨(化名)为例,她在减重门诊医师的指导下通过反重力跑台进行低冲击、高效果地运动减重。这种运动方式不仅让她感到轻松自如,还明显减轻了关节负担。坚持了几个月的治疗,于晨的体重得到有效控制,身体状况显著改善。
开一间“解忧杂货铺”织就心理健康防护网
在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化的今天,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将心理健康纳入重点,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每一通来电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马郁说。2024年,新开通的苏州市12356心理援助热线成为市民的“解忧杂货铺”。热线采用“1+4+5”模式(1个指挥中心+4个部门资源+5个县级接听点——记者注)整合多方资源提供本地化服务,实现与110、120、119联动响应。
为了更好服务老年群体,热线还特意招募了本地接线员,用熟悉的乡音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一位接线员告诉记者:“有时候,一句‘勿要急,慢慢来’就能让电话那头的老人情绪平复许多。”
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为此,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推出了家校医协同机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我们不仅是治疗者,更是预防者。”马郁介绍道,他们定期走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为师生和家长普及心理知识。同时,还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提供个案督导,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得到专业关注。
苏州12356心理援助热线接线人员正在与求助者通话。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供图
不仅如此,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还建立了“苏老师”志愿者体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服务。“苏老师就像是我们身边的‘心理急救员’,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问、有处可去。”一位学生家长感慨道。
在采访中,多名医生不约而同地强调,当前工作的重点还是要做好精神卫生知识的科普工作。“许多家长和学生因为对心理疾病存在误解和偏见,往往选择沉默。”马郁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沉默,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