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8日下午,东北局正副书记联名向延安发出汇报电,电文中兴奋地说明:“曾部之2000余人,现已扩大至6万,其分布情况如下:本溪15000、辽阳5000、绥中至黑山沿线13000。。。”,不难计算出来,这支部队在两个月时间里,扩军数量竟然高达30倍,首长们当然非常高兴!



(抗战时期的程世才)

其实并不全面,截止到1945年底,东北民主联军实施第一次大整编之前,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级军区)冀热辽军区(二级军区)第十六军分区,两个主力团共4000余人发展起来的部队数量,已经超过8万人,一说接近10万人!

特别注明这几个建制的级别,有助于读者了解,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在抗战胜利时的职务级别,严格来说并不高,而且这个军分区是1945年初新建的,扩编基础就是曾克林曾任团长的冀东第12团。

该分区的两个团(第12团和第18团)因为地利之便,有幸成为第一支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正规部队,在权力出现真空状态的大东北,有着得天独厚的扩军条件,颇具“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味道,曾克林一度出任沈阳卫戍司令。



(罗帅和萧上将到东北)

期间曾克林还乘坐苏联军机,专程前往延安汇报,让党中央及时掌握了东北第一手的情况,坚定了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因此曾克林的历史功绩较大,再加上麾下部队数量已接近一个兵团,整编初期的职务安排,必然要高!

1946年1月,根据“东总”的命令,八路军山东军区第3师和警备第3旅,与曾克林第十六分区发展起来的第21旅和第23旅,合并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下辖三个旅共26800余人,成为“东北五虎”之一!

那就是未来东北野战军的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和六纵,遗憾的是,期间面对杜聿明的大举进攻,曾克林发展起来的数万大军,由于素质严重不纯,出现了大面积的哗变和叛逃情况,让总部首长颇为恼火。



(南满军区主要首长)

& 首任纵队司令员:开国中将程世才

第三纵队于1946年1月在辽宁本溪成立,纵队司令部由东北民主联军南满(辽东)军区机关兼,当时在大整编过程中,将原来“东总”下辖的十个军区,调整和缩编为北满、东满、西满和南满四个二级军区。

南满军区主要首长名单是:司令员程世才、政委萧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罗舜初、副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莫文骅和唐凯,这是为了贯彻总部首长”新老合编“的指导思想,毕竟事实证明,新扩编的部队作风和战力都有着相当差距。

所以南满军区“新老合编”的意味浓厚,其中程世才是从延安来的;萧华(原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和罗舜初(原山东3师的师长)是从山东来的;曾克林和十六分区唐凯,则是由冀东地区来的,五湖四海嘛。



(开国中将程世才)

南满军区领导的野战和地方部队,初期总兵力达到了11万余人,坚持在南满根据地,其中最具战斗力的,当然是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四纵最初由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委,而三纵领导班子,最初全部由军区首长兼任:

第三纵队司令员程世才(兼)、政委罗舜初(兼)、副司令员曾克林(兼)、副政委唐凯(兼)、政治部主任唐凯(兼),大致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直到1946年4月底,三纵奉命北上参加四平保卫战,才正式组建了单独的司令部。

程世才担任专职纵队司令员(南满军区暂由萧华军政一肩挑),副司令员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凯不变,应该说,这才是三纵正式的领导班子,军政主官不再由军区首长兼职,不管怎么说,程世才确是首任司令员。



(程世才将军)

程世才出身红四方面军,曾任主力红30军的代理军长,这个职务相当高,对标其他方面军的军长名单,抗战爆发后,几乎可以出任八路军主力旅旅长,那可是开国大将的资历了,可惜红30军编入了西路军。

到1937年春,西路军已从21800余人骤减到903人,到达新疆时仅剩400余人,这支小部队的领导者就是李先念和程世才,再后来干部们辗转回到延安,成为程世才军旅生涯中,遭受的一次重要挫折。

抗战初期,程世才曾在晋察冀军区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时任司令员萧克将军,后调回陕北学习,出任抗大分校的校长。日本投降后,程世才率数百名抗大学员和干部,南下赴新四军第5师工作,还是要跟李先念搭班子。

如果不出意外,程世才必将担任中原军区的主要领导,然而途中突接延安急电,命令率这批干部转赴东北,其后才出任了南满军区司令员,指挥了保卫辽阳和本溪的作战,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 第三任纵队司令员:开国少将曾克林

程世才以至少开国上将的资历,1955年低授开国中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西路军失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东北野战部队的任职时间较短,未能取得更大的战功:1946年10月,第三纵队领导班子调整!

当时南满军事形势急剧恶化,在“四保临江”战役前夕,为加强南满地区的领导,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萧劲光,调任南满军区司令员,在这次调整中,程世才转任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安东军区司令员,从此离开了野战一线。

期间一度由罗舜初担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不过时间只有一个月,也就是说,三纵其实有过四位司令员!至11月经东总研究决定,三纵首长调整如下:司令员曾克林、政委罗舜初、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方、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凯。



(开国少将曾克林)

北满主力的“三下江南”和南满部队的“四保临江”,是东北解放战争的转折之战,我军终于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从战略退却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意义非常重大!期间曾克林司令员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可惜发挥得不太理想。

作为八路军的军分区司令,在大兵团作战指挥上,曾克林确是不太擅长的,尤其是第四次临江保卫战中,军区首长决定以三纵司令员曾克林、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担任前线正、副总指挥,两相比较,韩先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两位将领的战场指挥能力,“东总”当然洞若观火,因此曾克林担任纵队司令员的时间,跟前任程世才几乎相同,也是大约十个月时间:1947年9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三纵的第四任司令员,曾克林调任新组建的七纵副司令员。



(注意罗舜初的职务)

以曾克林的资历,客观来说,1955年授少将衔是比较恰当的,第十六分区政委唐凯也是开国少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曾克林的职务,还只是总部警卫通讯营的指导员,之后调任红28军252团参谋长。

红28军是陕北地方武装改编的,全军不过1200余人,而曾克林只担任团参谋长,抗战爆发后,红28军整体编入八路军第358旅716团;同一时间,程世才那是红30军的军长,韩先楚也是红78师师长,职务和级别都超过曾克林。

理论上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程世才可以担任旅级首长、韩先楚可以担任团级首长,而曾克林至多担任营级干部,授少将衔并不意外。比较意外的是,率先挺进东北并且发展出来十万大军,曾克林新的起点本来很高。

只能说,曾克林未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同时受限于大兵团指挥的能力,影响了进一步发展,最终遗憾地“高开低走”,没能像韩先楚那样,凭借战功赫赫实现逆袭,在这一点上,对曾克林将军无需苛责。



& 第四任纵队司令员:开国上将韩先楚

韩司令的事迹众所周知,东北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后,1947年9月起接手三纵指挥权,从副司令员晋升为司令员。其实三纵的老底子一般,尤其是曾部发展起来的两个旅,大部分都是在东北新招的兵,作风素质肯定不及老八路。

但是在韩司令的率领下,三纵硬是打出来“旋风纵队”的名号,充分说明军事主官的气质,确实影响一支部队的面貌。一年以后的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韩先楚奉令全权指挥攻击义县的作战,统一指挥两个纵队的部队加炮纵一部。

这已经有兵团级首长的苗头了,总攻锦州,韩先楚再奉令担任北集团指挥,统一指挥三纵和二纵的作战,说明在“101”的心目中,地位不断上升,远比前三任司令员更受重视,到四野整编后,正式升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



(开国上将韩先楚)

也就是说,按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的职级,韩先楚其实是中将的资历,然而“韩大胆”在南线大追歼中,自愿再兼军长,并亲率40军横扫中南,勇登海南岛,在解放战争中凭借赫赫战功,终于实现了弯道超车。

抗美援朝,韩先楚又调任志愿军副司令员,1952年评定为“副兵团级”,大授衔前后已经担任副总长,授开国上将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同为副兵团级的程世才,当时担任的是公安军副司令员,授中将亦在情理之中。

平津战役胜利后,曾克林仍任七纵副司令员,本来第44军(原七纵)军长邓华晋升兵团司令后,副军长曾克林有望转正,不料接到命令,调任四野特种兵司令部下辖的战车师担任师长,保留副军级待遇。



“旋风司令”

注意战车师师长和后来的空军混成旅旅长,均非普通的步兵部队,不能简单地用表面职务来衡量级别,到建国初期,曾克林已经担任海军航空兵的副司令员,1952年评定为“正军级”,授予少将军衔。

因此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三纵两年内换过四任司令员,而政委却长期由罗舜初担任,一方面是由三纵的老底子决定的,另一方面,说明上级对罗舜初工作能力的认可,能够与前后三任司令员搭好班子,说明确实是个好政委。

1948年11月间,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纵队番号终告撤销,韩先楚入关升任兵团副司令员后,罗舜初一度还担任过40军军长,1955年以“副兵团级”授予中将军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