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56岁的冯玉祥或许没想到,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会以躲山洞的狼狈模样开场。

蒋介石任命他为第3战区司令长官的电报送到时,这位西北军老将正对着墙上的《出师表》发呆。

十年前他能带着士兵用大刀砍断敌军防线,可此刻接过委任状的手都有些发颤,他听说日军的飞机能从云里扔炸弹,光是想想就一阵肝儿颤。



前线视察的第一站昆山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日军侦察机的轰鸣声刚响,一颗炸弹就在离他不到二十米的麦田里炸开。

卫兵扑上去把他按进土沟,飞溅的泥土混着麦粒砸在脸上,等他缓过神来,军帽已经被炸飞了半里地。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下:生平未遇此险,枪炮如雨,非人力可敌。

更难堪的事还在后头。在苏州督战时,空袭警报突然响起,随从拉着他就往城外跑,最后躲进了一片西瓜地的窝棚里。

棚顶漏着雨,脚下踩着烂西瓜,耳边是飞机引擎的轰鸣,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陕西剿匪时,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弟兄们冲锋的场景,两相比较,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等他好不容易摸黑回到无锡指挥部,又听说司令部已经被炸弹炸塌了一角。幕僚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副司令长官顾祝同说了实话:“日军侦察机天天在头上转,您要是白天待在这儿,太危险了。”

冯玉祥沉默了一整天,最后把指挥部搬进了宜兴的张公洞。这个深达千米的天然溶洞成了他的战时指挥所,可洞里湿气重,他的老寒腿疼得整夜睡不着。

更麻烦的是和前线的联络断了,电话线经常被轰炸切断,传令兵骑着马往返一趟要半天,等消息送到,战局早变了样。

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多次来前线想和他商量战事,结果每次都扑空。顾祝同无奈地告诉白崇禧:“冯长官每天天不亮就躲进洞里,太阳落山才敢出来,您要是想见他,得赶晚班。”

后来冯玉祥干脆把私章交给了顾祝同,让他全权处理军务。名义上他还是战区司令,实际上,前线一直是别人在指挥。



大刀VS坦克

冯玉祥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一幅《五虎上将刀马图》。在他心里,战争还是那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江湖,只要士兵够勇猛,大刀就能劈开一切难关。

1937年8月,他在南京亲自挑了5000名士兵,组建了抗日大刀先锋队。阅兵式上,他拍着一个小伙子的肩膀说:“当年我们用这刀砍过老洋人,现在照样能砍鬼子!”

台下士兵齐声呐喊,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光,可没人知道,这些刀很快就会在钢铁洪流面前碰得卷刃。

首战在上海郊区的刘家行打响。大刀队趁着夜色摸进日军阵地,本想打个突袭,没想到刚跃过战壕,探照灯就亮得如同白昼。

冲在最前面的士兵连刀都没举起来就倒下了,少数冲到近前的士兵发现,日军的钢盔和防弹衣根本砍不穿,反被对方的刺刀扎得血肉模糊。



这场仗打完,5000人的大刀队活着回来的不到1500人。幸存者坐在战壕里发愣,手里的大刀刃口卷得像锯齿,刀把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血。

可冯玉祥没吸取教训,他在给蒋介石的电报里还说近战可破敌之利器,需再增兵两万,必能奏捷。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越说越激动,当场掏出钢笔在纸上画起了“反坦克战术”找些玻璃瓶装满汽油,等坦克开过来就扔过去,只要烧断履带,它就动弹不得!你没看错,这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坐在旁边的桂永清直摇头。

他给新兵训话时,还在教“刺咽喉、砍手腕”的刀法,亲自示范怎么用刀背磕开对方的枪托。

底下的年轻士兵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嘀咕咱们连步枪都没几支,拿大刀去拼坦克,这不是送死吗?



旧部为何不再听他号令?

1937年10月,冯玉祥被调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平汉线防务。表面上看是“委以重任”,实则是把他从淞沪前线这个烫手山芋里摘了出来。

蒋介石清楚,这个老将的那套打法,在上海已经行不通了。

让冯玉祥没想到的是,在自己的老地盘平汉线,他遭遇了更大的尴尬。第1集团军司令宋哲元称病躲到泰山,第3集团军司令韩复榘把部队拉到黄河北岸,就是不肯往前线开。

他给韩复榘发电报:“吾弟部乃抗日劲旅,望速赴保定布防。”韩复榘回电:“部队长途跋涉,需休整补充,暂难移动。”

更让他心寒的是旧部的背叛,萧振瀛曾经是他最信任的副官,现在却在背后搞小动作。

萧振瀛跑到南京见蒋介石,说:“冯先生还是当年带西北军的老办法,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靠吹号集合、训话打气,怎么打得赢现代战争?”

这话传到冯玉祥耳朵里,他气的直骂:“竖子敢尔!”



10月20日,他硬着头皮去宋哲元的司令部协调军务,结果吃了闭门羹。门卫说:“长官去泰山养病了,不见客。”

他站在门口,看着司令部墙上“抗日救国”的标语,突然觉得无比讽刺,当年他带着这些弟兄们喊着打天下,如今国难当头,却连面都见不上。

就在他焦头烂额的时候,南京传来消息:他被免去了第6战区司令长官职务,理由是“指挥系统欠灵活,未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

当旧时代遇上新战争

离开战区司令岗位的冯玉祥,成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这个头衔听起来很威风,实际上就是个闲职。



他不再穿军装,而是换上了粗布长袍,背着个大喇叭到处演讲。

在重庆的街头,他站在一个土坡上,对着台下的老百姓喊:“咱们老百姓一条心,就能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有人问他:“冯将军,您怎么不去前线指挥打仗了?”

他愣了一下,苦笑着说:“我这老脑筋,跟不上前线的飞机大炮咯。”

蒋介石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实际上处处提防。1946年,老蒋以“赴美考察水利”为由把他送上了去美国的轮船。

在太平洋上,他看着船舷外翻滚的浪花,想起当年在西北带着士兵挖水渠的日子,那时候他觉得自己能改变一切,现在却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控不了。



在美国,他依然关注着国内战局,看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他忍不住在报纸上发文批评:“打内战是亲者痛仇者快,老百姓都盼着和平,你们怎么就听不进去呢?”

这些话传到蒋介石耳朵里,气得老蒋拍桌子直骂:“这个冯玉祥,真是越老越糊涂!”

1948年,冯玉祥接到邀请,乘船从美国返回中国。9月1日,轮船在黑海突然起火,他在浓烟中挣扎,最终没能逃出来。

消息传来后,重庆街头有老百姓自发点起了蜡烛。这个曾经躲在山洞里指挥作战的将军,这个拿着大刀对抗坦克的老将,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半生的国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