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0号下午两点,蒋介石带着蒋经国和毛人凤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飞机在台北松山机场落地时,谁也没想到这个仓皇逃离的动作竟在历史的褶皱里埋下了绵延七十多年的伏笔。
老蒋到死再没回过大陆,可他心里那团统一火苗其实一直没熄灭过。
1950年春天,第三野战军已经磨刀霍霍,粟裕将军拟定了五十万大军分三路渡海,光买军舰的预算就砸进去一亿五千万美金。
台湾那边风声鹤唳,情报部门算准了解放军会在七月动手。 您想想当时台湾守军满打满算不过三十万,蒋家父子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蒋经国出了个主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和北京谈谈。
蒋介石点头同意,此刻差点就改变了历史,谁去谈呢?
李次白。这个黄埔六期出身的饭店老板身份最合适,李次白的妹夫是陈毅元帅的亲哥,自己又穿着国民党军装混过军统。
五月底李次白秘密潜入上海,通过陈孟熙这条线见到了三野司令员陈毅。陈老总当场拍了电报请示中央,让李次白在上海候着回音。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第七舰队往台湾海峡一横,老蒋腰杆子立马硬了,直接给李次白捎话:
国共合作这事就甭提了。
一场千里之外的战火愣是把第一次和谈的火苗给浇灭了,这一耽搁就是五年。
1955年五月,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抛出橄榄枝,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构想。毛主席那句“和为贵”可不是场面话,中央给老蒋写了封亲笔信,提出了四条具体办法:
外交归中央管,军政大权你老蒋留着,缺钱中央给补贴,社会改革慢慢来,两边都不搞小动作。
信的末尾说:
奉化墓庐依旧,溪口花草无恙。
希望老蒋回家看看。老蒋把信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愣是半天没吱声,要说没动心那是假的。
七月中央又发文件承诺,回来可以继续搞三民主义,通商探亲都敞开,连职务都安排妥了。
蒋经国进人大政协,陈诚待遇不低于傅作义。这些条件放现在看,那就是“一国两制”的雏形。
老蒋到底还是派了人来摸底。1957年春宋希濂的哥哥宋宜山打着探亲旗号进京,跟统战部长李维汉谈了三天,回去写的一万五千字报告,可把老蒋气坏了,里边净夸大陆建设成就,还说反右斗争形势大好。
老蒋认为宋宜山已被赤化,再加上台湾岛内压力,这事又黄了。
就在第二次谈判崩了的当口,有个关键人物登场了,那就是曹聚仁。这位章太炎的关门弟子,既是鲁迅、叶挺、陈毅的挚友,又是蒋经国的拜把子兄弟,在国共之间游走自如。
1956年七月,周总理在颐和园请他吃饭,撂下句掏心窝子的话:
我们不是要招降,是真心实意商量着来。毛主席也抽空见了曹聚仁说:我和蒋先生要是能再握个手,那才是民族之幸。还特意嘱咐他去浙江奉化看看蒋家祖坟。
1957年五月老蒋果然坐不住了,让曹聚仁再跑趟庐山和溪口。曹先生在庐山美庐别墅待了整整七天,把老蒋用过的轿子、宋美龄弹过的钢琴、餐厅的银餐具挨个拍了照。
他当年题刻的“美庐”二字也没被铲掉,给老蒋的信里写得细致。您母亲墓园一草一木都没动,老家宅院连瓦片都没少一块。
这些细节可比什么政治承诺都管用。 漂泊在外的人最惦记不就是祖坟祠堂那点念想吗?
老蒋摸着照片上熟悉的青苔台阶,突然跟蒋经国说:
给曹先生回话,我谢谢润之先生。
但历史总爱开玩笑。1958年8月23号金门突然炮声震天,这场仗打得蹊跷。白天解放军往金门打宣传弹,晚上国民党往厦门打空包弹,两边默契得跟唱双簧似的。
因为美国要逼老蒋放弃金马岛,搞“两个中国”。教员看穿了这个局,用炮弹帮老蒋守住了一个中国的底线。
1961年教员和周总理提出了解放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
“一纲”是指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尊重总裁与陈诚兄的意见处理。
“四目”包括军政你们管,缺钱我们补,改革慢慢来,两边不拆台。周总理特意强调这不是个人承诺,是中央决议,就怕老蒋犯疑心病。
曹聚仁带着这份承诺频繁往返大陆与台湾之间。 1965年7月那次在日月潭涵碧楼,蒋氏父子跟他密谈三天,提出六项条件。
第一、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
第二、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
第三、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照美国支援数额补助。
第四、台湾海空军由中央政府管理,陆军缩编为四个师。
第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
第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曹聚仁当时是真激动,揣着这六条就奔回香港给北京报信。
从1949年骊1965年都过去十六年了,两边能坐到这个份上不容易。
可历史又开了次玩笑,1966年这边出现了问题,老蒋一看这阵势心里直打鼓,觉得这事不靠谱,中断了与大陆的联系。
到了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大变样,1971年联合国恢复新中国席位,这时候92岁的章士钊老先生主动请缨要去香港牵线,可这老爷子刚到香港一个多月就病逝了,第四次谈判还没开场就折了主帅。
这时候老蒋是真着急,您想他都八十多了,思乡病越来越重。 当年派去大陆联络的曹聚仁也去世了,手上实在没合适人选。
1975年春节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邀请主席访问台湾,可当时中南海里主席肺心病严重到要人搀着走,周总理刚做完手术,于是主席找到了邓小平,委托小平同志代表自己前去台湾。
这边陈立夫在《中华日报》发表文章《假如我是毛泽东》,希望两党再度合作,开创历史新局面。
眼看世纪握手就要上演,1975年4月5号清明夜,蒋介石突然在士林官邸病世。
而一年以后的1976年9月9号,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也与世长辞。
当年能谈六项条件是因为两边都还有老辈人撑着,现在年轻一代对那段历史越来越陌生。
但不管多难,就像邓小平说的,这事总得有人接着办。 现在讲民族复兴,台湾问题是躲不开的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推荐《红墙大事》
一本超级精彩的书 ——《红墙大事》。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史料,带我们走进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它犹如一扇时光之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风云背后的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被书中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