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50年代中期,苏联、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冷战成为世界主流。争霸双方依仗着自己拥有核武器,互相不服,随时准备开打,核战争的阴影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地球上。

抗美援朝期间,输红眼的麦克阿瑟叫嚣:我们已经准备了26枚核弹,让中国人尝尝厉害!

面对赤裸裸的核威胁,我们不服,不怕,麦克阿瑟也很快下台,抗美援朝艰难获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但战争结束后,美国又拿出“原子弹”这个大棒。有情报表明,美国已经将原子武器秘密运至韩国准备部署,妄图把韩国建成他的原子弹基地,以核武器威慑控制亚洲。与此同时,美国军方公开宣称,要帮国民党军队组建五个“原子师”,让共产党的军队吃吃苦头。

这是不折不扣的核威胁、核讹诈,但中国人民岂是被吓大的?

不怕归不怕,但我们真的担心,担心万一对方使用原子弹,有多少无辜百姓因此遭殃?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可怕后果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我们刚刚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怕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又出现了原子弹,我们该何去何从?

反对核威胁,首先要打破核垄断。毛主席毅然决定:搞原子弹!

消息传开,世界一片哗然。美国人笑了,英国人笑了,法国人笑了。

美国人断言:中国想搞原子弹,至少用20年时间!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寰宇皆惊;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震惊全球;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世界瞩目。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取得的最辉煌的成果之一,不仅极大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巩固了国家安全,还形成了著名的“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实际上,除了“两弹一星”,我国在上世纪下半叶还取得了很多重大国防军事科技成果,第一艘核潜艇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是从一份绝密报告开始的。

绝密报告

作为主管国防科学技术的副总理,聂荣臻对世界军事最前沿的核潜艇早有耳闻。

1954年,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在美国。

1958年,苏联第一艘627型核潜艇号下水。

核潜艇的发明,为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增加了沉重的砝码。

如果说航空母舰是现代海军最重要的核心,那核潜艇就是现代海军最致命的秘密武器,它像一个可怕的幽灵,潜行在大洋海底,随时可以发出致命一击,一举扭转形势,决定胜负。

清末以来,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他们靠着坚船利炮,让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深知海军的重要,斥巨资建设北洋舰队,可惜因政治腐朽,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全军覆灭。

如今我们建立了新中国,要保卫国家安全,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海军,核潜艇不可或缺。



世界第一艘核潜艇,美国“鹦鹉螺号”(舷号:SSN-571)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个核反应堆达到正常运行水平。

聂荣臻敏锐地觉察到,中国不只要造原子弹、导弹,还要瞄准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核潜艇,牢牢掌握制海权。他立刻安排海军准备相关资料,研究制造核潜艇的可行性。海军司令萧劲光、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员罗舜初闻讯特别兴奋,立刻组织各方面专家,筹备召开会议。

几天后,在聂荣臻主持下,新中国第一次关于研制核潜艇的会议如期举行,中央军委、总参、海军、国家船舶、核工业、导弹、国防部、机械工业部等方面负责人悉数参加会议。

会议只有一个议题:讨论核潜艇研制工作的可行性。

大家发言很热烈,提了很多意见,最后聂荣臻综合各方面意见作出指示,尽快起草报告,准备向党中央汇报。

6月27日,一份《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送到了聂荣臻案头。



1985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师:赵仁恺、 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在第一艘核潜艇钱合影留念

这是新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第一份文件,报告不足千字,时间上略显仓促,内容上略显单薄,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到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待初步取得一些经验以后,再考虑原子飞机和原子火箭等问题。”

聂荣臻心潮起伏,他一晚没合眼,反复看了好几遍,稍作修订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这份“绝密”级的报告呈现在周总理面前。

什么?聂荣臻要搞核潜艇?我们行吗?

也难怪周总理有疑问,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拥有核潜艇,而中国连常规潜艇都不会造,第一代潜艇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组装的,不过是三年前的事。

但翻看报告后,周总理有了信心,聂荣臻这种前瞻性的建议,值得好好研究,他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政局常委批准,退聂办。”

短短几天,这份报告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完成了传阅,摆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一向高度重视海军建设,1950年元旦,《人民海军报》创刊,毛泽东亲笔题词:

“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

看到聂荣臻的报告,毛主席深表赞同,他拿起笔,重重地画了一个圈,批准了报告。



1953年2月,毛泽东首次视察人民海军部队,在武汉登上“洛阳”舰和该舰官兵一起航行并合影。

万事开头难

拿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意见,聂荣臻立刻行动,紧锣密鼓地筹备核潜艇研制工程。

搞国防科工研究,人才最重要。原子弹有邓稼先,导弹有钱学森,可核潜艇呢?聂荣臻深知,我们现在没有这方面的现成人才。以中国目前的技术,想要研制核潜艇的难度不亚于研制原子弹,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为了尽量缩短单独摸索的时间,有必要向苏联请求技术援助。

实事求是地说,苏联老大哥向我国提供过不少技术帮助,包括在常规潜艇制造上,但在核潜艇研制上,苏联却一直守口如瓶,拒绝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1958年10月,海军政委苏振华访问苏联,专门提到研制核潜艇一事,但苏联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提供任何资料,苏振华提出想参观一下核潜艇,也被拒绝。

靠天靠地靠苏联,都不如靠自己!苏联不援助,我们就自己干!

核潜艇跟“两弹一星”一样,属于最为机密的工程,为保密需要,核潜艇工程取代号为“07”工程,后来又改称“09”工程。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领导小组建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核动力设计组,从全国甄选了一大批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研制队伍,核潜艇研制工程秘密拉开序幕,其机密程度,丝毫不亚于原子弹。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年轻时的照片,他是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但万事开头难,核潜艇技术更是难上加难。

核潜艇与常规潜艇相比,最大特点是使用核动力替代柴油,核动力拥有超长续航能力,常规动力潜艇望尘莫及。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使用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作为反应堆,即可推动潜艇航行数万海里。

看似只是一个动力改变,但动力是根本,动力一改,整体设计、设备系统全都改了。而核潜艇到底什么样子,从聂荣臻到技术人员,谁都没见过。

原子弹好歹有苏联援助,有技术资料,有专家指导,核潜艇却是真正的“三无”:无图纸资料,无专家权威,无外来援助,用研究人员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自己探索着干,摸着石头过河”。

黄旭华,时任“09”工程副总设计师,后来任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主持制造中国第一代常规潜艇。多年后,黄旭华回忆起当时的困难说,“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只能从各自专家搜寻国外报道的蛛丝马迹,后来研究团队从一份美国杂志上找到两张核潜艇照片——只是不完整的核潜艇外形,就如获至宝,反复琢磨研究。”

核潜艇的研制难度超乎想象,经过初期研究,领导小组决定将核潜艇下水时间推迟了四年,改在1965年之后,足以说明核潜艇这个“拦路虎”确实厉害。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后任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工程(代号“09”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逼上梁山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访华。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比较紧张,但我们还是希望苏联能搭一把手。会谈期间,毛主席向赫鲁晓夫当面提出,希望苏联能就核潜艇研制向中国提供技术支持。 赫鲁晓夫一向瞧不起中国这个红色阵营的“小老弟”,傲慢地说:

“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非常多, 你们中国搞不出来,苏联海军拥有这种战略武器, 大家建立联合舰队,苏联同样可以保护你们的国土。”

会谈不欢而散,赫鲁晓夫也向中国摊牌:准备撤回援华专家。

苏联的绝情挡不住我们的革命热情,不久后,聂荣臻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尖端武器研制情况,如实说明了核潜艇工程研制遇到的困难。

毛主席站了起来,使劲一挥手,斩钉截铁地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大家就有了用之不竭的动力,09工程的全体人员斗志昂扬,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工作,哪怕进展甚微,哪怕遇到瓶颈,人人都不怕困难,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0年6月,09工程研究团队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方案,中国核潜艇设计正式走出了第一步。

该来的始终会来,仅仅两个月后的1960年8月,苏联宣布单方面撕毁协议,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撤回全部在华专家。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聂荣臻拍案而起:“我们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干吧!”

我们不但要造核武器,还要造核潜艇!



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奠基人、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视察尖端武器研制项目现场并与有关人员交流

一波三折

在聂荣臻的主持下,“09”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到1962年初,《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形成初稿,同时探索进行了大量关键技术研究试验,为后续设计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就在此时,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政策失误,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不得不大幅缩减国防军事经费。在严峻形势下,中央调整国防科研工作方针,决定“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

按照“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尖端武器发展原则,核潜艇研制工程“优先级”让位于“两弹”,有些专家都被抽调支援原子弹,核潜艇随时有下马的可能。

核潜艇是海军的定心丸,已经投入4年精力,海军实在不舍得下马,司令萧劲光向中央提出三点意见:1、可以暂时下马,但海军研制成功的决心坚定不移;2、编制可以压缩,人员可以减少,但机构不能撤并;3、属于海军自己的研究工作,仍然继续进行,一天也不停。

中央高度重视这一报告,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以及十大元帅中的八大元帅都留下了书面批示,大多数赞同保留部分人员继续研究的意见,只有陈毅批道:

“我不赞成这方面的缩减,而赞成继续进行钻研,不管八年、十年或二十年才能成功,都应加紧进行。”

身为外交部长,没有人比陈毅更加急迫,他深知尖端武器的重要性,没有战略武器撑腰,外交部怎么在国际上直起腰杆?原子弹、导弹要搞,核潜艇也要搞!



1963年,陈毅元帅与聂荣臻元帅在一起交流工作

遗憾的是,当时的国家实力不足以支撑太多尖端武器项目同时并行。1963年3月19日,党中央作出最后决策,同意了海军的报告,核潜艇研制整体工程暂时下马,只保留简编机构,集中从事部分主要项目研究。

中国的核潜艇梦,刚刚起步,就宣告暂时下马,距离梦想实现又远了一步,谁也不知道它将何时重启,也不知道它未来的命运。

时间进入1965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科研和国防经费有了增加,聂荣臻抓住形势,提出重新上马核潜艇研制工程。

周总理高度重视,半年内召开两次会议,对核潜艇研制计划进行研究。这一次,核潜艇研制工程更加务实,计划分两步走,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即以反潜为主要功能的核潜艇;后搞导弹核潜艇,即以发射导弹为主要功能的攻击性核潜艇,后一步是真正的战略核潜艇。

随后,新的力量被充实到科研团队中,新的突破也不断出现,人们看到了中国核潜艇的新希望,人们憧憬着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就能下水,向全世界展现强大的东方力量……

命运多舛

遗憾的是,不久的未来,一场新的变故突袭而来。

1966年夏,十年动乱开始了。机关、学校、工厂、科研单位都受到极大冲击,被卷入到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之中。尽管核潜艇工程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密,动乱造成的冲击相当比较小,但参与研制工程的很多科研机构,以及承担研制生产任务的工厂都分布在各省市,他们遭受到极大冲击,陷入混乱一些专家学者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

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十分苦恼,他尽力协调各方,保护核潜艇工程相关科研单位不受冲击,但形势已经失去控制,别说是他,就是整个国防科工委出面,也制止不住混乱,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刘华清视察人民海军

眼看好不容易恢复启动的核潜艇工程又要下马,刘华清向聂荣臻作了汇报。

在向聂荣臻汇报之前,刘华清经历了很大的矛盾斗争,他知道聂帅的处境也很困难,聂荣臻被诬陷为“二月逆流的黑干将”,66岁的他多次受到批判,被迫检查,但核潜艇工程事关国家利益,刘华清不得不向聂荣臻开口。

听了刘华清的汇报,聂荣臻急了,立刻决定召开协调会议,并要求所有接到通知应当参会的人员,必须按时到会,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阻挡。

秘书考虑他的处境,含蓄地提醒说:“聂总,现在开这样的会是不是合适……”

聂荣臻的回答斩钉截铁:

“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中国人民打败了军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倒了联合国军,爆炸了原子弹,难道还攻克不了一个核潜艇?

6月25日,协调会如期在京召开,聂荣臻出席会议并讲话。

看着台下数百名人员,聂荣臻想起了当初指挥千军万马的战斗岁月。这几百号人,都是承担核潜艇研制任务的骨干,他们的威力比一支军队、比几十万人都要强大。现在核潜艇工程遇到了极大困难,我聂荣臻必须顶上去!我能打鬼子、打国民党反动派,就能挺住,就能研制核潜艇!

聂荣臻身着戎装,以临战的姿态发表了一番掷地有声的讲话。

“核潜艇工程关系国家安危大计的重要工程。这一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是党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困难很多,要努力克服解决。……任何人都不准以任何理由冲击研究院所、生产车间,不准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一切干扰、延误这一任务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不能允许的!”

聂荣臻讲得慷慨激昂,台下观众听得心潮澎湃。眼下这个时刻召开会议,发表如此坚决的讲话,聂荣臻的话是讲给他们听,更是讲给另外一帮人听的。

最后,聂荣臻使劲一挥手,大声说:“党和人民是信任你们的!”

会场欢声雷动,大家有了主心骨,信心和精神都回来了。



聂荣臻元帅与贺龙元帅、李达上将视察我军某部

艰苦攻关

协调会的召开,给核潜艇研制团队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核潜艇工程是一个长远的工程项目,仅仅靠聂帅一次会议讲话和表态,不足以抵制外部冲击,何况谁也不知道眼下的混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可以结束。

刘华清,被誉为“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空母舰之父”,但他承担的第一个尖端战略武器研制任务是核潜艇。自从接到这个任务那一天起,刘华清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排除万难,想方设法推进核潜艇研工程。

这一天,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给刘华清提出一个建议,以中央军委名义向参与核潜艇研制的科研单位下达一份公函,帮助他们减少外部冲击。刘华清茅塞顿开,立刻起草了一份“特别公函”,公函开篇是毛主席语录:

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公函的主要内容说,“0九”工程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一项重要的国防尖端技术项目,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极其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希望有关方面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完成好毛主席和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特别公函的关键在于,点名核潜艇工程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的项目,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绝或干扰,相当于给了科研单位一把“尚方宝剑”,遇有冲击,便可以拿出这把“尚方宝剑”,任何人都要甘拜下风。

两天后,刘华清来到聂荣臻办公室,将特别公函呈给聂荣臻。

聂荣臻眼光一扫,立即明白了刘华清的意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特别公函很快被分发到各科研单位,有了这把“尚方宝剑”在手,科研单位有效避免了风暴冲击,基本上确保了正常运转;科研团队中最核心的数十名科研人员被集中封闭到一处,心无旁骛地进行最后公关。

为了核潜艇工程顺利进行,聂荣臻操碎了心。



1957年8月,我国在青岛黄海水域举行建国后第一次海军大阅兵,萧劲光陪同周总理检阅人民海军

当然,核潜艇工程的推进,还是离不开毛主席、周总理的高度重视。

周总理不必多说,他始终在特殊时期身处漩涡中心,为了党、国家和人民殚精竭虑,既要保护干部,又要恢复秩序,还要尽力发展经济、科技,但在百忙之中,周总理仍然不忘关心“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工程。虽然周总理不在前线,但他始终以各种方式与前线保持不间断联系,协调解决各种困难。

没有周总理的独力支撑,就没有聂荣臻的坚持到底。

毛主席也始终关注着核潜艇研制,1968年7月18日,核潜艇研制工程进入关键一步——陆上模式堆基地(代号“909”基地)建设。该项目需要大量土木施工,工程量巨大,科研院所没有力量完成,需要调动部队支援。

关键时刻,毛主席签批了著名的“7.18”批示,要求成都军区派出专门力量支援基地建设。有了毛主席的批示,8000多名官兵、工人迅速到位,大家冒着高温、闷热、多雨,顶着蚊虫叮咬,在深山里不分昼夜,忘我劳动,到1970年初,提前完成了基地主体工程建设,为最终试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凯歌高奏

时间一点点过去,过得那么快,过得又那么慢。每一个科研人员心中,都希望我们第一艘核潜艇的进度快一些、再快一些,同时又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好让他们有时间再钻研、再优化、再攻关。

1970 年夏,核潜艇研制进入最后关头——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起堆试验。这次试验是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



当时夹江县山沟里基地的草棚食堂。图据《见证中国核潜艇》

有人把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起堆试验比作是汽车发动机试验,道理虽然是一个道理,实际情况却有天壤之别。汽车发动机试验失败,无非是废掉一个发动机样品,还可以继续改进、继续生产、继续试验。

但陆上模式堆不一样,它是一个极度复杂、精密的核动力系统,由数万台(件) 设备和零部件组成,而且只有一套,一旦试验失败造成系统损毁,很多东西就要从头再来,极大影响研制进度,以及科研团队士气。

最让聂荣臻担心的是安全。这套装置试验必须由人工在设备前操作,不像原子弹爆炸试验那样,可以使用无线电远距离遥控操纵,一旦发生意外,现场科研人员连同整套装置将一起化为灰烬,一切前功尽弃,后果不可想象。

试验前,周总理连续两天主持会议,听取专项汇报,还多次电话询问准备情况,反复强调“不要赶时间,不能有自满情绪,工作中容不得半点马虎”,最后,周总理作出16字指示:“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

这16个字,凝结着周总理对核潜艇研制事业的高度关心。多少年过去了,这16个字始终萦绕在参加核潜艇研制的工作人员耳畔,成为指导核潜艇研制、建造和使用的警句,渗透到全体军工科研人员的血液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7月18日18时,试验准时开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反应堆的功率缓缓提升,控制室里的温度似乎也在不断上升。在场每一名人员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每个人的眼睛紧盯着控制台上的信号灯和仪表指针,只要反应堆能达到设计的额定功率并保持稳定状态,试验就是成功的,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天的时间。

这十天是核潜艇研制工程中最漫长的十天,试验在焦灼的期待中进行着。



核潜艇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起堆试验基地。图据《见证中国核潜艇》

8月28日,控制室传来消息:反应堆达到了设计的额定功率,这意味着核动力装置试验成功了。

一瞬间,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全场沸腾!

攻克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后,后续环节加快推进。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正是毛主席77岁诞辰。

不容乐观的是,核潜艇下水只是第一步,只是宣告研制成功,距离交付海军使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还要经过试航、改进、完善,才能定型建造,最终出厂之后交付海军投入使用,这中间又要经历几年时间。

处在特殊时期,受到严重外部影响,这个过程显得更加漫长。

1974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47年纪念日。

四十七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白色恐怖,毅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尖端战略武器——第一艘核潜艇。

海军司令萧劲光怀着激动的心情,宣读中央军委命令,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核潜艇与“两弹一星”一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手中最强有力的正义之剑!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交付海军使用。

尾声

1959年,面对赫鲁晓夫的鄙夷,毛主席的表态掷地有声: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绝不服输的民族精神。

但毛主席没有等那么久,在周总理的关心下,在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的军工科技人员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克服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用16年时间制造出第一艘核潜艇。如果不是动乱影响,我们的第一艘核潜艇完全可以提前几年甚至十年问世。

尽管我们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但我们绝不服输,更不会向任何敌人低头,就如同毛主席的名篇《愚公移山》所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这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时间荏苒,光阴如梭。

如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已经光荣退役,经无核化处理后,静静地陈列在位于青岛的中国海军博物馆,接受人们的参观,它是人民海军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见证。

在一代又一代军事科技人员的努力下,21世纪的中国海军面貌一新,配备世界领先的国产舰船装备,现役舰艇总吨位仅次于美国,尤其是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航空母舰“山东号”列装海军,极大增强了我国海军实力,有力保障了国家安全,让任何一个敌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退役后的“长征一号”核潜艇,陈列在位于青岛的中国海军博物馆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却毛主席、周总理、聂荣臻等老一代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以及老一代军工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艰苦创业,就没有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没有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0年1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被授予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对中国军工人最好的褒奖,也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榜样!

参考资料:《聂荣臻传》、《萧劲光传》、《党史博览》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