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有一句口头禅: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中正即蒋介石。而辞修指的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陈诚追随蒋介石最久,也是蒋介石最忠诚、最信任的。他的长子陈履安概括父亲人如其名的忠诚。父亲常讲的话是:民生第一,人民至上,做军人要有军魂。抗战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父亲参加了一大半,身上都是枪伤。在台湾国民党政治圈里,陈诚教养子女也是最成功的,他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个博士都是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陈履安延续了父亲的命脉,与连战、钱复、沈军山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公子。



晚年蒋介石和陈诚

经历半个多世纪,在两岸关系日趋好转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回望那段历史。客观真实地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了。陈诚曾说,他与蒋介石名虽不署,恩身骨肉。陈履安认为父亲始终是蒋介石在关键时刻的重要选择。一八九八年,陈诚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镇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靠务农教书为生,家里很穷。一九一八年,陈诚被长辈带到了保定,进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他在黄埔当教官,结识了蒋介石。



黄埔军校

一九二六年,陈诚参加北伐,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父亲二十多岁就当了中将,那时候升迁快,阵亡也快,从松沪会战一直打到抗日战争胜利。父亲常在战场上,我很少能见到他。在陈履安的童年记忆中,第一次对军人有认识,是父亲从前线回来,他有时带一些将军回家聚餐,喝酒兴奋了他们就跳到桌子上跳舞。据说蒋介石提拔人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重用黄埔系出身的军人,二是重用同乡,三是重用对蒋介石个人十分忠诚的人。陈诚三者兼备。



沪淞会战相关图片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作媒,把他们的干女儿谭祥介绍给陈诚。谭祥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一个豪门望族,陈诚个子小,其貌不扬。开始谭祥并不中意。宋美龄,总是对她重复一句话,此人日后定会出人头地。陈诚为人称道的优点是不贪,家教严格,这在当年国民党骄奢淫逸的环境中很难得。一九三二年,陈诚与谭祥在上海结婚,这是陈诚的第二段婚姻。



陈诚和他妻子

父亲一生很节俭,如果家里不来客人,我们吃饭都很简单、清淡,他不打牌,也不看戏。即便晚年身居要职,也是住在台北信义路一所旧房子中。冬冷夏热。有一年冬天,蒋夫人去看望陈诚一家,当时他们正在点一个煤油炉取暖。由于油路不通,呛人的气味弥漫全屋,蒋夫人心生怜惜,叫人送来一个空气调节器供陈夫人专用。陈履安说,每次父亲与蒋介石意见相悖,只要蒋介石做了决定,他总是默默支持。此外,陈诚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能够带奖受过。因为这一点他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抗战胜利后,陈诚成为一级上将,在黄埔系中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中一败再败。蒋介石将陈诚派往东北战场,意图挽回败局。大家都劝父亲不要去了,那个局面是不可能挽回的。但父亲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觉得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就应该鞠躬尽瘁,决定再去一次。陈诚在东北连吃败仗,国民党军队丢盔弃甲,元气大伤。去了不久,父亲的胃病就犯了。那时,国民党内一致声讨父亲的败绩,甚至有人提出杀陈诚以谢天下。陈诚被免去了所有职务。在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的年代,陈诚成为蒋介石最倚重的镇山之宝。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蒋介石退守台湾前,派自己的心腹陈城先去打头阵。陈诚初掌台政时,少数台独分子正从事独立托管活动。金融动荡、物价高涨、学潮澎湃,台湾能有日后的经济腾飞,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陈诚是有奠基之功的,被台湾民众尊称为陈诚伯。一九五零年三月,蒋介石在台湾正式复职。不久,陈诚接替阎锡山成为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从那时起,台湾的讲师政权开始形成了蒋陈体制。陈诚以蒋介石的左右手身份出现在台湾的政坛上,成为国民党二号人物。在晚年,看似恩深骨肉的奖惩开始出现隔阂。一九六三年,因为反攻大陆的计划,陈诚与蒋介石发生了很大的冲突。陈诚对蒋介石说,一旦反攻的号角吹起,他仍会请命出征,但他不同意贸然的反攻。

一九六三年秋。陈诚在一篇日记中写下了他做的两个梦,他梦见自己率领国民党军队反攻,登陆后激战北上,却被中共军队层层包围,急迫中他惊醒了。另一个梦,他带着国民党军队一路攻城掠地,却被民众包围,问他要东西。他把手伸进自己的口袋里想掏钱,结果口袋里一无所有。陈诚晚年与蒋氏父子的关系外界传得扑朔迷离,有人说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一步棋就是让他的后代统领大政。虽然陈诚尽可能提携帮助蒋经国,但对蒋的工作作风仍有一些不认同,甚至出现抵制。蒋介石对陈诚的忠心是不怀疑的,可要是影响到蒋经国的前程,接班。那就另当别论。

据说,有一年陈诚过生日,邀请胡适、蒋梦麟、梅贻琦、王世杰南下旅行庆祝。香港媒体将此事渲染为现代的汉献帝与商山四号,让蒋介石开始有了心结。陈诚心知肚明,决定辞去行政院院长之职。蒋介石见陈诚如此,知道他不再是传位的障碍,直到一九六三年底才同意陈诚退下来。陈履安说:我的父母从来不谈人家的是非,他们的看法就是上一代的恩怨不要传在下一代。对于此事,父亲没有讲过。一九六四年,陈诚病重,正在美国写毕业论文的陈履安匆匆赶回台湾,这是我和父亲聊得最多的时候,每天陪他聊天,但是他口里面没有批评,没有抱怨,只有一种遗憾,这个事要这样做就更好,那个事那样做就更好。

一九六五年三月,陈成病危,他找来长子陈履安口授遗言。第一、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第二,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患难。第三,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这六十六字遗言思路清晰、完整,也是对他一生的总结。然而人们却发现,其中竟未出现反攻和反共的一类词。陈诚的态度。表明了他晚年的心境。



晚年陈诚

遗言发表前,有人想要在陈诚的遗言中加上反共、反攻一类的内容,陈诚夫人不同意。他找到蒋介石,蒋介石同意不修改。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陈诚因癌症病逝。尽管外界盛传蒋陈之间晚期关系日渐冷淡,但蒋介石对陈诚的故去悲痛不已,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亲手写了辞修同志千古,并在挽联上签书,党国精华。

陈诚与夫人谭祥共生有两女四子,六个儿女,看上去都普普通通,没有高人一等的态度,被台湾媒体公认为全市家庭家教最好的。陈诚的两个女儿陈幸、陈平二十岁左右就获得了美国的全额奖学金,其中一位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长子陈履安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电机系硕士、数学系博士。二儿子陈履庆在美国取得了物理学博士,老三陈履碚在伯克利大学取得了统计数学博士,小儿子陈履洁在纽约取得了精算学博士。



陈诚一家合照

陈诚用自己固有的道德观来教育子女,每逢孩子生病,不能按时到校上课,陈诚夫妇总是以父亲、母亲的名义恭敬地写好假条,请人送给老师,事后还要亲自到学校向老师说明原因。陈诚要求孩子勤劳、节俭,守纪律,从来不用小汽车送孩子上学。

他的小儿子陈履洁在上台北师范附小时,常常第一个到教室把所有的课桌都擦干净。陈家几个子女在美国读书,都是工读生,学费全部是自己工作所得。在美国,陈履安还曾因没有学费不得不停学一学期,打工挣够了学费再继续念书。三子陈履碚读书时有一个闻名全校的习惯,哪怕只花了几角钱买邮票、寄信,也会认真地记在本子上。陈履安说,在我们家,身教胜于言教。父亲平时话不多,很严肃,他是军人,脾气不大好,但在妻子和孩子面前很少发火。母亲是大家闺秀,我甚至都没有听她大声对我们讲过话,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言行来给我们做榜样。

陈诚的子女从小便接受中国最传统的家教和家风,诵读古书、诗词、三字经,看中国古典名著,勤俭节约、自立自强。陈诚病重期间,蒋介石曾派一名亲信幕僚到家中看望,才发现他们一家连士兵和侍卫的津贴都开支不起。陈诚反对和国民党高官们一起打高尔夫球,他的理由是打高尔夫球需要一套昂贵的球具,到高尔夫球场必须要坐汽车,这在当时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陈诚曾说,看到周末高尔夫球场停满了汽车。不知道老百姓作何感想,可见他的自律。陈履安说,他希望中国的家长能告诫孩子,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吸引,要学会深刻下来。现在社会上有炫富的倾向,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很不利。我们谈家教其实就是让自己沉静下来。什么是文化,生活就是最深厚的文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